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58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们都知道,运动对身体好,但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运动都对“延年益寿”同样有效。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有三类运动被医学界和长寿研究者反复提及,它们不仅能帮助控制体重、改善慢病,更与延长寿命高度相关。
只要每天坚持30分钟,不求猛如虎,贵在“稳如牛”,你也能走上健康长寿的正轨。
说到运动,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跑步、爬山、健身房,但研究告诉我们,最被忽视的运动,恰恰最有效。医院心血管内科公布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天快走30分钟以上,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尤其对中老年人效果最明显。
快走时心率略升、微微出汗,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柳叶刀·公共卫生》期刊的一项全球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周走路150分钟的人,死亡风险比久坐人群低22%。
而且走路门槛低、几乎零成本,非常适合不爱运动的人从0开始。但要注意,散步≠慢悠悠遛弯。建议采用“快慢结合”的方式,交替走出节奏感,才能刺激到心肺系统。
别小看广场中那群“挥手如云”的爷爷奶奶,他们练的太极,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推荐的健康运动”之一。太极不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被现代医学证实对多种慢性疾病有积极作用。
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追踪研究发现:长期练太极的人,老年痴呆发生率下降34%,跌倒风险下降50%以上。这背后原因不难理解。太极动作缓慢,但需集中注意力、协调呼吸与动作,对大脑神经调节、平衡能力、肌肉力量都有持续刺激。
尤其对于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患者,太极是一种低冲击、高收益的运动方式。不少三甲医院康复科也已将太极纳入术后康复计划,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如果说走路是“入门首选”,太极是“以柔克刚”,那游泳就是全能型选手。游泳被多位权威医学机构列为“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关节保护三合一”的理想运动。
根据《中华运动医学杂志》的一篇综述:游泳能有效改善肺功能、降低血压、控制血糖,且对关节几乎无损伤。这是因为水的浮力减轻了地面对关节的冲击力,尤其适合肥胖人群、关节炎患者。
英国一项对8万人、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每周游泳2-3次者,死亡风险下降28%,尤其对心血管系统保护显著。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游泳虽好,但对游泳技术、水质、场地都有一定要求,不适合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单独下水。
上面三种运动虽各有优势,但真正起作用的,从来不是哪种运动本身,而是你是否长期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运动,对身体的帮助微乎其微。
医院运动医学专家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效果才明显。如果你总觉得没时间运动,那就从最简单的快走开始。今天出门少坐一站公交,饭后绕小区走一圈,都是积累健康的开始。
运动从不是挑战极限,而是让身体在规律节奏中修复自己。与其羡慕他人长寿秘方,不如每天给自己留出30分钟,选一种适合自己的“长寿运动”,默默坚持。健康,不是惊天动地的突破,而是日复一日的选择。从今天开始吧,走出去,动起来,未来的你会感谢现在坚持的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游泳运动对慢性病干预作用研究综述
WHO.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health (202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快走与心血管健康关系研究”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太极对老年认知功能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7.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rtality: global analysis”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艾中医健康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