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墓碑藏真相!“赐蒸鹅”是600年谎言?正史有实锤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8 17:26 1

摘要:去年秋天,我在南京钟山脚下转了大半天,终于找到了徐达墓。那座神道碑比明孝陵的还要高,碑上刻着朱元璋亲笔写的11个大字:“开国功臣第一,中山武宁王”。风一吹,神道旁的石象生好像活了过来,我突然想起网上传得最凶的那个说法——徐达是被朱元璋赐蒸鹅毒死的。

去年秋天,我在南京钟山脚下转了大半天,终于找到了徐达墓。那座神道碑比明孝陵的还要高,碑上刻着朱元璋亲笔写的11个大字:“开国功臣第一,中山武宁王”。风一吹,神道旁的石象生好像活了过来,我突然想起网上传得最凶的那个说法——徐达是被朱元璋赐蒸鹅毒死的。

可看着碑上“武宁王”的封号,再想想墓里安睡的人,我忍不住犯嘀咕:要是朱元璋真用这么阴的招杀了徐达,何必在他死后花这么大心思?这事儿不对劲。后来我翻了3本正史、5部野史,还找中医朋友聊了“背疽”和“发物”的关系,终于弄明白:那碗蒸鹅,根本就是后人编出来的戏码。今天咱们就从南京那座古墓说起,把徐达之死的真相,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

先问你个问题:提到徐达之死,你脑子里是不是立刻冒出一个画面——白发苍苍的徐达躺在床上,背疽疼得直冒冷汗,太监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蒸鹅走进来,说“陛下赐的,您得吃完”。徐达看着蒸鹅,眼泪掉下来,一口一口咽下去,第二天就没了。

这个故事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后来看古装剧,又看到过好几次。甚至有一次,我在某历史博主的视频里,还看到有人拿着“蒸鹅”的图片,说“这就是朱元璋杀徐达的铁证”。可等我真的去查资料,才发现这个故事漏洞多到能筛米。

第一个漏洞,就是“蒸鹅致毒”的说法,连中医都不认可。我专门找了做中医的发小,他翻着《外科正宗》跟我说:“背疽在古代是挺危险的病,相当于现在的急性蜂窝织炎,感染扩散了会要命。但中医说的‘发物’,是指可能加重炎症的食物,比如辛辣、海鲜,鹅肉顶多算‘温性食物’,就算吃了,也不可能‘当天就死’。”

他还给我举了个例子:清朝有个官员也得过背疽,医嘱不让吃鹅肉,结果他嘴馋偷偷吃了半只,也就是炎症重了两天,根本没到致命的地步。“要是蒸鹅真能当毒药使,那古代皇帝杀功臣也太简单了,直接送碗鹅肉就行,犯不着搞文字狱、株连九族。”

第二个漏洞,朱元璋杀功臣从来“光明正大”,不会玩阴的。你想想,胡惟庸案杀了3万人,朱元璋是怎么操作的?先定个“谋反”的罪名,然后公开审案,把罪状一条条列出来,写成《昭示奸党录》全国发行,让老百姓都知道“胡惟庸该杀”。蓝玉案更狠,直接把蓝玉的罪状刻在石头上,立在京城门口,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看到“骄兵必败”。

徐达是什么人?是开国第一功臣,是朱元璋喊了几十年“老兄弟”的人。要是朱元璋真要杀他,随便找个理由,比如“治军不严”、“私藏兵器”,都能光明正大地处理,何必用“赐蒸鹅”这种容易被人骂“卸磨杀驴”的招?这不符合朱元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性格,更像是后人编出来抹黑他的。

第三个漏洞,徐达的后人,过得比谁都好。《明史・徐达传》里写得明明白白:徐达的大儿子徐辉祖,袭了“魏国公”的爵位,建文帝时期还掌管着南京的兵权;二儿子徐膺绪,当了指挥使,管着京城的卫所,手里有兵有粮;就连徐达的女儿,都嫁给了朱棣,后来朱棣当了皇帝,她就成了徐皇后,在宫里说一不二。

朱元璋还特意下了道圣旨:“中山王(徐达)后裔,三世皆王爵”。意思是徐达的孙子、曾孙,只要不犯大错,都能当王爷。要是朱元璋真用蒸鹅杀了徐达,他怎么敢给徐达的儿子兵权?怎么敢让徐达的女儿当皇后?难道他不怕徐家后人报仇吗?这根本说不通。

