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撞脸“魏晨”,博物馆:我们的“梗王”可多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9 18:45 1

摘要:近日,话题“别人在蜡像馆,魏晨在博物馆”登上了小红书热搜榜单。原因是徐州博物馆内的一尊雕像和演员魏晨“撞脸”。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查询发现,这尊雕像在网上已经“火”了一段时间,甚至已成为该博物馆的“网红打卡点”。

近日,话题“别人在蜡像馆,魏晨在博物馆”登上了小红书热搜榜单。原因是徐州博物馆内的一尊雕像和演员魏晨“撞脸”。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查询发现,这尊雕像在网上已经“火”了一段时间,甚至已成为该博物馆的“网红打卡点”。今年3月,一位网友在徐州博物馆拍摄的一段视频引发热议,该视频的内容是游客手持魏晨照片和雕像“魏晨”合影,如今,这段视频已经获得42.3万赞38.6万转发和3.5万评论。其实早在2023年,@文旅徐州官方抖音账号就曾发布这尊神似魏晨的雕像视频,引发粉丝讨论和小范围的“出圈”。有网友晒出图片,游客们纷纷拿着演员魏晨的照片和雕像合影 图片来源:社交媒体徐州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酷似魏晨的雕像实为徐州博物馆“金戈铁马——徐州古代兵器陈列展”中用于展示元代甲衣的摆架雕塑,该摆架雕塑本身并无特殊文化含义,仅为甲衣陈列的辅助道具,其造型设计初衷是还原古代武士形象,与明星“撞脸”纯属巧合。不过这巧合的撞脸,也让博物馆 “出圈”,带来了“泼天的流量”。徐州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文博专业副研究馆员岳凯表示,自雕塑“撞脸”魏晨的话题发酵以来,确实有众多游客专程前往三楼展厅排队打卡。在徐州博物馆,因“撞脸”名人或酷似现代“网红”表情包而“走红”的“显眼包”文物有很多。该馆的北齐明光铠武士陶俑,因其模样酷似姚明而被人熟知。文物“撞脸”姚明。图片来源:社交媒体西汉陶绕襟衣女舞俑,其姿态恰似欢快地跳网红舞蹈“科目三”。图片来源:徐州博物馆官微宋代陶卧妪俑则呈现出“只能躺平”的模样,形象生动,令人忍俊不禁。

图片来源:徐州博物馆官微

位于大汉气象展厅的“狮子山楚王陵羊鬼山东区外藏坑”复原陈列中的几尊陶俑,倚靠青铜器的姿态仿佛在“说悄悄话”。图片来源:新闻晨报“年轻群体通过‘玩梗’将文物与现代流行符号结合,既拉近了历史与公众的距离,也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种自发传播是文化‘破圈’的重要路径,有助于打破博物馆‘高冷’的刻板印象。”在岳凯看来,“撞脸”“破圈”提高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博物馆也在逐渐探索一条更贴近受众的发展道路,持开放态度,并积极引导游客在互动中关注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不只是徐州博物馆,近年来,有不少文物因“撞脸”被网友“玩梗”,频频冲上热搜,并因此为人熟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尊三彩牵马俑,从长相到神态神似相声演员郭德纲。图片来源:白鹿视频今年3月,四川南充市博物馆的汉代陶俑因头部酷似奥特曼,吸引家长带孩子打卡,“汉朝人相信光”成网络热梗。撞脸“奥特曼”的汉代陶俑 图片来源:新华社去年,连云港镇墓兽与鉴宝博主“听泉赏宝”神似突然“火出圈”。在直播时,听泉赏宝回应称:“这应该是我的前身,已经把它作为头像了。” 网友调侃这种现象是“镇墓千年无人问,一朝似泉天下知”。“撞脸”鉴宝博主。图片来源:社交媒体文物“出圈”得益于网友的“脑洞”,也离不开网络传播的助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撞脸’这种新奇有趣的现象,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话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播模式。”文旅消费咨询顾问邱洧吟表示,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文物传播的时空限制,通过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引发大众的好奇心和参与感,吸引更多人关注文物,也为博物馆带来更大的流量。“梗文化的流行反映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需求,网友的创意也在倒逼博物馆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岳凯认为,只有秉持“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拥抱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新趋势,同时坚守文化传承的初心,才能让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更鲜活的生命力。图文综自: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璞 张洁茹 张耀文

你身边还有什么撞脸的案例?

你还知道哪些撞脸的巧合?

记得在评论区留言!

世界记忆名录中国已入选的18个!都有哪些你知道吗?

“天屎之路”引争议,有人为此写了篇论文......

少林寺碑碣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来看详情→

来源:河南卫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