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红两年后,56岁外卖员登上春晚为王菲报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6 10:43 2

摘要:他的诗,写在等餐的纸片上、记在手机的备忘录里、也刻在锈迹斑斑的外卖箱上。

外卖箱里的诗与远方,

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主义。

“生活给了我多少风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

还记得,那个登上2025年春晚舞台的外卖员吗?

▲ 王计兵亮相202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他的诗,写在等餐的纸片上、记在手机的备忘录里、也刻在锈迹斑斑的外卖箱上。

送外卖的15万公里路差不多绕了地球4圈,一路见闻都成了最原始的素材。

▲ 王计兵送外卖

捞沙、摆摊、拾荒……他的生活,曾像极了父亲烧掉20万字小说时的灰烬。

但他说:“诗,是我命里的一颗糖。”

他叫王计兵,55岁,江苏昆山的一名普通外卖骑手,也是写下6000多首诗的“外卖诗人”。

▲ 外卖诗人王计兵

01

一把大火,没能烧光他的写作梦

1988年冬夜,19岁的王计兵蜷缩在沈阳工地漏风的工棚里,手指因长时间的劳作皲裂出血。

夜色渐晚,他就着昏黄的灯光在烟盒背面写下一行行文字。

这个来自江苏徐州邳州官湖镇大王庄村的年轻人,因凑不齐18元学费而被迫初中辍学。

白天,他是背井离乡、满手冻疮的木工;夜晚,他是伏案提笔、偷偷写作的“疯子”。

1970年,王计兵出生在江苏邳州一个叫王庄的村子里。这个位于苏北的村庄,土地贫瘠,村民们世代以务农为生。

▲ 王计兵老家

王计兵的父亲是村里的会计,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家里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四。

那时,王计兵的家庭虽不富裕,但也能支撑起一家的温饱,供养几个孩子念书。

在国学课的耳濡目染中,文学的种子悄然生根。小学四年级时,他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读到“床前明月光”,诗词的魅力让他着迷。

▲ 王计兵家里的小卖部

放学后,他常常一个人跑到村后的河堤上,对着麦田背诵他能记住的所有诗句。初中时,一位下乡知青老师发现了他的文学天赋,借给他一本《普希金诗选》。

“那本书被翻得破破烂烂的,但我如获至宝。”王计兵开始模仿着写诗,把诗句写在作业本的背面,藏在床板下面。

▲ 王计兵接受访谈

但生活的变故来得如此突兀,一次生产队运输,父亲在帮忙的时候被侧翻的煤车砸中丧失劳动力,全家靠母亲磨豆腐艰难生存。

也就是这时,王计兵被生活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学世界里拉扯出来,真正接触到了被痛苦发酵的生活的诗歌。

1985年冬天,父亲在整理床铺时发现了这些“不务正业”的诗稿,一气之下烧毁了他20万字的小说手稿,并逼他承诺不再写作。

那个年代,农村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写诗在父辈眼里简直是离经叛道,在乡亲们眼中,这个不务正业、整天写写画画的年轻人无疑是个神经病。

父亲当着他的面,把那些纸片一张张扔进了灶膛。

火光中,15岁的王计兵第一次体会到心碎的滋味。

▲ 王计兵接受访谈

“今夜的月亮,是一枚沾着泪水,在岁月里磨亮的凶器,站着伤心,躺下伤神。半枚又过于像坟,有心砸碎了它,又担心我的双亲,无处容身。”

多年后,王计兵在诗中这样描述那段被腰斩的文学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存的艰难磨灭了他幼年时期萌芽的文学梦,却也从另一个角度给了他更广阔而真实的创作土壤。

18岁的他跟着同村人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打工生涯。

他走出了偏安一隅的狭小的村落,见识了这个社会上更为广大、流动、庞杂的底层社会。

与其他离乡打工的青年不同,王计兵的行李中总藏着几本从旧书摊淘来的破旧文学书籍。

在工地昏暗的工棚里,在新疆打工的荒漠边,在山东开挖土机的驾驶室内,书籍成了他抵抗粗糙现实的唯一武器。

表面上,他屈服了。实际上,他开始了长达30年的地下写作。

在工地休息时写在烟盒背面,在捞沙间隙记在废纸上,在摆摊空闲时偷偷构思。这些文字无人分享,更无处发表,却成了他抵抗生活重压的秘密花园。

第一站是辽宁鞍山的建筑工地。

北方的冬天来得早,十月底就飘起了雪花。

王计兵和十几个工友挤在漏风的工棚里,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拌水泥、搬砖头。手指冻得裂开,血渗出来,在砖头上留下一个个暗红的印子。

