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今地考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17:35 1

摘要:元代思州土司居于滇黔通内地门户,扼控乌江、沅江两条交通要道。考证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今地所在,对元明西南民族边疆地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目前学界对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的部分长官司今地所在已有研究,但其中部分所考多较模糊,或以明清府治为坐标标记元之长官司方位,

江西地名研究

摘要:元代思州土司居于滇黔通内地门户,扼控乌江、沅江两条交通要道。考证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今地所在,对元明西南民族边疆地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目前学界对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的部分长官司今地所在已有研究,但其中部分所考多较模糊,或以明清府治为坐标标记元之长官司方位,或仅言司治所在,对长官司今地考证较为零散,未成系统,无法对元代思州辖境形成整体认识。文章以史籍所载为基础,结合所考长官司所在地的语言、山川河流、地形地貌、地名沿革等对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的今地所在进行考订。对学界已考订正确之长官司不做新考,仅对未考、考订错误或模糊之长官司做考。考订出今地确切地点有38处,大致地点有10处。

关键词:元代;思州;长官司;今地考订

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分布在今黔东及其相邻的渝南、湘西、桂北一带,辖地广阔,其中部分长官司为宋之沿袭,部分长官司为元之首设。目前学界对元代思州辖境说法差异较大,如:有的学者认为元代思州辖及今黔东、湘西、渝南;有的认为仅辖今铜仁地区与黔东南大部地区;有的认为思州为今渝南、湘西、桂北、贵阳等。在对元代思州辖境持不同看法之下,实则是对思州所辖诸长官司统治范围今地考证不确切的表现。学界虽对其中部分长官司已有研究,但其中的记述多较模糊,或只记大地区,如广西北部等,未对具体长官司的今地作考,也未能精确至县乃至镇村;或以明清府治为坐标记其方位,如“元洪州泊李等洞,在府东百五十里”等;或仅言长官司司治所在,未言其辖治范围。目前学界对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的今地所在多为零碎考订,未做整体性研究,且其中亦有错误考订。于此,笔者据史籍所载,结合所考长官司所在地的语言、山川河流、地形地貌、地名沿革等对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今地进行考订,以今地之名与诸长官司的辖域相对应。所得结论有的为笔者新考,亦有为其他学者结论的补充。

一、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具体数量

关于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数量史籍记述不一,未有定论。笔者以《元史·地理六》所载思州所辖长官司为基础,再与诸史籍进行互证,并与地文结合考察,以考清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具体名单。因此考非本文重点,故仅简述如下。

《元史·地理六》所载之“沿河、佑溪”长官司元时属播州辖制,《大明一统志·思南府》有载:“沿河祐溪长官司。在府城北二百一十里,元为沿河祐溪等处长官司,属播州军民安抚司,本朝改今属。”《读史方舆纪要·思南府》中也记为沿河祐溪元时属播州,故于《元史》所载中去掉“沿河、佑溪”。《元史》所载之“上里坪”乃为“古州八万洞”之更名,二者重复记载,应去掉“上里坪”。余下65处长官司均为元时思州所辖。综合其他史籍所载,补增“八舟蛮夷军民长官司、湖耳蛮夷军民长官司、提溪等处军民长官司、中林验洞蛮夷军民长官司、福禄永从军民长官司、德珉蛮夷长官司、欧阳蛮夷军民长官司、朗溪洞、邛水县、龙里蛮夷军民长官司、前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11处长官司。

《元史》所载属思州之65处长官司加补增之11处长官司,共计有76处长官司。现将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名单及名称罗列如下:

