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变脆弱了是我们忘了他们也在负重前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02:50 1

摘要:大脑发育被算法劫持短视频每0.8秒切换画面,游戏每分钟给奖励反馈。

上周,我在一所初中做心理筛查,看到一个令人心碎的数据:

在参与测试的300名学生中

47%表示经常感到活着没意思;

32%承认有过自伤行为(割腕、撞墙等);

19%写下过遗书或告别信。

而这些孩子,平均年龄只有13.5岁。

更讽刺的是,班主任看完报告后说:

不可能啊,我们班成绩全年级第一,孩子们都挺阳光的。

可就在一个月前,这个班有个男孩从六楼跳下。

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老师,我不是不想学,

我只是想请假休息一天,可没人相信我真的很累。

那一刻我才明白,

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

却从未看见,他们正背负着前所未有的精神重压。

一、不是孩子玻璃心,而是压力早已超标,

很多人怀念我们小时候:

吃不饱、穿不暖、挨打挨骂,也没见谁抑郁。

可今天的痛苦,早已从身体之苦转向“精神之痛”。

这种痛看不见、摸不着,却日复一日地侵蚀孩子的灵魂。

1. 教育军备竞赛:没有尽头的抢跑

过去的孩子放学放牛,现在的孩子——

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上思维课、英语启蒙、作文培优;

周末比上班还忙,寒暑假飞北上广集训。

一位五年级家长告诉我:

我们家一年课外花26万,

不是为了赢,是为了不被淘汰。

更可怕的是:失败没有容错空间。

一次月考下滑=不努力;

一次竞赛落选=没前途;

一次情绪崩溃=矫情。

孩子活成了成绩机器,

一旦出故障,就被贴上心理承受力差的标签。

2.家庭期待异化:爱被明码标价

太多家庭把爱变成了条件交换:

只要你进前十,妈妈就带你去迪士尼。

爸爸这么拼,你就拿这分数回报我?

你要是考不上重点,我们这辈子就白干了!

孩子从小就知道:

你们爱的不是我这个人,

是我能带来的荣誉和面子。

当成绩下滑时,他们的自我价值感瞬间崩塌,

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

如果我不优秀,我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3.社交环境恶化:隐形暴力无处不在

校园霸凌不再只是打架推搡,

而是更隐蔽的冷暴力、朋友圈羞辱、短视频嘲笑、群聊孤立。

一个初中女生对我说:

她们把我哭的样子拍下来做成鬼畜视频,

发到抖音上配字戏精上线。

老师说别在意,可你知道吗?

那天我躲在厕所吐了三次。

社交媒体还在不断制造焦虑:

刷到别人旅行、获奖、晒录取书

哪怕自己过得不错,也会觉得我不够好。

4.情感支持缺失:家里最像绩效考核现场

亲子对话只剩三句:

作业写完了吗?

考试第几名?

别烦我,我在忙!

孩子不是不想倾诉,而是发现

每次说出我很累,得到的回应都是:

别人比你还苦!

这点压力都扛不住?

你现在不吃苦,将来哭都来不及!

久而久之,他们学会了沉默。

直到某天,用极端方式喊出:

请看看我!我真的撑不住了!

5. 大脑发育被算法劫持短视频每0.8秒切换画面,游戏每分钟给奖励反馈。

长期沉浸其中的孩子,

失去了延迟满足的能力

读书、思考、练琴这些需要耐心的事,统统被视为痛苦。

同时,多巴胺机制让他们对现实失去兴趣:

现实中没人点赞,没人夸我,干嘛要努力?

二、真正的“脆弱”,是求助无门的结果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心理弹性(Resilience),

它不是天生的抗打击能力,

而是来自三个关键支撑:

稳定的依恋关系:知道有人无条件爱我;

安全的情绪出口:可以说我不行,不会被指责;

适度的自主空间:我能为自己做决定。

可现实中呢?

孩子哭,闭嘴,丢人!

孩子厌学,你是不是想气死我?

孩子想休学,你这辈子就完了!

当我们堵死了所有求助通道,

又怪他们动不动就抑郁,

这难道不是一种残忍的双标? 三、别再用“我们那时候”否定孩子的痛苦

很多长辈常说:

我们当年饿着肚子干活都没事,

现在吃喝不愁,怎么动不动就抑郁?

可你想过吗,

我们小时候虽然穷,但有星空、有玩伴、有发呆的时间;

我们犯错会被打,但也有父母抱着说没事的时候;

我们没补习班,但放学后能疯跑一整个傍晚。

而现在的孩子:

时间被精确切割到分钟;

情绪被要求永远积极向上;

自我必须完美运转,不能停摆。

他们不是弱了,是背负得太多了。

#家庭教育#心里脆弱。

来源:爱在昨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