其实最早说“朱元璋赐食杀徐达”的,是明朝中期一本叫《翦胜野闻》的书,里面只说“赐膳”,没提蒸鹅。后来到了明朝晚期,另一本野史《龙兴慈记》才加了“蒸鹅”的细节。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早就说过,这两本书“多无稽之谈,不足为信”——说白了,就是编故事骗流量的。

要弄明白朱元璋为什么不会杀徐达,得先知道徐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不是那种只会打仗的粗人,而是朱元璋身边最靠谱的“老大哥”——能扛事、懂分寸、够义气,这种人,换谁当皇帝都舍不得杀。

徐达和朱元璋是安徽凤阳老乡,两个人都出身穷苦人家。元末天下大乱的时候,朱元璋跟着郭子兴起义,后来觉得濠州这地方没前途,就回老家募兵。1353年的一天,朱元璋在村口看到一个高个子年轻人,正帮着老乡修房子,干活不惜力,说话也实在,这个人就是22岁的徐达。

朱元璋跟徐达聊了几句,问他“想不想跟着我打天下”,徐达想都没想就说“你去哪,我就去哪”。这一跟,就是30多年。

徐达第一次让朱元璋记一辈子,是在郭子兴和孙德崖火并的时候。当时孙德崖把朱元璋抓了,扬言要“宰了他,踏平濠州”。徐达听说后,连盔甲都没穿,拿着一把刀就冲进孙德崖的营里,说“我替朱元璋当人质,你放了他,要是你敢伤他一根头发,我就跟你拼命”。

孙德崖看着徐达眼里的狠劲,有点怕了,最后真的放了朱元璋。后来朱元璋跟人说:“那天要是没有徐达,我这条命就没了。” 从那以后,朱元璋再也没把徐达当“下属”,而是当成了过命的兄弟——宫里设宴,朱元璋总让徐达坐自己身边,还喊他“老兄弟”,宫里的太监都知道,这是陛下对谁都没有的待遇。

徐达的本事,更是让朱元璋佩服。1363年鄱阳湖之战,朱元璋跟陈友谅决战,陈友谅带了60万大军,战船大得能在上面跑马,而朱元璋只有20万人,船小得像飘在水上的叶子。开战前,好多将领都吓得躲在船舱里,说“这仗没法打”。

徐达却撸起袖子,跳上一艘小船,对士兵们喊:“咱们跟陈友谅打了这么多年,今天就是决生死的时候!他船大,转弯慢,咱们就绕到他后面打,怕什么!” 说完,他亲自掌舵,带着十几艘小船,直冲向陈友谅的船队。

当时陈友谅的士兵都在船上射箭,徐达的肩膀中了一箭,他咬着牙把箭拔出来,继续指挥。士兵们看到主将这么拼命,也都红了眼,拿着刀跳上敌船厮杀。这一仗,徐达杀了上千敌人,还缴获了一艘陈友谅的巨舰,一下子就把朱元璋这边的士气提了上来。

后来朱元璋在回忆录里写:“鄱阳湖之战,徐达是头功。要是没有他,我早就被陈友谅吞了。”

还有北伐灭元那回,徐达带着大军一路往北打,每打下一座城,都严令士兵“不许抢老百姓的东西,不许拆人家的房子”。有一次,一个士兵偷了老百姓的一只鸡,徐达二话不说,就把那个士兵斩了,还跟全城老百姓道歉。

到了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带着老婆孩子偷偷跑了,手下的将领都劝徐达 “追啊!抓了元顺帝就是大功一件!”徐达却摇了摇头,说“咱们打天下,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不是赶尽杀绝。元顺帝跑了,元朝就完了,追他没用”。

他把元大都的宫殿封了,把里面的宫女、太监都交给朱元璋处理,自己一点都不沾。朱元璋知道后,对身边的人说:“徐达这人,懂分寸,不贪功,比谁都靠谱。”

明朝建立后,徐达被封为魏国公,成了百官里的“大哥大”。可那时候朱元璋已经开始杀功臣了,胡惟庸、李善长这些人,一个个都没好下场。唯独徐达,不仅活了下来,还让朱元璋一直信任他,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他的“保命 3招”。

第一招:不贪财,不贪位,给什么都不要。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想把自己当年住过的吴王府赐给徐达。那座王府比皇宫还气派,里面的家具、床榻,都是朱元璋当吴王时用过的。朱元璋跟徐达说:“老兄弟,你跟着我打了这么多年仗,这座王府你该得。”

徐达却连忙摆手,说“陛下,我那小院子够住了。这王府是您当年住过的地方,我要是住进去,就是僭越了,万万不可”。朱元璋劝了他好几次,徐达都坚决不接受。最后朱元璋没办法,只好在吴王府旁边给徐达建了一座新院子,还亲自题了“大功坊”三个字,徐达这才接受。