镇远府,婺川县,銮州,福州,乃州,安习州,永州,文州,地州,程州,天州,三旺州,芝山州,忠州,合凤州,来化州,台蓬若洞住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偏桥中砦蛮夷军民长官司,福禄永从军民长官司,思邛江等处长官司,乌罗龙干等处长官司,平头著可通达等处长官司,石千等处军民长官司,楠木洞长官司,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晓爱泸洞赤溪等处长官司,欧阳蛮夷军民长官司,黄道溪蛮夷长官司,中林验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卑带洞大小田等处长官司,驴迟洞长官司,五寨铜人等处长官司,省溪坝场等处蛮夷长官司,洪州泊李等洞蛮夷军民长官司,会溪施容等处长官司,客团等处,安化上中下蛮长官司,葛章葛商等处蛮夷长官司,龙里蛮夷军民长官司,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长官司,亮寨蛮夷军民长官司,秃罗长官司,龙泉平长官司,曹滴等洞蛮夷军民长官司,水特姜长官司,麻勇洞,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西山大洞等处长官司,劳岩洞,杨溪公俄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野鸡平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契锄洞,中古州乐墩洞长官司,洛卜寨,德珉蛮夷长官司,德明洞长官司,洪安等处长官司,朗溪洞,邛水县,提溪等处军民长官司,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八舟蛮夷军民长官司,麦着土村长官司,茆惸等团长官司,荔枝长官司,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浦口,高丹洞长官司,恩勒洞,金容金达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湖耳蛮夷军民长官司,感化州等处,前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衙迪洞,腊惹洞长官司,张家洞。

二、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今地考

上述已知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具体名单,为便于与今地相对应,将对所考长官司按从北至南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订,且均以今地名记述,其中又按河流流域分为五个流域区分别进行考述,从北至南依次为乌江、锦江、㵲阳河、清水江、都柳江五区。其中对于未属五个流域中任一流域的长官司按地理相近原则划归于相近的流域中。对于可考详地的长官司记其详细范围,未能考其详地的则仅记其大致范围,其中学界无争议的长官司则不重复考订。现将考订过程与结论论述如下。

(一)所辖乌江流域长官司今地考

乌江流域位于思州辖境北部的西面,现将该流域方位不清之长官司考述如下。

水特姜长官司。(万历)《贵州通志·思南府》载:“水德江长官司,附郭,在府治东南。”明之水德江即元之水特姜,司治地处明清思南府治之东南,紧临府治。又对水德江河有载:“德江,府前一里,源出乌江,下通楚蜀。”《读史方舆纪要·彭水县》亦有载:“水德江,在县东南。其上源即乌江也。”可知水德江之名即为乌江在水德江司境内之名。可知其辖今思南县与德江县东部。

朗溪洞长官司。(万历)《黔记》载:“朗溪蛮夷长官司,在府东四十五里······元置朗溪洞。”《大明一统志·思南府》亦有载:“朗溪蛮夷长官司,在府城东四十里,本洞人仡僚所居地。”又今印江县东有朗溪镇与朗西河。可知其辖今印江县东部。

葛章葛商等处蛮夷长官司。(万历)《黔记》载:“葛彰葛商长官司,在府南一百里。”(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石阡府》载:“葛彰葛商长官司。在府城西一百里。”虽记载有异,但皆为葛章葛商司境。(弘治)《贵州图经新志·石阡府》亦载:“杉木岭。在葛彰司北。”“乐回江。在葛彰司东南······流出司之东北而注入深溪大江。”今石阡县东南部有杉木岭村,西南部有乐回江。可知其辖今石阡县南部与西部。

(二)所辖锦江流域长官司今地考

锦江流域位于思州辖境北部的东面,现将该流域方位不清之长官司考述如下。

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大明一统志·平茶洞长官司》载:“平茶洞长官司。东至石耶长官司界一十里,西至贵州铜仁府乌罗长官司界二里,南至铜仁府界一百里,北至酉阳宣扶司界五十里······元初,改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隶思州军民安抚司。”(光绪)《秀山县志·土官志》“平茶洞”条亦载:“元初······置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秀山县志》对溶江芝子平茶等处司的辖境记有:“辖今西起乌罗,东到贵图,南沿川、黔边界至九江,北至冉家(溪口)一带。”可知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辖今重庆秀山县西部与南部,北辖溪口镇,南接松桃县。