那时的他仍保持着每天写的习惯,藏在枕头套里的日记本,成了彼时唯一的精神寄托。

1992年,他辗转来到吉林通化的一家木材厂。那里有座小图书馆,管理员是个退休教师,看这个年轻人爱读书,就破例让他借书。

在那里,王计兵第一次读到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原来诗歌不止关乎风花雪月,也可以如泣如诉的讴歌与嗟叹。

他开始尝试用更朴实的语言记录打工生活,写装卸工的背影,写食堂里永远不够热的馒头,写工友们想家的夜晚。

1995年,25岁的王计兵南下广州,在服装厂当搬运工。

珠江边的霓虹灯让他眩晕,而更让他震撼的是城中村里打工者的生存状态。

他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这些和自己一样的异乡人,迁徙者的喜怒哀乐逐渐成为他诗歌的主角。

2009年,已经40岁的王计兵偶然接触到了网络诗歌论坛,这扇偶然打开的门让他重新找到了表达的可能。他开始在中国诗歌网等平台学习、投稿,但生活依然艰难。

▲ 王计兵和妻子

2018年,因家庭经营的杂货店生意惨淡,他不得不注册成为外卖骑手,开始了每天十多个小时的风雨奔波。

谁也不会想到,正是这份看似与文学毫无关联的工作,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转折点。

02

外卖箱里的诗和远方

2019年的某个雨夜,王计兵在送完最后一单外卖后,浑身湿透地站在昆山某小区的楼道里。

顾客因送餐迟到五分钟而拒接电话,他不得不将外卖放在门口,默默承担了这单的损失。

▲ 暴雨天送外卖

回家的路上,电动车的电量警示灯不断闪烁,像极了此刻他疲惫不堪的心情。就在这时,一组诗句突然闯入脑海:

“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这首后来被命名为《赶时间的人》的短诗,成为了改变王计兵命运的钥匙。

但在当时,他只是习惯性地用手机语音记录下来,像过去4年里记录的另外4000多首诗歌一样,没有特别期待。

▲ 王计兵写在废纸盒上的诗

为了适应外卖工作的快节奏,他早已将创作方式从纸笔改为语音备忘录。

等红灯时、等顾客取餐时、甚至骑车途中,只要灵感闪现,他就立刻给自己发语音留言,晚上回家再整理成诗。

“生活是钝的,需要我们不停地打磨,打磨出光泽、锐角和刃口,来保证我们的七情六欲,来供养我们的喜怒哀乐。”

王计兵这样理解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 王计兵在整理诗歌

在外卖员的日常中,他发现了无尽的诗意:

被困在算法里的沉重与痛苦,被他写成一首《请原谅》:“请原谅,这些呼啸的风,原谅我们的穿街过巷,见缝插针。请原谅,这些走失的秒针,原谅我们争分夺秒就像原谅浩浩荡荡的蚂蚁”。

2022年2月,诗人陈朝华偶然读到《赶时间的人》,将其分享到微博后,这首诗迅速获得2000多万阅读量和10多万次转发。

“没有浮躁,每个字都来自扎扎实实的生活。”

“真正的劳动者诗歌,真情实感无需过多的言语修饰。”

网友的评论如潮水般涌来。

几乎一夜之间,“外卖诗人王计兵”成为全网热议的话题。

爆红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2023年,他的首部诗集《赶时间的人》出版,随后是《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两本书销量惊人,后者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创下单日销售2000册的纪录。

他获得了江苏省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奖,受邀参加央视节目,甚至远赴美国参加中美民间对话活动。

▲ 王计兵去海南领奖

2023年10月,54岁的王计兵如愿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从外卖小哥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作家。

但最令人惊讶的是,走红之后,王计兵依然坚持送外卖。

“2023年2月到12月这11个月间,我送外卖的工作量,只相当于平时一个月的工作量。”

他在采访中说,“但得空我仍会继续送外卖。”