后来有人问徐达 “为什么不要吴王府”,徐达说“陛下是君,我是臣,君臣之分不能乱。要是我住了吴王府,陛下心里肯定会不舒服,到时候不仅我遭殃,全家都得跟着倒霉”。

第二招:“醉卧龙床”不贪功,及时认错表忠心。

有一次,朱元璋请徐达喝酒,故意把他灌醉,然后让人把他抬到吴王府的龙床上。那龙床是朱元璋当吴王时睡过的,上面铺着明黄色的褥子,谁要是敢睡,就是“谋反”的罪名。

徐达半夜醒过来,一睁眼看到那明黄色的褥子,冷汗瞬间就把衣服浸湿了。他立马从床上爬起来,连鞋都没穿,就对着北方(朱元璋皇宫的方向)磕了三个头,嘴里还不停地说“臣罪该万死,臣不该睡在这里,求陛下恕罪”。

第二天一早,徐达又专门去皇宫给朱元璋谢罪,朱元璋看着他通红的眼睛,笑着说“老兄弟,就是跟你开玩笑,你怎么还当真了”。可徐达还是不停地磕头,说“君臣之分,不能开玩笑”。朱元璋心里暗暗佩服:徐达这人,心里有数,不会恃宠而骄。

第三招:下棋故意输,赢了也不抢风头。

朱元璋喜欢下棋,总让徐达陪他下。徐达的棋艺比朱元璋高多了,可每次下棋,他都故意输。朱元璋知道徐达在让着自己,就说“你再让着我,就是不把我当兄弟,今天必须拿出真本事”。

徐达没办法,只好认真下。两个人下了整整一天,最后徐达赢了一子。朱元璋刚有点不高兴,徐达就指着棋盘说“陛下您看”——原来徐达的棋子,刚好摆成了“万岁”两个字。

朱元璋一看,又惊又喜,说“老兄弟,你这棋艺,比我高多了”。徐达连忙说“陛下谬赞,臣只是运气好,能在棋盘上摆出‘万岁’二字,都是陛下的福气”。朱元璋哈哈大笑,赏了徐达一块地,还跟人说“徐达这孩子,不仅会打仗,还会做人”。

那么,徐达到底是怎么死的?答案就藏在《明史・徐达传》里,里面写得明明白白,没有半点阴谋。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督军的时候,背部长了个疽。那时候他已经53岁了,常年打仗落下了不少病根,背疽一发作,疼得他连床都下不了。朱元璋听说后,立马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圣旨去北平,还让太医院的御医跟着去,专门给徐达治病。

御医给徐达开了药,还嘱咐“要清淡饮食,别吃辛辣、油腻的东西”。徐达很听话,每天只喝稀粥、吃青菜,病情慢慢好转了一些。朱元璋听说后,还是不放心,又下了一道圣旨,让徐辉祖把徐达接回南京养病——南京气候温暖,比北平更适合养病。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徐达回到南京后,病情突然加重。朱元璋每天都派人去探望,有时候还亲自去徐达家里,坐在床边跟他聊当年打仗的事。有一次,朱元璋握着徐达的手说“老兄弟,你一定要好起来,咱们还没一起看遍大明的江山呢”。徐达看着朱元璋,眼里含着泪,却说不出话来。

没过几天,徐达就去世了,享年54岁。朱元璋听说后,当场就哭了,还下了一道圣旨:“辍朝三日,临丧悲恸不已”——也就是说,朱元璋三天没上朝,亲自去徐达的葬礼上哭丧,哭得特别伤心,连身边的太监都跟着掉眼泪。

徐达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让他“配享太庙”(就是把他的牌位放进皇家祠堂,和朱元璋的祖先一起受祭祀),还赐葬在钟山之阴——也就是今天南京的徐达墓,跟明孝陵离得很近。朱元璋还亲自给徐达写了神道碑文,里面写着“朕惟中山王,开国功臣第一,其功至大,其德至厚”,把徐达夸成了“古今罕见的功臣”。

这些都是正史里明确记载的,没有半个字提到“蒸鹅”。要是徐达真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朱元璋何必花这么大的心思给他办葬礼、写碑文?这就像咱们给朋友办后事,要是心里有鬼,哪会这么尽心尽力?

