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和餐饮老板前赴后继,销量攀升,预制菜是中餐的倒退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17:40 1

摘要:2024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 6000 亿元,较 2023 年的 5225 亿元增长约 14.8%。其中,B 端(餐饮、酒店等)仍占主导地位,贡献 85% 的收入,而 C 端(家庭消费)占比提升至 15%。

2024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 6000 亿元,较 2023 年的 5225 亿元增长约 14.8%。其中,B 端(餐饮、酒店等)仍占主导地位,贡献 85% 的收入,而 C 端(家庭消费)占比提升至 15%。

预制菜市场节节攀升,但消费者的质疑声一直存在。不少人担心传统美食文化被快餐文化侵蚀,例如广东早茶中高端虾饺纯手工捏制13道褶,而机器预制的口感偏硬,口感失去了“灵魂”。食品安全也是消费者担忧的问题之一,如今快餐连锁、外卖平台全依赖预制菜提升出餐速度,2024 年数据显示,中国餐饮外卖中预制菜占比达 38%,而2024年消费者调研显示,67.1% 的人担忧预制菜 “不健康”。

预制菜真的是中餐的倒退吗?

预制菜作为一个被频繁提及却又高度模糊的概念,长期面临 “定义泛化” 与 “概念混淆” 的双重困境。

从行业本质来看,预制菜是通过工业化手段对食材进行预处理,以满足便捷性、标准化需求的食品形态,其核心特征在于 “预加工” 与 “标准化”。

当前市场对预制菜的分类乱象,根源在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定义。部分商业博主为扩大赛道想象空间,将 “即食、即热、即烹、即配” 简单粗暴划分,导致薯片、大米等食品被纳入预制菜范畴,引发认知混乱。实际上,预制菜的细分品类早已有明确的国标归属:

速冻面米制品(GB19295):涵盖水饺、馄饨、包子等传统主食,以冷冻储存为主,注重碳水类食品的工业化生产。速冻调制食品(SB/T10379):包括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调味菜肴,以及调理牛排、鸡米花等半成品,强调调味与预制加工的结合。原切分割肉类(GB/T17238):如原切牛排,仅进行物理切割,不添加调味或其他加工,最大限度保留食材本味。冷冻鱼糜制品(GB/T41233):鱼豆腐、虾饺等火锅食材,通过鱼糜重组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适应大规模餐饮需求。常温料理包:常见于自热火锅、外卖料理,因需常温储存,往往含有较高油盐及防腐剂,是消费者健康顾虑的主要对象。复合调味料:火锅底料、鱼香肉丝汁等,通过标准化调味降低烹饪门槛,属于预制菜的辅助品类。

预制菜并非单一品类,而是覆盖从生鲜预处理到成品菜肴的全链条产业。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忧,往往源于对 “常温料理包” 这一细分品类的误解,而非整个预制菜体系。

预制菜的市场增长,本质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当前行业呈现出显著的 To B 主导特征 —— 数据显示,85% 的预制菜工厂以 To B 业务为主,这与餐饮行业的成本结构变革密切相关。

(一)To B 模式:餐饮行业的 “降本增效” 刚需

对餐饮企业而言,预制菜是应对租金、人工成本上涨的核心手段。以商场餐饮为例,90% 以上门店采用预制菜供应链,原因在于:

厨房去复杂化:商场门店普遍限制明火,传统烹饪模式难以实现,预制菜的 “即热即烹” 特性契合场地需求。人力成本压缩:标准化预制菜大幅降低对厨师技艺的依赖,普通员工按 SOP 操作即可完成菜品制作,减少高薪厨师雇佣。味道标准化:连锁品牌通过中央厨房统一供应预制菜,确保全国门店口味一致性,满足消费者对品牌的稳定预期。

典型案例如某全国连锁餐饮品牌,依托 8 大中央厨房实现供应链闭环,从食材加工到门店出餐形成高效链路。对中小餐厅而言,第三方中央厨房的集约化采购与生产,更能显著降低边际成本 —— 以广东早茶店为例,通过预制叉烧包、虾饺等面点,门店只需承担蒸制环节,人力成本降低 40% 以上,出餐效率提升 60%。

