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37年抗战爆发至1939年底,八路军和新四军与日寇进行了大小1500次战斗,旷日持久。在此过程中,八路军发展到15万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这些力量使日军感到如芒在背,也使蒋介石感到深深地忧虑。
从1937年抗战爆发至1939年底,八路军和新四军与日寇进行了大小1500次战斗,旷日持久。在此过程中,八路军发展到15万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这些力量使日军感到如芒在背,也使蒋介石感到深深地忧虑。
回想西安事变前夕,毛泽东只率区区7千人到达陕甘,加上后来的四方面军,也不过3万来人,尽管毛泽东全力“扩红”,在地瘠人稀的陕甘地区也扩不出多少人来,蒋介石深恨西安事变, 把共产党变出活力来了,如今成了大气候,该如何是好?
问题还不在于共产党的近20万人,20万人与国民党的庞大军队比起来算不了什么,问题在于抗日统一战线不能撕裂。现在大敌当前,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并未改变,再公开以武力解决共产党似乎已是不可能的事,这不仅是国人不能容忍的事,而且绝大多爱国将领和士兵,也绝不会在日军面前自相残杀。蒋介石了解自己部下那些中间派们,大多都把把抗日救亡放在第一位,希望与共产党合作杀敌,至于争天下的事,放到把日本人赶跑了再说。这已是一种典型思想。
可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但蒋介石还是一意孤行,消灭不了也得消灭,而且越早消灭越好,越巧妙越彻底越好,共产党,不可不消灭,尤其要消灭其枪杆子,否则,即便抗战胜利,也仍要出现两党争雄的局面,那时可就难办了!
这时,蒋介石想到了庄子“游刃有余”的处世哲学,决定不得罪国人而达到消灭共产党的目的。他采取了“防共、限共、溶共”的策略。这是唯一可行的理智的选择。
其实蒋介石长期以来心里都充满了苦衷,想当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就洞察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带着红军对日本“宣战”,这高瞻远瞩的智慧,令他感到了智低一等的屈辱。大千世界,总理在前,自汪精卫算起,张作霖、冯玉样、阎锡山、李宗仁,自己总是立于不败之地,难道在毛泽东这儿自己却要成为一个例外吗?
当然,蒋介石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毛泽东是不能等同于一个军阀的,毛泽东不是这样,他有了一个主义和随着主义行走的社会制度,他已把这些主义灌输给了他鼓动起来的那些人。这才是真正可怕的。
蒋介石又自信有能力对付这一切。他采用思想和行动并用的方法,既然毛泽东可以高举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自己作为最高领袖,当然更可以高举这个旗帜,并用这面旗帜使毛泽东落入圈套来削掉他的势力。他坚信自己是火眼金睛,看准共产党是“假抗日,真作乱”,他环视全国,找出两大内敌,一是“做了日军傀儡的汉奸”,一是“不服从命令的共产党”。他在日记中说:“惟共产党作祟为可恨呀!”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而他蒋介石,作为最高统帅,名顺矣,名顺则事应成,故而他宣布说:“全国武装力量不论何人,不得违反国民革命最高原则之三民主义,不得鼓吹超越民族之理想与损害国民绝对性之言论,不准破坏军政军令及行政系统之统一,不准利用抗战形势以达成国家民族利益以外的任何企图。”他讲得振振有词,似乎合情合理不容任何人不听。
蒋介石果然显出了效应。他派出60个师到敌后打游击。共产党的一些人失去应有的警觉。闽粤边界有一支千余人的游击队,其负责人大大咧咧,骤然全数被围,在黑黑的枪口下,千余人只好缴械。西安地方党组织被国民党市党部召见几次,稀里糊涂取消了西北救国会。这样的事儿多了,一冒就是一起,毛泽东对此十分警惕,说,这怎么行?
在延安,毛泽东开会,指出,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存在一个谁领导谁的问题,共产党在抗战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要反对投降主义,要记住历史的教训。
恰在此时,王明从苏联回到了延安,见面就对毛泽东说:“你这样不对!现在对中国来说是抗日,对全世界来说是反法西斯战争,哪还能搞自家山头?又不是打内战的时代,不能这样做!”