聊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蒸鹅杀徐达是假的,为什么这个故事会流传600年,直到今天还有人相信呢?其实,这背后藏着三个原因,跟历史背景、民间心理都有关系。

第一个原因,朱元璋“杀功臣”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确实杀了不少功臣。胡惟庸案杀了3万人,蓝玉案杀了1.5万人,连李善长这样的“开国第一文臣”都没能幸免,被满门抄斩。这些血淋淋的历史,让后人对朱元璋的印象就是“狠辣”“无情”。

所以当人们听到“徐达被朱元璋赐鹅毒死”的故事时,会下意识地觉得“这很符合朱元璋的性格”——既然他能杀李善长、蓝玉,为什么不能杀徐达?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让人们更容易相信传言,而忽略正史的记载。

第二个原因,人们更喜欢“英雄悲剧”的故事。

徐达是个完美的英雄形象:他能打仗、懂谋略、对君主忠心、对下属宽厚,这样的人,要是“普通病死”,总觉得少了点“戏剧性”。而“被自己效忠的君主赐死”,这种“悲剧感”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

就像岳飞被秦桧害死,关羽败走麦城一样,人们更愿意记住英雄“悲壮的结局”,而不是“平淡的善终”。因为“悲剧”更有感染力,更容易被人记住,也更容易口口相传。

第三个原因,野史比正史更“热闹”,更容易传播。

正史的记载往往很简洁,比如《明史・徐达传》里写徐达的死因,就那么几句话;而野史里的“赐蒸鹅”故事,有情节、有情绪、有冲突,读起来更有意思。比如“徐达含泪吃蒸鹅”、“朱元璋赤脚哭丧”这些细节,虽然是编的,但比正史的“病笃,遂卒”更有画面感,所以更容易被老百姓记住。

再加上古代没有互联网,信息传播靠的是说书人、戏曲班子。说书人在茶馆里讲“朱元璋赐蒸鹅杀徐达”,能吸引更多听众;戏曲班子把这个故事编成戏,能卖更多门票。久而久之,这个故事就传遍了全国,成了人们心中“既定的事实”。

去年在南京徐达墓前,我站了很久。那座神道碑高8.95米,是明朝所有功臣墓里最高的,碑上的字虽然有些模糊,但“开国功臣第一”这几个字,还是能看得很清楚。神道旁的石马、石羊、石虎,虽然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却依然守护着这座古墓。

我突然想起徐达的一生:他跟着朱元璋从凤阳的泥地里起兵,打了30多年仗,立下了不世之功;他明明有本事、有地位,却从不张扬,始终守住“君臣之分”;他用一辈子的谨慎,换来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

其实,徐达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本事多大,地位多高,都要守住“分寸”二字。对朋友,要真诚;对工作,要尽责;对自己,要清醒。这不仅是徐达的“保命智慧”,也是咱们现代人该学的做人道理。

现在很多人总说“怀才不遇”,可看看徐达,他有“才”,更有“分寸”——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知道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正是这份“分寸”,让他在朱元璋的猜忌心下活了下来,也让他的家族在明朝276年的历史里,一直保持着荣耀。

如果你下次去南京,不妨去徐达墓走一走。看看那座高高的神道碑,摸摸神道旁的石象生,你会明白: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恃功自傲、贪权恋位的人,而是像徐达这样,有本事、懂分寸、够真诚的人。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翻了很多资料,从《明史》到《明实录》,从《翦胜野闻》到《龙兴慈记》,越看越觉得:读历史,不只是为了知道“谁杀了谁”“谁打赢了谁”,更重要的是从古人的故事里,学一点做人做事的道理。

徐达的故事,没有那么多阴谋诡计,也没有那么多波澜壮阔,却藏着最实在的人生智慧——守住分寸,才能走得远;懂得感恩,才能得人心。

如果你也喜欢听这些藏在历史里的“人生道理”,想知道更多像徐达这样“懂分寸”的古人故事——比如汤和为什么能比徐达更得朱元璋信任?常遇春为什么英年早逝却能善终?不妨关注我。

接下来,我会继续带着你聚焦明初的历史现场,从南京钟山脚下的徐达墓出发,去探寻那些与他并肩的明初功臣遗迹——比如不远处同为开国元勋的常遇春墓,或是见证朱元璋与功臣君臣互动的明孝陵周边遗存。我会继续像拆解“徐达赐蒸鹅”的谎言一样,把汤和如何以低调善终、常遇春英年早逝背后的真实过往,那些被野史添油加醋的明初故事,一点点从正史记载与古迹细节里剥出来讲给你听。让我们继续从徐达这类老祖宗的人生选择里,琢磨“分寸”“清醒”的处世智慧,也让那些被传言模糊的明初历史,变回有细节、有温度的真实过往。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