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4年,青藏高原的戈壁滩上,慕生忠将军带领着1200名筑路官兵站在荒芜之地。当有战士问“格尔木在哪里”时,将军将手中的铁锹猛地往地下一杵:“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
将军的铁锹往地下一杵,荒漠中便长出了一座城市。七十载风雨过后,这里半城军人半城民,成为了中国最安全的“兵城”。
1954年,青藏高原的戈壁滩上,慕生忠将军带领着1200名筑路官兵站在荒芜之地。当有战士问“格尔木在哪里”时,将军将手中的铁锹猛地往地下一杵:“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格尔木!”
七个月零四天后,这些军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凿出了长达1300公里的青藏公路,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而他们并没有离开,就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中国唯一的兵城,格尔木。
格尔木的建设史是一部军人用血汗书写的奋斗史诗。公路修通后,慕生忠将军对战士们说:“我们要住下来,当格尔木第一代居民。我们要在世界屋脊开辟一条平坦大道,在柴达木建设一座美丽花园。”
这些刚从战场下来的军人,扔下枪杆就拿起铁锹。他们开垦出27亩菜地,从青海湟源拉了14万株树苗,亲手种下了格尔木的第一批树木。
“种活一棵树远比养活一个娃娃难得多”,老一代格尔木人常念叨这句话。但在军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下,绿色的希望在戈壁滩上一点点蔓延开来。
将军楼,戈壁滩上第一座楼房拔地而起。战士们用军被做窗帘,拿弹药箱改造成家具。到1956年,格尔木已经从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发展成为拥有一定规模的城镇。
走在今天的格尔木街头,你能感受到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气质。在昆仑南路上,每隔几步就能看到穿军装的人,军车穿梭往来,路边餐馆挂着“军人优先”的招牌。
这座城市30万人口中,军人、退役军人、部队军医、军工厂员工等军人相关人员超过了半数。真正的“半城军人半城民”。
城市规划像军营般整齐划一,宽阔笔直的街道,方正有序的建筑布局。街道命名也充满军事色彩:“八一路”纪念建军节,“铁军大道”致敬铁道兵。
但格尔木并非只有严肃的军事氛围。傍晚时分,格尔木河滨公园里,军人们带着孩子放风筝,军嫂们跳着热闹的广场舞。藏族阿妈卖着哈萨克奶酪,蒙古族小伙直播着军工主题游。
这种“一半是军装,一半是烟火”的景象,在全国独一无二。
格尔木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值得铭记的历史细节。1952年时,格尔木周围只有825人,全是少数民族牧民,而且居住分散。那时的格尔木还只是柴达木盆地南缘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
1954年青藏公路修通后,格尔木开始了飞速发展。1957年,李充善老人来到格尔木修路时,这里经常狂风骤起,黄沙满天,连新鲜蔬菜都没有。但像他一样的建设者没有选择离开,他们的子女也成了格尔木的新一代建设者。
1978年,格尔木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839万元,到2015年已经跃升至285.24亿元。从1954年建政初期的纯牧业地区,到如今的西部新型工业基地,格尔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巨大变迁。
格尔木被称为“中国最安全的城市”绝非虚言。这里的犯罪率低到令人惊叹,许多居民晚上甚至不锁门入睡。
这份安全感来自于半座城市都是“移动安保队”的现实,几乎半数人口是军人及家属。驻军不仅守卫边防,还直接参与城市安全管理。
2020年疫情期间,官兵们协助封路、配送物资,军车变成了流动的“防疫宣传站”。2023年昆仑山地震发生后,部队直升机15分钟内起飞侦察,地方工程队30分钟内完成集结,72小时内开通“生命通道”。
这种“军地联动”机制,使格尔木能对任何突发事件做到“秒速响应”。一位巴西游客曾感叹:“凌晨在巷子吃烧烤,巡逻兵送我回酒店,这安全感里约做梦都没有!”
格尔木的价值远不止“兵城”这么简单。它坐落于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缘,地势险要,宛如西部边疆的“定海神针”,掌控着青藏、新疆、甘肃三省区的战略咽喉。
西藏85%以上的物资必须先运抵格尔木,再由此转运入藏。在中印边境紧张对峙期间,格尔木每日有军列开往西藏,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前线急需的补给品,堪称“前线大粮仓”。
这座城市的资源同样具有战略级意义。察尔汗盐湖是柴达木盆地的心脏,面积58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香港面积。探明的氯化钾资源储量达5亿多吨,可供全世界60亿人食用1000年。
锂矿储量占全国20%,是制造军用无人机电池的核心材料。格拉输油管线50年来累计输送680万吨油料,被誉为“高原油龙”。这些资源使格尔木成为国家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冲和加强西南边防建设的保障基地。
06 将军楼与奥运奖牌背后的故事格尔木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珍贵历史细节。将军楼公园里的那座二层小楼,是戈壁方圆千里之内矗立起来的第一座楼房。1956年,居民们打坯、烧砖建造了这栋“将军大楼”,从此格尔木告别了古老的蛮荒。
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是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的。奖牌“金玉良缘”中使用的玉石,正是产自格尔木的昆仑玉。在诸多美玉的角逐中,昆仑玉脱颖而出,最终被镶嵌在奥运奖牌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格尔木还是世界业余登山爱好者的摇篮。1990年8月,平均年龄只有20岁左右的北京大学登山队几经周转,坐着“突突”的手扶拖拉机抵达玉珠峰下,仅凭简陋设备将旗帜插上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之巅,开辟了中国群众性登山运动的新纪元。
在格尔木,军民融合不仅是口号,更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学校操场和军营就隔一道铁丝网,孩子们课间操看坦克训练;超市排队结账,前面是少校,后面是武警;连广场舞大妈都敢指挥退伍兵:“小张,音响摆正!”
这种军民鱼水情造就了神奇治安:商店夜间不锁门,丢手机2小时内就能找回,去年全市仅发生3起盗窃案。一位当地居民笑着说:“我们的军人下班后就回家做饭,脱下军装就是邻居大哥,完全没有架子。”
每年春节,驻军都会为孤寡老人送去年货,军嫂们组建“拥军服务队”。退役军人则在社区里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组织治安巡逻队,参与社区调解,成为了连接军队与居民的桥梁。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格尔木已经从“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戈壁荒漠,发展成为处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经济繁荣的城市。如今的格尔木市区绿化覆盖率已经超过20%,堪称“沙漠绿洲”。
格尔木人常说:“这些树木都是我们的社工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从慕生忠将军当年种下的第一批树苗开始,格尔木的绿色奇迹就一直在延续。
今天的格尔木,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经济要地。2022年格尔木GDP达到446亿元,人均突破20万元。荒滩上崛起的28个民族混居新城,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将军楼公园里,慕生忠将军亲手种下的树木已然参天。那位83岁高龄仍坚持重返高原的老将军曾说过:“我活着人要到青藏线上来;死了以后,我的魂还要回到青藏线去。”
1994年,当将军的骨灰撒在昆仑山口时,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飘起大雪,仿佛天地同悲。过往车辆自动停下,喇叭齐鸣三分钟,向这位格尔木的奠基者作最后致敬。
今天的格尔木,处处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经济繁荣4,已经从当年的戈壁荒漠4发展成为一颗闪耀在昆仑山下的璀璨明珠。而那份由军人铸就的安全感,已经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居民最珍贵的日常。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