腊惹洞长官司,驴迟洞长官司,会溪施容等处长官司,麦著土村长官司。《明史·地理五》有载:“施溶州,司东南。元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腊惹洞长官司、麦着黄洞长官司、驴迟洞长官司、施溶溪长官司四长官司,元俱属思州军民安抚司。”麦着黄洞即麦著土村。会溪施容等处司的方位在(民国)《岑巩县志》中亦载:“永顺军民宣慰司领下有施容州,云在司东南,即元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会溪施容等处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部。又今古丈县罗依溪镇有会溪坪村。《古丈县志》记:“施溶州含今古丈高峰、罗依溪等地······麦着黄洞即今古丈茄通等地。”《岑巩县志》亦云:“麦著土村、腊惹洞、驴迟洞(今湖南省永顺县境)。”《苗族史》认为:“会溪施容等处(今湖南永顺东南)、腊惹峒(今永顺南部)、驴迟峒(今永顺南部)。”“麦”为土家语(me35)之音译,是“天”之意,即指阳光照射时间长之地,则为地势平坦宽阔之地;“土”为土家语(thu21)之音译,是“沿着······走”之意,今古丈县红石林镇地势平坦,为武陵山区少见之平地,临酉水而立。《老司城遗址周边遗存调查报告》中通过考古调查得出结论,认为腊惹洞遗址在今永顺县芙蓉镇雨龙村院子组,驴迟洞遗址在今永顺县芙蓉镇保坪村大龙四、五组。综上,会溪施容等处长官司辖今湖南永顺县东南部;腊惹洞长官司辖今湖南永顺县南部;驴迟洞长官司辖今湖南永顺县至湖南保靖县之间;麦著土村长官司辖今湖南古丈县西北部至湖南保靖县。

来化州,感化州等处。史籍不载二地方位。《百人百部·中国南方民族史》对二地有大致记述:“来化州(地当在今沅陵以北的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至南部的芷江一带)······感化州(地在今湘西保靖县与永顺县之间)。”虽未记二地具体地点,但可知二地均地处今湘西靠近贵州一带。《老司城民间故事集锦》亦有记:“感化州(今湖南永顺,湖北来凤、咸丰)。”即感化州今地或在永顺,或在来凤、咸丰一带。宋代之溪州于元代被划分为三,即永顺安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思州安抚司,而思州安抚司则辖“麦着、会溪、施溶三感化州和驴迟洞、腊惹洞”,前述已知麦著土村等司今地,保靖县以南又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再综合上述,来化州、感化州应在今湘西保靖县、花垣县一带,西与贵州松桃县接壤,如此元代思州东北部领土则连成一片。

乌罗龙干等处长官司。“乌罗”二字为苗语音译,均意为“水、河”,例“乌”苗语为“ub”,即设置在河水沿岸。(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铜仁府》载:“乜河,司治南。上纳乌罗溪、羊溪二水,下达湖广辰州。” 乜河即今日之松桃河,今松桃西有乜江村、乌罗镇。(万历)《黔记》对其所载之“乌罗长官司,府西二百里。”方位恐误,疑脱北字,应为府西北二百里。可知其辖今松桃县北部。

平头著可通达等处长官司。(万历)《贵州通志·铜仁府》载:“平头著可通达长官司,在府北一百二十里。”《读史方舆纪要·铜仁府》载:“平头著可通达长官司,府西北百三十里。”今松桃县南有平头镇,(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铜仁府》亦载:“森崖山。在平头司内。”森崖山在今平头镇南。可知其辖今松桃县南部。

德明洞长官司。《读史方舆纪要·铜仁府》载:“德明洞废长官司,在府西北。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明初废。”可知德明洞长官司辖今铜仁市和平乡及周边。

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铜仁府》载:“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在府城南二百里。”《读史方舆纪要·铜仁府》亦载:“大万山长官司,府南百里。”(万历)《贵州通志·铜仁府》又载:“大万山长官司,在府南五十里。” 虽记载有异,但皆为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境。综上可知其辖今万山区北部。

