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完复杂的离职手续,和同事们告别后,我如释重负地退出了所有工作群。
去年年初,我裸辞了。
走完复杂的离职手续,和同事们告别后,我如释重负地退出了所有工作群。
回家路上,我又清理了通讯录,删除了三五十号人。
但没过两分钟,我又惯性式地打开微信,无目的地刷起来。
一时间,微信变得好安静,没有未读信息,也没有人更新朋友圈。
说实话,这种安静我盼了很久,但真正来临的时候,心中竟有点失落。
从前,我把微信当作电子日记本,分享生活、记录日常,也把它当作观察世界的窗口,去看别人怎么经营人生。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微信好友越来越多,人员变得庞杂难辨。
有亲人朋友、有领导同事、有甲方客户、有微商销售,也有些难以分类。
伴随着好友增加,朋友圈也成了我每天必看的内容。
起初我只是满足好奇心,但慢慢地,我发现不对劲了。
因为刷朋友圈,我内耗越来越严重。
看见有人跳槽,我也担心起自己的工作前景;看人结婚晒娃,单身的我也开始焦虑;
看人发活动方案,我自己也压力倍增;看人晒旅游、晒大餐,我也在心中暗暗攀比。
一次,甲方企业中一个和我对接工作的人公开在朋友圈吐槽我们的策划书。
我看到后,本想留言澄清,但碍于影响,还是强忍着怒火不予理会。
但那天,我心乱如麻,一直在脑海里与那人干架,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无数个日日夜夜,我就这样被朋友圈牵动着心绪,无休止地胡思乱想。
而今这些已成过去,即便有点不适应,但眼不见心不烦,情绪稳定了很多。
离职后,我给了自己半年休整期,并强迫自己放下手机,回归生活。
我制定了运动计划、阅读书单,也为下一步找工作提前做好准备。
慢慢地,充实的生活令我内耗少了,身心也得到了极大的休憩。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过一个“拟剧论”。
意思是,人的社会生活如戏剧。
我们都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每个或每群观众面前表现不同的自己。
人们在进入某种社会环境前,都希望了解这一社会情境,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表演。
这些扮演行为又分为前台和后台。
前台的表演是我们刻意为之,而后台的行为才是自我的呈现。
在我关闭了朋友圈以后,无论是前台的表演,还是后台的呈现,都不需要了。
我不需要在朋友圈这个舞台亮相,也不必被任何一个角色扯住精力。
前阵子,我在网上刷到过一个帖子。
发帖博主说,有一段时间,她一打开朋友圈整个人就非常焦虑。
一起毕业的同学已经买房买车,她还在为下个月的房租发愁;
老家表姐搞副业都赚到了钱,她还在担心被公司优化;
比自己入行晚的小年轻都升职了,她这个“前辈”却徘徊在边缘;
又一个朋友官宣二胎了,而她还要绞尽脑汁面对父母的催婚……
看到大家的生活都蒸蒸日上,她就愈发自卑自责,感觉分分钟都活不起了。
她想不通,明明都是普通人,明明个人条件都差不多,为什么自己就混得这么差。
越是这么想,就越无法专注下来。
注意力被分散,精力被消耗,整个人便陷入了困局。
所以,博主才发帖询问,到底要不要关闭朋友圈?
有人好心回复:当一件事特别干扰你时,别犹豫,摆脱它准没错。
信息时代,微信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也拉近了我们的社交距离。
很多人一开始发朋友圈,也是冲着分享生活、发表想法去的,初心也是希望与这个世界亲密接触,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
只是人生很多时候,是需要独处静养的。
被外界过度吸引,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变得很浮躁。
朋友动态、微商广告、新闻八卦,像雪片一样飞下来。
碎片化信息无孔不入,就算你想躲,都找不到地方。
每个人的能量极其有限,应付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都勉勉强强,再被这些五花八门的朋友圈包围,内心怎么可能有片刻喘息?
亚里士多德说,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人际关系的旋涡,如果不刻意抽身,结果只能被漩涡卷入焦虑与烦闷中。
我还看过一位网友的分享。
她和我一样,最开始也是把朋友圈当作一片净土。
每天分享自己的点点滴滴,连文案都精心构思。
发完圈,她便忍不住每隔几秒钟看一看,看看谁点了赞、留了言。
一看没什么动静,她就顺手开始下滑,看看别人都发了什么。
不知不觉间,一个小时过去了,耽误了自己一堆事。
痛定思痛后,她下定决心关闭朋友圈,删除那些“点赞之交”,把省下来的时间,全部用来经营自己的小日子。
为了多赚点钱,她入行了新媒体,扎扎实实学习了写作和运营;
为了身体健康,她加入运动社团,一有空就约着朋友户外徒步;
为了滋养心灵,她开始读书、冥想,开启一个人的长途旅行。
如今的她,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完全摆脱了对朋友圈的依赖。
作家马德有段话说得好:“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嘈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
我们看似是被朋友圈吸走了能量,但本质上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浮躁无聊。
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关起门来过日子。
无需别人围观捧场,也不关注外界的一举一动。
关闭朋友圈,我们才能打开更大的世界。
①回归真实,走入人间烟火。
网络毕竟和生活隔着一层,关闭朋友圈后,我们要去触碰真正有质感的人生。
可以去菜市场逛逛,陪家人吃顿饭,带孩子疯跑疯玩,在家附近三公里范围内发掘秘密;
也可以晨起跑步,徒步爬山,去公园晒晒太阳,去海边吹吹风。
②与人链接,拉近真实的关系。
我们不要点赞之交,也不找虚拟伴侣,我们要在缘分的安排下,在生活中寻觅真正的朋友。
他可以是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可以是一起学习考证的同事,也可以是吃喝玩乐的搭子。
去见面,去聊天,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中,建立情感,拉近关系。
③丰盈内在,遇见更好的自己。
每天刷朋友圈,除了给自己带来焦虑,对提升认知、丰盈内心可以说毫无裨益。
为自己的心降噪,在培养自己这件事上请不遗余力。
我们可以多看书、多思考,也可以经营一项爱好,在优势上努力。
有人说,岁月是一扇门,分出了人生的两个阶段。
前半生,我们总是习惯向门外张望,喜欢呼朋唤友。
到了人生下半场,经历过喧嚣后,这才明白:
别人的繁华,不是自己的繁华;眼下的日子,才是我们该过的人生。
人生旅途中,越往后走,越要懂得精力内收。
把浮华一点点撇去,让生命返璞归真。
将喧闹拒之门外,全然地打开自我,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
如果你也想远离内耗、回归平静,不妨把朋友圈关两天看看。
博主@麦子,分享过一个好办法,来阻断我们看朋友圈的惯性。
他说,我们可以给自己“打卡奖励”。
一个小时不看朋友圈,奖励自己十块钱;一天不看朋友圈,奖励自己一顿大餐……
慢慢地,我们就会找回日子里的秩序感。
其实,关闭朋友圈不是目的,停止对其过度依赖,摆脱负面情绪才是。
很喜欢周国平说的一句话:
“唯有内心富有充盈,方能从容抵抗世间所有的不安与躁动。”
安安静静过自己的日子,尽情感知世界的美好,才算不负此生。
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