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年前,刚出校门的方慧君入职广陵书社,成为一名编辑助理。工作第二年,她策划的项目便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但当她调任社古籍整理编辑室主任后,压力陡增。地方古籍社人力有限,重点项目也少,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和
文/方慧君 广陵书社
本文约5200字,预计一盏茶时间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15年前,刚出校门的方慧君入职广陵书社,成为一名编辑助理。工作第二年,她策划的项目便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但当她调任社古籍整理编辑室主任后,压力陡增。地方古籍社人力有限,重点项目也少,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和内部经营压力,方慧君带领团队深耕地方古籍文献,策划出版的多部丛书获得了业内和读者的认可。
如今,身为副总编辑的方慧君,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在处理案头工作的同时,她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培养优秀人才,接续古籍整理事业,从一个人的坚持,走向一群人的坚守。
扬州市中心,四望亭旁、瘦西湖畔,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广陵书社。扬州城是一个会让人一见倾心的城市,转眼已是我来到这里的第15年,从编辑助理到副总编辑,一路走来,有踌躇满志,有困惑迷茫,不变的是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热爱与坚守。
初入职场,幸得良师引领前行
到广陵书社当编辑,是我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广陵书社是一家地方古籍出版社,前身是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从事古籍版片的收集保护、宣纸线装图书的印刷装订和古籍图书的整理影印工作。正式被批复成立出版社后,以出版雕版线装、古籍学术、地方文化图书为专业特色。
2010年,学了7年古典文学的我,带着对广陵书社的滤镜,只身来到这座完全陌生的城市,言之凿凿要做古籍编辑时,尚不知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那时社里正式员工只有20几个,租借的办公地点,看似低调艰苦,实则卧虎藏龙。温润儒雅的曾学文社长、出版系统省级劳模王志娟主任,两位是20世纪8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毕业的张智主任,编辑、排版、设计样样精通;南开大学毕业的才子刘栋主任、南京大学毕业的“知心姐姐”胡珍……我也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作者在广陵书社办公楼
入职后校对的第一份稿件是线装本《资治通鉴》,这套书的责任编辑是后来调入中华书局上海聚珍的胡正娟,带我的老师是严岚老师和王志娟主任,她们见我不知从何下手,便告诉我只用对照准备好的底本,一个字一个字地校,无需判断是非。即便听上去如此简单,我还是不断为了异体字、旧字形要不要标注,标点要不要修改等问题而头疼,一遍遍去找她们请教。
后来又按社里的培养计划,陆续参与了古籍影印图书如《武经七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铁网珊瑚校正》的编辑工作,每一步都有老编辑认真指导。
对编辑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最需要的是精准精细精神,做书首先要坚守品质第一,为此我也开始苦练编校基本功。一方面钻研出版管理法规、文件,一方面精研相关古籍文献、文字使用规范。一年时间眨眼而过,每天看稿像还在学校的自习室读书一样,看着名字被印在书的版权页上,满心欢喜,但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签转正合同之前,内心纠结犹豫,一方面很喜欢这种宁静读书的工作,喜欢社内那种上下亲和的氛围;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应该去闯一闯,寻找更大的平台。与社领导、同事的无数次谈话,稳住了我的心神,让我心中的天平渐渐倾向留下来。
“一个人的一生,与同事的相处时间最长,甚至超过家人。”这是与曾社长谈话时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工作中最难的就是遇到好领导。”与“知心姐姐”胡珍的聊天直击我的内心。是啊,工作不就是要找今后长期与之相处的人吗,正直且认可我工作的领导,团结勤勉、志趣相投的同事,没有复杂的人事关系,不搞内耗,这就够了。至于今后做什么样的书,选择权也是在自己手上。去留与否,做好取舍,剩下的心愿便是策划出版好书。
小试牛刀,成功申报国家项目