麻勇洞,恩勒洞。《中华民族发展史》记有:“麻勇洞(在今湖南麻阳县境内)。”《贵州古代史》云:“恩勒洞,今万山东。”《元史》中对其记载顺序为“麻勇洞、恩勒洞、大万山苏葛办等处、五寨铜人等处、铜人大小江等处”,可知五者距离相近,前述已知三司今地,故麻勇洞与恩勒洞应在今湖南麻阳县西南部,与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司接界。

(三)所辖㵲阳河流域长官司今地考

㵲阳河流域位于思州辖境中部偏北,现将该流域方位不清之长官司考述如下。

衙迪洞,契锄洞,劳岩洞。(民国)《岑巩县志》载:“衙迪洞······契锄洞。劳岩洞······按今县北钟灵、凯本二乡之间有江口插入地,名腊岩河,又驾鳌乡鳌山麓有腊岩,一作南岩,亦在县北,殆皆劳岩,或上腊惹之讹。”《思州风物拾贝》也认为劳岩洞在今岑巩县境内。又南之台蓬若洞住溪等处司与北之提溪等处司之间尚未知长官司,而今岑巩县与石阡县、江口县之间㵲阳河支流龙鳌河横穿而过,古人依水为生,而该地又紧临思州治地,不可能存在管辖真空地带,故而按(民国)《岑巩县志》之说,劳岩洞应在今岑巩县水尾镇至羊桥乡之间,衙迪洞、契锄洞应在今岑巩县羊桥乡、凯本镇至石阡县官和乡与江口县民和镇之间。

野鸡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康熙)《思州府志》载:“废野鸡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在黄道司治西,元置。”(乾隆)《玉屏县志》则对野鸡坪与野鸡河有载:“野鸡坪。在城西五里······野鸡河。在城西二里。”今玉屏县城西南部有野鸡坪及野鸡河汇入㵲阳河。可知其辖今玉屏县城以西至新店镇。

高丹洞长官司。《国榷》“太祖洪武二年”条载:“戊辰。沅州土官万户李德玙为高丹洞军民长官司。何梦章为镇远溪洞金容金达等处军民长官司。”从中可知高丹洞位于今岑巩县或镇远县境。《新元史·地理六》亦载:“高丹。宋蛮酋何永寿,以功授高丹洞长官司。”《贵州土司史》“镇远县”条有记:“元,镇远县长官司有······高丹洞长官司,长官何氏为‘黑苗’土官。”综上可知元之高丹洞长官司位于今镇远县境内。

晓爱泸洞赤溪等处长官司。(万历)《黔记》载:“晓爱泸洞赤溪等处长官司,在府东。”(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镇远府》亦载:“在府治东南八十里。”可知其辖今三穗县东北部。秃罗长官司。《三穗县志》记有:“《元史·地理志》载:别置晓隘、泸洞、赤溪、卑带洞、大小田、得民洞、秃罗等处长官司,皆属思州安抚司。上述这些地名,均在今三穗县境域内。”秃罗明初改为团罗,(乾隆)《镇远府志》中对明初邛水司一十五洞的记载中提及团罗长官司,有载:“(洪武)五年,置团罗、得民、晓隘、陂带、邛水五长官司。”可知秃罗与晓隘、卑带洞等地相连。其中卑(陂)带大致辖今三穗县西北部,晓隘(爱)大致辖今三穗县东北部,得民(德珉)大致辖今镇远县南部,邛水大致辖今三穗县中部与南部,秃罗与四地相连,考其地理,秃罗长官司辖今三穗县西部。

