把儿子养成“白眼狼”,我才懂:父母最大的愚蠢 是太在意你的孩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4:33 1

摘要:儿子今年14岁,读初二。从他进入青春期后,我就逐渐发现:儿子对我越来越不客气,不尊重了。

01

儿子今年14岁,读初二。从他进入青春期后,我就逐渐发现:儿子对我越来越不客气,不尊重了。

跟我说话,态度简单粗暴,常常没有什么礼貌可言,而是采用一种命令和通知的口吻:

给我转500块钱。

把袜子给我洗了。

我试着跟他沟通,说妈妈听了会难过,可他要么翻个白眼转身走,要么敷衍一句 “你烦不烦”。

我安慰自己 “孩子还小,长大就懂了”,依旧默默把他的袜子洗干净,主动问他钱够不够花,哪怕他从不说一句 “谢谢”。

真正让我崩溃的,是他对学习的态度和对挫折的逃避。

前段时间他成绩下滑,按班里规矩座位往后调了一排,他回家就摔书包,冲我嚷嚷:“你快去跟老师说,把我调回前面!”

学校有位老师是我相熟的同学,我再三拜托请人家帮忙;

他跟同学闹矛盾,我连夜给对方家长打电话道歉;

他不想上学请假,我帮他编好理由跟班主任解释。

但我让他做什么,他很不配合。

比如让他放下手机,去复习功课,他张口就是:

“你别瞎操心,我有自己的安排!”

“天天就知道喊我学习,管好你自己吧!”

那眼神里的厌烦和抗拒,让我瞬间红了眼。

我忍不住问他:“妈妈为了你,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连工作都不敢加班,把所有时间都给你,你怎么能这么对我?”

儿子说出的话却让我震惊:

“这些都是你自愿的,又不是我逼你的。”

那一刻,我才彻底明白:我倾尽所有养出的,不是懂得感恩的孩子,而是把我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的 “白眼狼”。

他在学习里稍遇挫折就退缩,在生活里一点小事都依赖我,可对我,却只有无尽的索取和冷漠。

我多年的付出,在他眼里一文不值,我这个妈妈,当得太失败了。

02

看着儿子消极厌学、抗挫折力差的样子,我既焦虑又委屈,只能拼命找方法自救 —— 刷遍了青春期教育的文章,看遍了厌学干预的视频,把有用的内容抄满了两个笔记本。

随着不断学习,我也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多反思,尤其看到了一个“投射性认同”理论后,我和儿子的困境也终于有了答案。

所谓 “投射性认同”,就是一场无意识的“共谋”。

简单说就是:父母把自己的想法 “投射” 到孩子身上,孩子慢慢认同了这种想法,最后真的活成了父母担心的样子。

而我和儿子,就是陷入了这样的 “恶性循环”。

我总怕儿子承受不了挫折:怕他调座位后不适应,怕他跟同学吵架后受委屈,怕他自己安排时间会耽误学习。

其实这些 “怕”,都是我自己的投射 ——

我觉得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肯定受不了这些麻烦,所以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也受不了。

于是我一次次替他解决问题,帮他避开所有 “可能的困难”。

可我没意识到,这种 “保护”,其实是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你不行,你处理不了这些事,必须靠妈妈。”

时间久了,儿子真的认同了这种想法 ——

他开始觉得,调座位是妈妈该解决的事,跟同学吵架是妈妈该道歉的事,甚至不想上学,都能用 “不上学” 来拿捏我。

妈心理的心理咨询师问我:“到底是他更受不了不上学的后果,还是你更受不了?”

我才猛然惊醒:其实儿子未必真的那么抗拒上学,是我太怕他 “学坏”“掉队”,所以他一用 “不上学” 威胁,我就立刻妥协。

我总说 “我是为了孩子好”,可实际上,我是在用 “爱” 的名义,满足自己 “我是一个负责任的妈妈” 的自恋,却忘了孩子需要自己去经历、去成长。

就像默薇说的:“你越觉得孩子脆弱,孩子就会越脆弱;你越替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就越不会解决问题。”

我不断投射 “他承受不了挫折” 的想法,他就真的活成了抗挫折力差的样子;我不断替他包办一切,他就真的成了 “伸手派”。

最后,他厌学、依赖、冷漠,而我,成了那个累死累活还不被待见的妈妈。这不是孩子的错,是我用过度的 “在意”,亲手把他养成了这样。

03

看清问题根源后,我开始慢慢改变。

不再把 “为了孩子” 挂在嘴边,而是学着放手、成长,没想到短短几个月,儿子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学会“不求不助”,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真爱和溺爱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孩子能力范围之内的不干预。

第二,父母能力范围之外的不牺牲。

包办实际上是自恋的表现,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比孩子更了解孩子,自己在关系里更重要,总是弱化了孩子的功能。

所以要退出,孩子不求不助。

比如,坚决不主动跟他们说话,你来跟我说话,我开开心心的听你说,我也愿意跟你分享感受;

你问我意见,我也愿意说我的意见,但我绝不为你做主。

如果你不需要我帮助,我绝对不出手,主动帮助你。

但你如果说你来帮我做个什么,那我就开开心心,全力以赴。

起床、吃饭、写作业、睡觉……这些是一个十四岁孩子完全能自主的事。

我不再催他、替他安排,而是平静地说:“你自己安排,如果需要建议,我在这里。”

刚开始他很不适应,会发脾气说 “你不管我了是不是”,我就温柔又坚定地告诉他:“你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妈妈相信你。”

慢慢的,他不再依赖我,甚至会主动跟我说 “我定了闹钟,明天你不用管”。

原来,不是孩子不行,是我没给过他证明自己的机会。

2、放下 “补偿心理”,别用愧疚绑架孩子

我意识到,我的过度付出,其实是一种心理补偿——觉得以前忙工作亏欠了他,现在拼命想要“还”。

我觉得 “我欠他的”,所以无底线妥协;他觉得 “你欠我的”,所以无底线索取。

后来我试着跟儿子坦诚沟通:“妈妈以前总觉得对不起你,所以想替你做所有事,可现在才明白,这不是爱,是害。以后妈妈不会再用愧疚绑架你,我们都做自己该做的事,好吗?”

我开始找回自己的节奏:读书、听课、见朋友、写情绪日记,减少对他的情绪依赖。

当他再抱怨、发泄、甚至攻击时,我不急着纠正或说服,而是说:
“听起来你真的很难过。”“你想怎么做?妈妈愿意听。”

我不再替他解决问题,而是陪他梳理情绪、分析选择。

哪怕他做错了,我也尽量保持平静,让他知道:失败不可怕,我一直都在。

一个正在开花的妈妈,才配站在路边,欣赏另一朵花的盛开。

如今,我仍在练习做一个“不那么主动”的妈妈。

他依然会情绪起伏,成绩偶尔波动,说话偶尔带刺。

但我不再恐慌,因为我知道:

真正的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来源:妈心理学习动力辅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