十分幸运,工作的第二年,我就策划了一个项目,在社领导的支持下申报并成功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这个项目就是《全闽词》。
在厦门大学读硕士期间,我就知道导师刘荣平先生手中汇集了上百种闽人词集。全面搜集、系统整理历代福建籍词人词作,汇编整理《全闽词》,一直是老师的心愿。我进入广陵书社工作以后,接触到了社里出版的福建地方文献,便极力向老师自荐要出版《全闽词》。汇编出版这样的古籍整理项目,除了经费问题,编者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学校里能否算研究成果还不得而知。
编这部地方总集,需要搜集大量文献,广泛参校,尤其是民国期间散见于各报刊的词作。不少民国词人的后裔保存其祖父辈的手稿或藏书,这些词作往往不见公共图书馆收藏。所以,编辑民国卷时,不得不进行民间普查,向民间人士求书。如:福州郑岚屏后人藏稿本《天香阁词钞》、何振岱家藏杂稿、黄展云后人藏手稿本《展云词稿》等。我们克服诸多困难,老师编纂工作历时十余年,编辑出版也耗费了三年多的时间,其中甘苦可知。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我们积极组织申报各种项目。终不负所望成功入选“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福建省2011年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图书出版后,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等奖项。这部凝聚了许多人心血的作品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评价,也成为我编辑生涯主持出版的第一个大型古籍整理出版项目。
《全闽词》
其后又与师弟王浩宇一起,找到从厦门大学调至安徽大学工作的曾良教授,策划出版《明清小说俗字典》。曾老师是师弟的导师,这本书是曾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在我们的争取下,老师同意到广陵书社出版,后续我们又成功申报并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为了高质量如期出版,我主动承担了编辑工作。那几年我在社总编办工作,每天在完成总编办繁杂的编务管理工作的间隙,挤出时间审稿,几乎每晚都窝在家里看稿。《全闽词》《明清小说俗字典》两部书出版后,也受到学术界和读者肯定。而我也深刻意识到,古籍出版工作离不开老师们的托举,离不开专家们的支持。向来喜欢案头工作的我,开始学着去和专家学者打交道。令人欣喜的是,居然“追星”成功,原来仰慕的偶像学者,不但可以近距离交流,还能成功约稿,这大概是当编辑最大的福利。
《明清小说俗字典》座谈会
寻求突破,深耕地方古籍文献
2018年,我调任社古籍整理编辑室主任,压力陡增,因为编辑室是出版社最为重要的部门,需要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多的团队合作,要通过自己的创新创造来为单位带来效益。我眼中不再只是案头的一本书,开始关注出版业发展趋势,思考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广陵书社成立较晚又处于地级市,人员少,出版规模小,在争取国家项目、名家名作上存在先天不足。一到年度选题论证、规划项目申报时,便深感捉襟见肘。如何在外部竞争激烈、内部经营压力大的情况下,管理好古籍编辑室,做好古籍出版,是我考虑最多的问题。
好在编务繁杂,且这样的大问题不是单靠思索就能解决的,于是暂且搁置不论。交接工作后,我第一时间与陈庆元教授联系。陈老师是我最尊敬的师长之一,每到申报项目时总是首先想与陈老师联系。
作者主持《闽海文献丛书》分享会,与嘉宾合影
第一次见陈老师是在2008年,大师姐论文答辩,陈老师是答辩组组长,工作后才发现原来陈老师与广陵书社渊源颇深,从《福建丛书》到彼时我将责编的《徐兴公年谱长编》,十余年时间里,广陵书社一共出版了陈老师的8种图书。
与陈老师联系时,除了沟通《徐兴公年谱长编》的编辑情况,更是梳理了一下未来几年的整理出版计划,聊着聊着思路逐渐清晰。过往我们的地方文献整理图书都是来一本做一本,战线长,缺乏规划,出版后也难引起水花。而作为地方古籍社,出版地方文献本就是我们的职责且独具优势,坚持专业化出版方向与发展路径,就应该在系统整理出版有地方特色的传世文献、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上下功夫。地方小社,不能头脑发热,盲目上马大项目,那么便可以深耕精作,做好地方古籍文献的深度整理工作。
我与陈老师商量延续之前的出版项目,打造《闽海文献丛书》第二辑,选取闽海地区从未整理过的名人名作深度整理,搜罗珍稀版本,辑佚、点校,并撰写导读论文,增补附录年谱、尺牍、集评等,做好规划,以期全面展现闽海地区文化发展状况。此项目成功申报并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出版后也获得了认可。
作者主持《清代常州学人别集丛刊》分享会