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长官司,张家洞。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应与偏桥中砦相近,并与偏桥中砦接界或偏桥一地两属,而偏桥中砦大致辖今施秉县城至甘溪乡。《水经注·浊漳水》对偏桥二字有释:“中以木为偏桥,劣得通行。”为交通极为不便且可通行之道极少之地。(民国)《岑巩县志》载:“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民国通志按语称此司应距偏桥中砦不远。”又载:“按续通考按语载······张家洞、德胜寨偏桥四甲合为一司。”可知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张家洞、偏桥中砦三者相距相近。偏桥中砦辖今施秉县城至甘溪乡,而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地处深山高林交通不便之处,又与偏桥中砦接界,考今施秉县境,只有县北为山高林密且只有一条小河短距离相通,故而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与张家洞应在今施秉县北部地区。

(四)所辖清水江流域长官司今地考

清水江流域位于思州辖境中部偏南,现将该流域方位不清之长官司考述如下。

楠木洞长官司。《大明一统志·黎平府》载:“赤溪湳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在府城东北二百里。”赤溪湳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即元代之楠木洞长官司。《读史方舆纪要·黎平府》又记为“府东北三百里”。虽记载有异,但皆为楠木洞司境。《读史方舆纪要·黎平府》又载:“朗溪,在司东。源出石流山,一名楠溪,东流入湖广会同县界,亦曰朗江。”朗溪即清水江锦屏县段别称。《剑河县志》记有:“剑河县南明、平珍、大洋、磻溪、大广、平岑乡境,远在元至元年间设有‘楠木洞长官司’,隶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初年改名为‘赤溪湳洞蛮夷长官司’,治所在今湳洞(今南明)。”今锦屏县城尚有赤溪坪村。综上可知其辖今剑河、三穗、天柱、锦屏四县之间。

客团等处长官司。(民国)《岑巩县志》载:“按方舆纪要黎平府西南三十里有潭溪旧城,本上黎平之官团砦,疑官团即客团。”《紫巢文存》云:“客团等处,今黎平西南三十里。”可知其辖今黎平县西南部,近黎平县城。

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黎平府》载:“古州八万洞······府西北八十里。”《大明一统志·黎平府》记为“在府城西六十里”。虽记载有异,但皆为古州八万司境。可知其辖今黎平县西部与榕江县东北部,东与客团司接界。

(五)所辖都柳江流域长官司今地考

都柳江流域位于思州辖境的最南部,现将该流域方位不清之长官司考述如下。

洪州泊里等洞蛮夷军民长官司。(万历)《贵州通志·黎平府》载:“洪州泊里等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府东南一百二十里。”(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黎平府》记为“府城东南一百里”,《大明一统志·黎平府》记为“府城东一百五十里”。虽记载有异,但皆为洪州泊里等洞司境。今黎平县东南部尚有洪州镇。《读史方舆纪要·黎平府》“洪州泊里”条又载:“东至湖广通道县界八十里,南至广西罗城县百里。”可知其辖今黎平县德顺乡、湖南通道县播阳镇至广西三江县。

福禄永从军民长官司。《大明一统志·黎平府》载:“永从县,在府南六十里······宋改福禄永从军民长官司,元因之。”(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黎平府》记为“府城西南八十里”,(万历)《贵州通志·黎平府》记为“府西南七十里”。虽记载有异,但皆为福禄永从司境。今广西三江县西尚有富禄乡,黎平县南尚有永从镇。《读史方舆纪要·黎平府》亦载:“福禄江······东至永从县,南合彩江为福禄江,流入广西怀远县界。”怀远县今属三江县。可知其辖今贵州黎平县、从江县、广西三江县、融安县之间。

西山大洞等处长官司。《读史方舆纪要·黎平府》 载:“ 西山阳洞长官 司。府西南二百里。”“西山阳洞”即元之“西山大洞”,考其方位,位于今从江县一带。《从江县志》记有:“至元二十年(1283)增置曹滴洞、西山大洞军民长官司。”从中亦可知西山大洞与曹滴等洞相邻。今从江县东南尚有西山镇与顶洞村。可知其辖今从江县东南部。