▲ 王计兵送外卖

对他而言,这份工作不仅是生计,更是一种与真实世界的连结,是诗歌灵感的源泉。

诗歌源于生活,离开了真实生活的诗,就像一滩死水,只是辞藻堆砌与无病呻吟。

他不想被突如其来的成名与追捧磨钝了写诗的灵性。

骑在电瓶车上,听着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在这个被算法和评分系统严格控制的行业里,送外卖仿佛是一种低空飞行的自由:

身体的奔波与心灵的沉思同时发生,这或许近似诗歌赋予王计兵的奇妙感受。

03

低空飞行

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主义

2024年初,王计兵的第三本诗集《低处飞行》出版,书名源自他为浙江小哥节创作的同名主题诗。

与之前两本诗集不同,这本书不再局限于个人经验的表达,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整个外卖员群体。

为了创作这本诗集,王计兵卧底采访了140多位外卖小哥,记录下这个隐形群体的欢笑与泪水。

“折断八根肋骨的外卖小哥”“单手操作的残疾骑手”“刚生完孩子就出来送餐的妈妈”......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构成了《低处飞行》的血肉。

王计兵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法:穿着工作服、戴着口罩,以外卖员的身份接近同行,避免因诗人标签造成隔阂。只有当对方卸下防备,他才会小心翼翼地表明来意。

“我一只臂膀的兄弟,用单手操作着生活,就连我们双手合十默默的祈祷,也被他简化,而他举在胸口的单手,更像是佛的一种慈悲。”

这首《单手佛》写的就是王计兵在采访中遇到的一位残疾外卖员。

在诗中,残缺被转化为一种超越性的力量,上位者的凝视消失,劳动者的尊严得到崇高的礼赞。

《低处飞行》的创作动机部分源于2022年的网络热门话题“孔乙己要不要脱下长衫”。

王计兵想通过诗歌探讨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外卖小哥的出路在哪里?他们的春天在哪里?

“不是所有的翅膀都可以展翅高飞,我们是一群低处的翅膀。”

▲ 王计兵的诗被刊登在意大利杂志《Internazionale》上

他在诗中这样定义自己和同行们的状态。

这种低处飞行的视角,赋予了王计兵诗歌独特的魅力。

他没有居高临下的同情,也没有自我悲情化的倾向,而是以平视的姿态记录普通人的坚韧与智慧。

这首被广为传诵的诗,道出了王计兵对生活复杂性的理解。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王计兵开始思考文学的社会功能。他不再满足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是希望用诗歌搭建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桥梁。

“我想为这个群体做一点事情,方向性更明确一些。我希望这本书会拉近顾客和外卖小哥之间的距离,会让两者之间更加融洽、更加美好。”

▲ 王计兵接到春晚邀请

王计兵从“写诗的外卖员”变成了“为外卖员写诗的作家”,他的关注点从自我表达转向了社会关怀,诗歌成为连接个体与群体、底层与主流的媒介。

截至2025年,王计兵已创作超过6000首诗歌,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天数首的速度增长。

从量变到质变,这些诗作不仅记录了一个外卖员的日常,更构建了一套独特的生活哲学:

在物质匮乏中保持精神富足,在生活重压下寻找诗意栖居。

在一个文学日益边缘化的时代,为什么一个外卖员的诗歌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

答案或许在于他的作品击中了当代人的两大精神需求:

一是对真实性的渴望,二是对平凡价值的肯定。

“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春天。”

王计兵常说的这句话,或许是对他人生哲学的最佳概括:

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我们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中。

▲ 王计兵一家

如今,56岁的王计兵仍在低处飞行。

他计划每年出版两本诗集,尝试非虚构和小说创作,但不会放弃外卖员的工作。

▲ 王计兵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写作爱好者,如果说有什么强项,那就是对写作的热爱和坚持。”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诗歌,而最好的诗篇往往写在最普通的生活里。

王计兵的诗句像一盏盏微弱的灯,照见了这个时代最隐秘的角落。

那些被外卖箱焐热的梦想,在电动车后座颠簸的乡愁,以及深夜里独自绽放的坚持——他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

英雄不必身披金甲,平凡人的坚守本身就是一种壮丽。

在这个崇尚速度的时代,他教会我们放慢脚步,在生活的皱褶里寻找诗意。

或许正如他笔下的那句:

“光照到哪里,哪里就明亮。水流经哪里,哪里就潮湿。”

这光,是对抗平庸的勇气,是直面苦难的温柔,更是每个普通人内心深处不灭的诗意与尊严。

来源:海心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