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亮剑》中常乃超原型,也是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俘虏首个军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4:38 1

摘要:陈林达190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早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后来又进入陆军大学深造。早年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围剿红军,凭借战功晋升为中校团参谋主任。

1948年1月的辽宁公主屯,零下30℃的严寒中,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正在清点被歼灭的国军新5军俘虏。

一位身着普通士兵服的高个男子混在人群中,却在“集体跑步”甄别时频频掉队,气喘吁吁地冒出一句:“鄙人不善奔跑。”

这句充满书卷气的辩解,也让他暴露了真实身份,原来他就是国民党新5军中将军长陈林达,他也由此成为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俘虏的首位国军军长。

这一情节,也正是曾经热播的战争题材电视剧《亮剑》中暂七师师长常乃超被俘场景的核心原型,只不过陈林达的军衔职务要比剧中的常乃超高一级。

陈林达190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早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后来又进入陆军大学深造。早年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围剿红军,凭借战功晋升为中校团参谋主任。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林达先后任团长、旅长、副师长、少将师长等职,先后率部参加过长城抗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滇西会战。也是一员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做出重要贡献的抗日将领。

解放战争爆发后,陈林达被蒋介石任命为东北剿总司令部新编第5军中将军长,在东北地区率部与解放军战斗。

1947年冬,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冬季攻势,陈林达率领新5军奉命驰援四平,却在新民县公主屯陷入东野2纵、3纵、7纵的合围。

这支由抗战精锐195师扩编而成的部队,本是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救火队”,却因孤军冒进被分割包围。1月4日战斗打响,东野60门重炮在零下20℃的严寒中怒吼,将闻家台村炸成废墟。

新5军残部依托断墙残雪顽抗,直至1月7日全军覆没,2万余人被全歼,陈林达的中将肩章则永远定格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

陈林达在军队被全歼后,伪装成军部文书与普通士兵混在一起,企图蒙混过关,伺机逃跑。而他被俘时伪装的文书身份,并非偶然。

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扮“军需处长”、黄维装“上尉司书”、李弥混作伤兵,这些黄埔出身的将领为何偏爱军队文职身份?

其一,他们当时多为40-50岁的“资深军官”,与基层尉官的年轻形象不符;其二,文书、司书等职务多由非军校出身的文职人员担任,无需前线作战,年龄气质更易蒙混。

陈林达作为黄埔四期生,长期养尊处优,手指白皙、谈吐文雅,若扮作扛枪的士兵反而突兀,文书成了他自认为“最佳伪装”。

说起陈林达被俘后还有一段关于解放军的插曲,当时陈林达眼看即将战败时,想率领军部卫队突围,而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韩先楚率先识破了陈林达想突围的意图,于是派第7师师长邓岳率先发起进攻打乱了陈林达想突围的计划。

陈林达最后才不得已化妆成文书混入普通士兵中,在战乱中也被第7师副排长李永凤活捉。正好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5师师长钟伟也率部赶来增援,钟伟也是《亮剑》中男主角李云龙和丁伟的人物原型之一,钟伟为了抢功,把李永凤和陈林达一起当战俘抓走了。

后来钟伟在分辨陈林达身份时,使用了“跑步甄别法”,看似简单粗暴,却直击要害。当数百俘虏在雪地中奔跑时,陈林达很快落在队尾,大口喘气的狼狈样与普通士兵的矫健身手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体能差距,正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脱离基层的缩影,抗战胜利后,他们住洋房、用副官,连行军都靠汽车代步,早已丧失了士兵的基本耐力。

尽管“跑步甄别”被质疑“体罚俘虏”,但在纷飞的战火中,这是最有效的快速筛选国军高级将领的手段。钟伟很明白真正的士兵经历长期训练,即便疲惫也能坚持,而养尊处优的军官必然暴露。

事实证明,这招屡试不爽:在后来的辽沈战役中,国军新6军军长李涛同样因跑步掉队被识破,淮海战役中黄维的“司书”身份也因体能不支露馅。这种充满实战智慧的“土办法”,成为解放军识别敌军将领的“秘密武器”。

李永凤被钟伟一起当俘虏抓走后,其所在团政委刘振华就前来找钟伟要人,当时陈林达的身份已经被识破,钟伟自然不肯把陈林达交给刘振华,因此只交还了李永凤等被误抓的解放军战士。

钟伟对刘振华耍起了无赖,称陈林达是自己的部队在战场上凭本事抓来的,刘振华想要就自己去战场上抓。

面对钟伟的耍无赖,刘振华被气得坐在雪地里嗷嗷大哭起来,随即刘振华就把这事上报给了顶头上司邓岳。

邓岳得知钟伟抢了自己部队战俘后大怒,当即就要带着卫队去找钟伟理论,幸亏纵队司令韩先楚得知后赶紧前来制止了邓岳。

韩先楚劝邓岳顾全大局,不要和钟伟计较,最终在韩先楚的思想工作下,邓岳才愤愤的表示不会再和钟伟计较。

而陈林达被俘后,面对解放军的询问,仍不失黄埔军人的傲气:“贵军何以断定我是军长?”

当听到钟伟说:“你的跑步体能姿态,还有腰间皮带压出的将官体型就把你出卖了。”

陈林达听到钟伟如此说后才哑然失笑,这位参加过台儿庄、滇西会战的抗战名将,在东北战场见识了解放军的战术素养,步炮协同精准、士兵不畏牺牲,连后勤民工都能冒死抢运伤员。

被俘后陈林达曾坦言:“八年抗战未感疲惫,此战却心力交瘁,贵军‘猛打猛冲猛追’之三猛战术,实难招架。”

陈林达的被俘不只是个体命运的转折,更是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战略崩溃的缩影。从“机动防御”的雄心勃勃,到“被动挨打”的节节败退,新5军的覆灭,敲响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丧钟。

而陈林达本人也从威风八面的中将军长,沦为阶下囚,先是被送往哈尔滨解放军官教导团,后转入抚顺战犯管理所,新中国成立后又转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开始了漫长的改造生涯。

不过陈林达的身体机能也确实像他说的“不善奔跑”那样差,他在1958年时就在战犯管理所去世了,都没能等来第一批战犯特赦,果然是“鄙人不善奔跑”。

在电视剧《亮剑》中,常乃超从被俘时的傲慢,到军事学院任教时的谦逊,这一转变融合了陈林达与另一位国军少将师长王元直的经历。

陈林达的“跑步被俘”,是战场上的戏剧性瞬间;王元直的“军校授课”,则是战后思想转变的体现。他们身上这些真实故事,共同构成了常乃超这个复杂而立体的角色。

剧中李云龙那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不仅是对战场上勇气的赞美,更是对陈林达等国军将领从“对抗”到“认同”这一历史过程的隐喻,当美式装备的优势与黄埔军校的光环在战场上褪去,真正决定胜负的,是贴近士兵、顺应民心的钢铁意志。

解放军靠“小米加步枪”和官兵一致的精神,凝聚起强大的战斗力;国民党军依赖“飞机加大炮”,却因内部腐败、指挥混乱而分崩离析。

陈林达的身份被识破,不仅是一个“跑步掉队”的细节,暴露的是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深层次问题:军官与士兵的脱节、战略与战术的背离、信仰与理想的缺失。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如同镜子照出了“运输大队长”蒋介石的败因,当他手下将领们忙着伪装身份,士兵们却在为真正的信仰奔跑,战争的胜负,早已在这些细节中埋下了伏笔。

这或许就是《亮剑》经久不衰的原因:它让观众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看见人性的复杂、战争的残酷,以及比枪炮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来源:小岛知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