二)To C 模式:时间成本驱动的 “懒人经济” 崛起

To C 市场的核心驱动力是城市化带来的时间成本上升。一二线城市白领面临通勤时间长、工作压力大等问题,传统 “洗切配炒” 的烹饪模式难以适应其生活节奏。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人均消费量仅 9 公斤,远低于美国的 60 公斤、日本的 20 公斤,增长空间显著。

当前 To C 市场呈现两大特征:

健康化需求主导: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顾虑集中于 “高油高糖高盐”,因此更倾向选择净菜、生鲜日配等低加工品类。盒马工坊的净菜沙拉、每日优鲜的半成品菜拼盘,均通过 “免洗免切 + 检测报告” 建立信任。场景化产品创新:针对单身经济、懒人厨房等场景,品牌推出 “微波炉叮一下即食” 的冷冻熟制菜品,如某品牌大盘鸡拌面,通过 “三步操作 + 无洗碗” 卖点切入市场,契合年轻消费者需求。

然而,To C 市场仍面临认知壁垒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不健康的印象尚未完全消除。事实上,冷冻类预制菜因低温抑制微生物生长,无需添加防腐剂;而净菜类产品的农残检测标准,甚至高于家庭手工清洗。

消费者安心指南

预制菜的安全性,本质上取决于 “工业化标准” 与 “监管透明度”。对消费者而言,建立 “分类认知 — 渠道选择 — 标签识别” 的三层筛选机制,是实现安心消费的关键:

(一)聚焦低风险品类,规避健康雷区

优先选择前四类:净菜、生鲜日配面点、速冻面米制品、原切肉类,均属于低加工、低添加品类,符合健康饮食需求。例如,原切牛排(GB/T17238)仅含牛肉单一成分,无胶体或调味剂,适合追求食材本味的消费者。

谨慎对待常温料理包:该品类为延长保质期,往往添加较多油盐及防腐剂,长期高频食用需警惕。如 30 元 10 包的低价料理包,配料表常含卡拉胶、碳酸氢钠等添加剂,建议偶尔解馋即可,不宜作为主食。

(二)锁定正规渠道,拒绝 “三无产品”

无论是 To B 还是 To C 场景,正规渠道是安全的第一保障。大型商超如沃尔玛、盒马、品牌直播间及连锁餐饮门店,均需遵守《食品安全法》及相关国标,产品可追溯性强。而街边小店、非正规电商平台的 “三无预制菜”,因缺乏监管,存在微生物超标、添加剂滥用等风险,应坚决抵制。

(三)善用标签信息,解码产品本质

国标编号是核心指标:通过包装上的执行标准号(如 GB、SB/T),可快速判断产品所属品类及生产规范。例如,GB19295(速冻面米制品)对微生物、添加剂有明确限量要求,正规企业需严格遵守。

配料表越短越安全:以冷冻水饺为例,优质产品配料表通常为 “小麦粉、猪肉、蔬菜、水”,而劣质产品可能添加增稠剂、香精等成分。复合调味料同理,简单的 “盐、糖、酱油、香辛料” 组合,优于复杂的食品添加剂列表。

预制菜的兴起,是食品工业对 “效率” 与 “标准化” 的追求,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工业化手段,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饮食痛点。对消费者而言,它不是 “传统烹饪的替代品”,而是多元饮食方案中的选项之一 —— 既可以是餐厅里标准化的美味,也可以是家庭厨房中 “免洗切配” 的便捷。

未来,行业发展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 To C 市场的品牌化与健康化,随着 90 后、00 后成为消费主力,对 “便捷 + 健康” 的需求将推动企业开发低油盐、高膳食纤维的新品类;二是全产业链整合,通过资本并购实现 “从农田到餐桌” 的闭环(如新希望集团的 “养殖 — 加工 — 餐饮” 布局),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效率与安全性。

正如日本便利店的预制菜启示:当行业摆脱 “概念炒作”,回归 “标准化生产 + 透明化沟通”,预制菜终将成为日常生活中值得信赖的饮食选择。

消费者只需在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理性选择 —— 这既是对食品工业的信任,也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接纳。

文章素材来源贝望录

来源:小结荐美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