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百万人做甲状腺超声!专家实话:做一次超声,或管六年无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1:30 2

摘要:每次门诊排到甲状腺彩超,走廊里总是排着队。有人是单位体检查出结节,有人是摸到脖子鼓了包,有人是朋友查出癌了吓得连夜挂号。但真相是,很多人其实并不需要频繁做甲状腺超声。

每次门诊排到甲状腺彩超,走廊里总是排着队。有人是单位体检查出结节,有人是摸到脖子鼓了包,有人是朋友查出癌了吓得连夜挂号。但真相是,很多人其实并不需要频繁做甲状腺超声。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甲状腺癌年发病率已攀升至女性恶性肿瘤第2位,男性也不容忽视。但其中绝大多数,是“惰性癌”,进展缓慢,甚至一辈子不出声。于是问题来了:做一次甲状腺超声,到底能管多久?一年一次体检查它,是不是过度了?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实话实说:对大部分人来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如果无特殊发现,6年内基本不用重复。

这不是我们医生“偷懒”,而是临床和研究共同的结论。

先说个常识:甲状腺是个慢性子。

它不像肝癌那样进展快,也不像胰腺癌那样隐匿凶残。大部分甲状腺结节,长得慢、变得慢、动静也慢。研究显示,甲状腺结节在5年内直径增长超过2毫米的比例,不到15%。而真正需要手术的恶性结节,占比不到全部结节的5%。

也就是说,你查出一个1厘米的结节,99%的可能,它6年后也还在那儿,没长、没变、没事。那你每年查一次,是不是有点“神经过敏”?再说个误解:很多人以为“有结节=有癌”,“有癌=要切”。

这两个“等号”,全都站不住脚。一项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成年人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高达40%。也就是说,咱们身边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可能有结节。

但这些结节中,90%以上是良性的,连活检都不需要,更谈不上手术。而即便确诊为癌,大部分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它的特点就是“慢得离谱、懒得可爱”。日本有研究跟踪过未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10年后肿瘤原地不动的比例超过80%。

这时候你可能在想:那我是不是查一次就一劳永逸了?

也不能这么说。医生不怕你查,怕你反复查、查得没必要。真正决定“查不查”的,不是你有没有结节,而是你是哪种人。

我们来看几个典型场景。

第一种人,体检发现有结节、无症状、结节小于1厘米、B超提示低风险。这类人,可以放心放下,3~6年复查一次足够。国际指南和国内共识都明确指出,对低风险、稳定结节,不需要频繁随访,更不建议每年查。

第二种人,结节大于1厘米,但B超显示边界光滑、无钙化、形态规则、血流少。这种情况,初次发现后1年随访一次,若无变化,可延长随访间隔。

第三种,家族有甲状腺癌史或有头颈部放射史的高危人群,这类人就要“盯紧点”,每年查一次是可以的,但也要结合医生评估,而不是“想查就查”。

第四种,术后复发风险较高的甲状腺癌患者,比如已经切除过甲状腺,还伴有淋巴转移的,那当然不能“轻放”,术后前23年建议每612个月随访一次,之后根据病情延长。

第五种,就是我们门诊最常见的一类:完全没症状、啥都不疼,就是“怕得癌”,一年查一次。

这类人,是最容易“过度检查”的。你把查甲状腺当“安心丸”,但其实反复检查,不但不会让你更安全,反而可能让你陷入不必要的焦虑和医疗干预。

医学上有个词叫“过度诊断”——意思是,发现了不会造成伤害的病,却因为查出来了,反而给病人带来了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和心理负担。

甲状腺微小癌,就是过度诊断的“典型案例”。好多患者是体检发现,医生建议穿刺,结果查出癌了,一听到“癌”就吓坏了,要求立刻手术,术后终身服药,生活质量下降——但这种癌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发作。

2017年《柳叶刀》发文指出,韩国在2000年后推广全民甲状腺筛查,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15倍,但死亡率几乎没变。换句话说,查得越多,发现越多,但死的没变多。

这就是“查了没意义”的最好证据。那有人问了,不查怕漏掉,查怕查太多,我该怎么办?

医生的建议是:查一次没事的,6年内可以不查;有高危因素的,定期随访;有症状的,及时就医;最重要的是,不要被“体检报告”绑架了生活。

甲状腺的问题,不靠频繁查出来,而是靠医生判断出来。

不要迷信超声报告上的“低回声”“微钙化”“边界不清”,这些术语的意义,需要专业医生结合你的情况来解读。有时候,结节看起来“恶性倾向”,但穿刺没问题;有时候,看起来“良性”,但结合病史要警惕。

超声是工具,不是裁判。

很多人图安心,查完一份超声,拿着报告单连夜百度,越查越慌,越看越像。最后还是得回到门诊,让医生一句话打消顾虑:“这个结节,管它,不理也罢。”

说到这儿,其实我们医生也很无奈。查得多不是问题,怕的是查了不懂、懂了不信、信了乱做。

你要相信,医生不是不让你查,是不想你查冤枉的。我们见过太多被“过度诊断”绑架的人,原本健康,一纸报告打乱生活。也见过太多真正该查没查、查晚一步的人,悔不当初。

我们更希望你是理性的、不慌的、适度筛查的。不是不查,而是该查才查。不是怕癌,而是识癌、懂癌、别乱动。

有些结节,不动比动好;有些癌症,不治比治强。这不是放弃,是判断。不是消极,而是积极的等待。医学的智慧,从来不是查得多、做得快,而是“合适”两个字。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甲状腺疾病联盟.中国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诊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3):185-208.
[2]李强,王丽.甲状腺结节随访管理现状与建议[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5):367-372.
[3]王志刚.甲状腺癌过度诊断的临床反思[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0,27(4):289-292.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