曹滴等洞蛮夷军民长官司。《贵州通志·黎平府》载:“曹滴洞蛮夷长官司,府西一百里。”《贵州图经新志·黎平府》记为“府西一百二十里”,又有载:“银赖山。在曹滴洞司南一十里。”“容江。在曹滴洞司西南。”容江即今日之都柳江,银赖山在今从江县西北部,旧有银赖洞砦。可知其辖今从江县西北部。

中古州乐墩洞长官司。《读史方舆纪要·黎平府》载:“古州江,在司西南。又南流入府境,即福禄江之上源。”古州江即今都柳江,因流经古州境故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贵州省》则将其司治释为在今榕江县下江镇。综上可知其辖今榕江县东部与南部。

茆惸等团长官司。《粤西文载·唐宋元土州县沿革》“元”条有载:“有思州军民安抚司辖。福州、永州、逎州、銮州、程州、三旺州、地州、忠州、天州、文州、合凤州、芝山州、安习州、茅䕼等团、安化上中下蛮。”可知元时之思州辖境至今广西境,而“惸”也作“䕼”“难”等。《岑巩县志》载:“茆䕼等团。民国通志按语云:今荔波县南五十里有茅䕼村,当即其地······正德中,南丹莫提侵思恩地,于茆䕼筑二堡。”此载对茆䕼等团的今地所在较详。《中国南方古代僚人源流史》又记有:“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曾设茆难等团长官司,治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西北茅滩镇。”今荔波县东南有茂兰镇。而元代之茆䕼等团对毛南族的族名称的形成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中国古代的民族识别》云:“毛难族在汉文典籍中出现较晚,《元史·地理志》思州军民安抚司条首载:‘茆难等团。’······是有关毛难族先民最早的记载······宋代以来便因居住在‘茆难’、‘茅滩’、‘冒南’、‘毛难’之地而得名。”今之毛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荔波县至广西环江县之间。可知其辖今贵州荔波县与广西环江县之间。

安化上中下蛮长官司。《粤西文载·唐宋元土州县沿革》“元”条有载。《中华民族发展史》记有:“安化上、中、下蛮所指即今环江县境内的毛难族聚居区上南、中南和下南。”其认为安化上中下蛮今地在广西环江县内。《元史》中对其记述顺序为“茆惸等团、荔枝、安化上中下蛮”,可知三者距离相近,且今广西环江县境西北部有上南、中南、下南。前述已知茆惸等团与荔枝今地所在,故依上述,该司辖今广西环江县西北部。

福州,永州,逎州,銮州。《嘉庆重修一统志·庆远府》载:“废永州。在南丹州西北。元置永州、銮州、福州、延州四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初,省四州入南丹州。盖皆宋、元时羁縻蛮州也。《旧志》:‘永州故址,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岊峨哨。銮州故地,在州北二十里移州哨。福州故址,在州西南六十里罗福哨。’”以上四州与南丹州之关系,在《罪惟录·广西布政司》载:“南丹州:元属安抚司,明以永、銮、福、延四州省入。”今南丹县西北月里镇有巴峨村,西有罗富镇。永州辖今广西南丹县月里镇,銮州辖今广西南丹县芒场镇,福州辖今广西南丹县罗富镇。明初四州入南丹州,故四州应为相连之地,永州不可能远附南丹州,应相邻,逎州应在永州与銮州之间,辖今广西南丹县六寨镇。

地州。《续通典·州郡》载:“那地州。元地州。明洪武元年改置。南有那州,明洪武元年省。”《壮族土官族谱集成》云:“文、兰、那、地四州在今凤山、东兰、天峨和南丹等县的西南部,地土相连,形成一个族落地域。” 后述可知文州地处今东兰县东北部,而地州又与文州相连,可知地州辖今广西南丹县西南部。

程州。(民国)《岑巩县志》载:“程州。《清一统志》:明废程县,在泗城府东北三百二十里。《明一统志》:旧号程丑庄,洪武初始归附,隶泗城州。······ 按语:程丑当即程州 之讹。”《明史·广西土司三》亦载:“程县在泗城州之东北,旧号程丑庄。明初归附,隶泗城州。”泗城府治在今广西凌云县,废程县在其东北三百二十里处,考其方位,程州辖今广西天峨县南部,东南接地州。