有了这个模板,我们编辑室又陆续规划了《内江古文献丛刊》《清代常州学人别集丛刊》等丛书。同时在地方旧志整理上做了许多工作。深挖地方文献的同时,我们还与地方相关企业合作,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作出努力。如与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出版了三辑《正山堂诗词》,还在他们的品牌空间为读者介绍线装国学经典,借助正山堂的品牌影响力,为古体诗词创作、茶文化传播助力,促进了相关图书的出版和销售。
作者在正山堂品牌空间推荐线装国学经典
此后,由曾社长牵头,在深度解读、面向大众传播地方文化图书上也有所突破。
我们请到了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领衔的“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团队,合作编辑出版《江苏历代文选》。精选历代反映江苏历史、书写江苏社会、描绘江苏风光等内容的诗赋文章,对所选篇目进行详细解读,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点评作品价值、意义,引述历代名家精彩评论。我负责丛书的编辑出版统筹,既为南京大学“天团”的才华和严谨作风而折服,又为自己编辑团队的成长而欣喜。丛书即将付梓,值得期待。
《江苏历代文选》主编团队参观广陵书社样书室
带领团队,走向一群人的坚守
2022年,我被提拔为副总编辑。如何协助社长管理企业,做好出版社经营工作,作为社委会里最年轻的成员,深感责任重大。
正在摸不清方向时,曾社长有意安排我担任了凤凰出版社原社长姜小青《诚斋文录》的责编。这本书中汇集了姜社长从事出版工作数十年的成果,是他基于图书编辑与出版管理的长期工作实践、专业思考形成的经验总结,编书的过程也是沉浸式学习之旅,受益匪浅。
图书出版后举办了“古籍人才培养暨《诚斋文录》出版研讨会”,一众古籍出版界大咖汇聚扬州,探讨古籍出版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分享有效经验。又一次“偷师”成功,我也第一次正视培养团队的重要性。
《诚斋文录》出版座谈会
作为地方古籍社,人力有限,重点项目也少,不能像名社、大社那样拥有众多国家项目,以大项目的实施带动人才培养,为编辑铺路。只能注重积累,不贪多求大,以做精、做细为目标,摸索古籍编辑人才培养的路径。
纯古籍整理项目,耗时耗力,经济效益也不明显。要保证生存,就需要拓宽产品线,但是编辑一旦不编古籍,很快便会“武功全废”,字不认识了,资料找不着了,心也静不下来了。于是我鼓励社里每位编辑无论在哪个部门,每年至少做一部古籍整理图书,既是编辑个人古籍编校能力的积累,也是社内整体品牌、口碑的积累。招聘编辑时也是首先考量应聘者阅读古籍的能力。因为我相信古籍都能做好了,编其他文史类图书一定可以胜任。实践下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从前年起,社内老编辑陆续退休,编辑队伍更加年轻化。仿佛开启了一个新的轮回,与年轻编辑交流时,我开始说起了曾社长曾经激励我的话,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焦虑与迷茫。他们学历高、素质高,朝气蓬勃、积极肯为,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更强,也不再甘愿冷板凳一坐数年。与其说我们培养新编辑,倒不如说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例如,去年底,得知华中师范大学董恩林教授领衔的团队顺利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人文集经义整理与研究”,我第一时间邀约出版,董老师也爽快同意并将部分成果发来。几番探讨后,我们决定以《清人文集经解类纂》为题出版结项成果,拟将现存清人诗文合集、纯文集中的经义文献篇目一一加以著录,分为周易类、尚书类、诗经类、三礼类、春秋三传类、四书孝经类、尔雅小学类、群经总义类8个类别,其下再按照十三经中各经篇目设为子目,然后将各篇文章按照作者时代先后系于相关章句之下。
然而现有项目结项成果以文集为单元按作者生卒年排序,如按我们的设想出版,则需将已筛选出的各篇文章重新分门别类,进行编排。这是十分浩大的工程,按惯例,我们需要找人逐一梳理。在与编辑团队讨论时,我提出能否用Excel表格,将Word中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再行筛选。没想到刚入职不久的年轻小伙刘博文立刻想到找工程师编写代码,在几次分析需求、解析文本后,居然真的让我们“折腾”成功了。数千篇文章,短短几天时间,便实现了按需分类编排,让我见识到了数据时代的便捷,也看见了年轻编辑的潜力和智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战和机遇,很幸运,我又拥有了一个新的团队,从个人的坚持,走向一群人的坚守。
作者在广陵书社精品图书陈列室
拉拉杂杂写了许多,既是对过往的阶段性总结,又希望能为正在迷茫中刚走入古籍出版行业的编辑们提供一些借鉴。春光正好,相信坚守初心,必然能有所收获。“守心香一瓣,待繁花满川”,共勉。
2024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开启!
去年你挣了多少钱?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