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群运营者们每天都在群里发“日报”,一张张密密麻麻的文字截图,AI前沿、行业资讯、热点新闻……内容丰富到头疼,但大家看完的感觉却总是一样:“学到了,但也好像啥也没学到。”
社群运营者们每天都在群里发“日报”,一张张密密麻麻的文字截图,AI前沿、行业资讯、热点新闻……内容丰富到头疼,但大家看完的感觉却总是一样:“学到了,但也好像啥也没学到。”
作为前端开发出身的我,盯着群里那些复制粘贴过来的大段文字,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玩意儿,能不能整点活儿?”
我决定折腾点东西出来。
起初,我只是想把日报做成网页,毕竟把文字整理成好看的页面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很快,我搞了个简单的页面,把群里那些零散的内容塞了进去。结果一看:这不还是个链接吗?用户体验也太生硬了。
于是我转念一想,干脆直接生成图片吧,方便分享又直观。但问题来了,光秃秃的一张图,跟截图有什么区别?毫无灵魂。
就在我盯着微信群的头像和群名发呆时,灵感来了:“要不加点社群专属标识?”
我给日报图片加了社群名、头像,还配上一句Slogan,比如“XX学习社群,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这样一来,日报不仅有内容,还多了一份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当我完成第一张社群专属日报图片时,看着它的模样,我承认:我飘了。
虽然第一版日报图片看起来不错,但问题又来了:内容太杂,AI、热点、娱乐全混在一起,缺乏重点,阅读体验很一般。
于是我给自己加了个需求:“内容分析”。
我写了个简单的算法,让工具自动识别新闻关键词,打上标签,比如“AI前沿”“社会热点”“科技”,还把新闻里提到的公司名单独挑出来。结果,日报内容一下子变得清晰了,标签和分类极大提升了阅读效率。
但作为一个有“强迫症”的前端工程师,我又开始觉得千篇一律的样式太无聊。为什么每个社群的日报都要长一个样?
于是,我又加了主题换肤功能:红色代表热情,蓝色象征科技,绿色突出健康……不同的社群可以设置不同的主题,每天都能换个心情。
优化完成后,工具看起来已经很酷了。但问题是,我还得每天手动复制新闻内容贴进去,简直像个CV(复制粘贴)工程师。
这太low了!
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让工具自动抓取新闻内容。我选了几个权威媒体,比如新华社、澎湃新闻,用XPath解析网页,定时抓取最新的20条新闻。为了不给网站服务器造成压力,我设置了频率和抓取量的限制。
当我的工具第一次自动抓取新闻、分析内容、排版生成图片时,我的内心只有一个声音:“这才是生产力!”
当工具逐渐成型后,我把它打包成了一个.exe文件,发给几个朋友试用。没想到,他们的反馈非常热烈,甚至有人问:“有没有Mac版?”
Mac版?我确实做不了。但这问题反倒点醒了我:“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个项目开源呢?”
我一个人的思路是有限的,但如果放到GitHub上,吸引更多开发者一起参与,大家可以添加更多新闻源、开发新功能、优化代码,甚至修复我遗漏的Bug。
于是,我研究了GitHub的Action功能,学着写了个像样的README.md文档,把我的项目完整上传到了GitHub(项目地址)。
当项目成功开源的那一刻,我有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到一个能用的工具,再到一个开源项目,我只用了不到三天时间。
回头看,这次经历让我有了不少收获:
别怕想法鸡肋,先做出来再说我最初的网页版日报只是个MVP(最小可行产品),虽然简陋,但它是所有后续功能的起点。先落地,再优化,才是正道。从自己的痛点出发,需求最真实
每次迭代,都是为了解决我自己的痛点:分享不便、内容乱、样式单调、手动复制麻烦……当你自己就是用户,产品就不会偏离实用方向。别害怕“意外”,它可能是机会
如果不是Mac版需求,我可能根本不会想到开源。很多时候,问题和障碍背后藏着新的可能性。
这个工具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但我“完成”了它,并且发布了它。正是这个完成的动作,给了我后续改进的机会。
很多人都有好点子,但最终死在了“想”和“等”里。如果你有想法,哪怕只是迈出最小的一步,让它变成现实,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日报,不再只是机械的文字堆砌,它也可以有温度、有归属感,甚至成为社群互动的催化剂。
动手吧,不用等完美,行动才是最好的答案。
来源:素年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