安习州,忠州,文州。(雍正)《广西通志·沿革》“东兰州”条载:“明。东兰州。太祖时,以安息、忠、文三州省入。”《读史方舆纪要·庆远府》“东兰州”条载:“废文州。在州东。本羁縻蛮洞。宋崇宁五年,纳土,置文州······《一统志》,洪武十二年省安习、忠、文三州入东兰州。”可知三州地域相近,且距离东兰州较近。安习州今地所在,《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认为在东兰县武篆镇,云:“安习州。元置,治所即今广西东兰县武篆。”《广西建置沿革考录》也持此说。文州地处东兰州东,《东兰县志》认为东兰州治地在今东兰县长江镇兰阳村,从此说,则文州地处今广西东兰县城东北部。因三州地域相连,故而忠州地处安习州与文州之间,即今广西东兰县东南部。

三旺州。《粤西文载·唐宋元土州县沿革》“元”条有载。(民国)《岑巩县志》载:“三旺州。方舆纪要:广西河池州西南有三旺州,今为三旺里,盖明初所废。”《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云:“三旺州。元置,治所即今广西河池县西南三旺。明洪武初废。”《思州风物拾贝》亦云:“元代的思州安抚司管辖的飞地三旺州、芝山州就是在今广西的河池、宜山县地。”今广西东兰县东部有三旺社区。可知其辖今广西金城江区至东兰县之间。

芝山州,合凤州。《粤西文载·唐宋元土州县沿革》“元”条有载。《壮族土官族谱集成》对其今地述有:“元代思州军民安抚司尚辖有合凤州、芝山州,其地在今凤山县境内。”古人在记述时,对已知地的记述会按位置相邻而记,相连两地的距离一般相距不远,《元史》中芝山州与合凤州的顺序为“合凤州、芝山州、安习州”,可知芝山州、合凤州、安习州地域相近。《凤山县志》对明初东兰州地域划分的记述中提到芝山州,云:“其中外六哨中的本农、凤山、芝山、长里等四哨部分地域,为今县境袍里乡、凤城镇、乔音乡、林峒乡、长洲乡、砦牙乡一带。”又:“乔音乡在土司时期称芝山哨。”可知芝山州辖今广西凤山县北部。侬智高《历史的幸运儿与弃儿》云:“凤山县(宋时为宜山溪洞司属下合凤州)。”可知合凤州辖今广西凤山县中南部。

天州。《粤西文载·唐宋元土州县沿》“元”条有载,可知天州位于今广西地区,《元史》与《粤西文载》对文州的记载顺序均为“地州、忠州、天州、文州、合凤州”,可知五者距离相近,前述已知四州今地,但四州之间未记有长官司,且该地段地势平坦、河流穿过,故而天州应地处东兰县北部,北接程州,东接地州。

尚存浦口、洛卜寨二司今地未考。因诸史籍对二司仅有数语记之,学界也未有相关考述,无法得知其名称渊源,亦不知其是汉名还是少数民族语言以汉字记述。现将二司列出,待考。

三、结语

通过对诸史籍关于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的记载进行梳理研究,再结合语言、山川河流、地形地貌、地名沿革等因素,对其今地进行考订。元代思州共辖76处长官司,其中74处发现:今地考订明确,尚存 2 处因史籍记载过少未能作考。通过已考可知,元代思州辖境北至今重庆秀山县,东北至今湖南永顺县、花垣县到麻阳县一带,东南至湖南通道县西部与广西三江县,南至今广西环江县、凤山县一带,西至今贵州务川县、凤冈县到施秉县、台江县、荔波县一带。

作者:黄秀健

2024年第11期

选稿:耿 曈

编辑:欧阳莉艳

校对:汪依婷

审订:朱 琪

责编:杨 琪

来源:晓林历史杂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