王明完全是一副马列主义装在胸中的样子,显出一种权威势态,公开以自己的错误主张冒充为中共中央路线,称蒋介石已经脱胎换骨,已从内战头子转变为不朽的民族英雄,这个英雄胸怀宽阔,里面撑得船跑得马,一切已以国家民族为重。共产党再胡闹就不对头了,应向蒋介石学习,也来个脱胎换骨胸无成见,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事情都应征得蒋介石和国民党的同意和批准。八路军新四军在全国军队中应实行统一指挥、统一编制、统一武装、统一纪律、统一待遇、统一作战计划、统一作战行动。王明竟犹未足,还郑重发表了宣言。
毛泽东给王明一个冷笑,毅然抵制了这个驻共产国际的代表,说他是“患幼稚病”。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批判并纠正了王明的错误主张和言论,确立了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中 “既统一,又独立”的方针。蒋介石要“防共、限共、溶共”,共产党则要放手发动人民抗日,从而扩大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说:“共产党不争个人的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人民的兵权和民族的兵权”。
八路军和新四军一时间又迅速发展。
蒋介石大怒,立即调兵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此处蒋介石 早有动作,构有多道封锁线,半个月时间就隔断了中共与外部的 联系,大有一举吃掉延安的势头。
在山东,顽固分子响应蒋介石号召,叫着说:“宁亡于日,勿亡于共”,对八路军实行“见人就捉, 见枪就下、见干部就杀的手段”。
有一次在博山,顽固分子一次就杀掉了八路军官兵400多人,造成“博山惨案”。
又一次在确山县竹沟镇新四军留守处, 顽固分子一次又杀掉新四军伤病员及家属200多人。
此类事件多不胜举。然而这些都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蒋介石竟然想打掉八路军的总部。
八路军的总部在太行山,建有太行山根据地。蒋介石派河北省主席鹿仲麟向八路军“收复失地”,委张荫梧为河北警备司令,专干袭击八路军后方的勾当,一时间舆论造得很厉害,大致是 “八路军游而不击”,“不听指挥”之类。
在大敌当前的抗日统一战线形势下,又萌动了内战的危机。
蒋介石敢打内战吗?国民党军队有多少人愿意打内战?有多少人敢站出来支持他打内战?假如内战一起,会不会给日军可乘之机而引来亡国灭种之灾?这些都是问号。
1939年11月,危机到了最微妙的关头。在延安,彭德怀要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去,毛泽东与他彻夜长谈,阐述了如何反制蒋介石的高招!
历史的航道曲曲折折,历史的航船又到了紧要关头,这又是舵手们全力驾驶的时候了。
毛泽东指示彭德怀,在面对蒋介石等顽固分子的挑衅和迫害时,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多一分则太强,少一分则太弱,太极柔韧、柔中藏刚,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充分展示了毛泽东优秀的东方智慧。
事情就是这么寸!当彭德怀在返回太行山的途中,竟然遇见了两个国民党特务要查扣他的车,盛怒之下,他想起了毛泽东的指示,决心找机会狠狠地教训一下蒋介石等顽固派。
而且,当时太行山根据地的形势已经万分凶险了,顽固派分子的代表人物朱怀冰、石有三等人正磨刀霍霍,准备大规模进攻太行山,一口吞掉这里的八路军,八路军总部已经受到了致命的威胁!
大战一触即发!
为了保卫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不让局势继续恶化下去,彭德怀开始部署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制行动!
太行山里突然起了激战!
此战只打了三天!因为彭德怀时刻记着毛泽东“多一分太强,少一分太弱”的指示,于是在把朱怀冰的两个师、侯如墉的一个旅和张荫梧的一个纵队全歼后,就鸣金收兵了!把太行山威胁扫除后,也没有必要赶尽杀绝,毕竟要以抗日大局为重!
这一仗令全国震动!顽固派分子恐惧万分,大叫:“八路军只打友军,不打敌军”,喊得甚嚣尘上。
蒋介石也又羞又怒,说正当国军调集力量对日军发动冬季攻势之时,北方战区连续发生悲剧事件,自我消耗抗战力量,这实在是有意帮助日军。了得吗?了不得!这是八路军利用抗战形势造成割据的表现,破坏了统一的行政和军事系统,其目的已是超乎国家和民族力量以外了。
何应钦也污蔑共产党军队的四大错误:一、不守战区范围,自由行动;二、不遵编制数量,自由扩军;三、不服从中央命令,破坏行政系统;四、不打敌军,专事吞并友军。
一时间,有些人真的疑惑起来。共产党和彭德怀更是遭到了误解,但随之而来的百团大战,不仅严重打击了日军,也向国人证明了共产党的力量和精神,让顽固派散布的污蔑之词不攻自破。蒋介石想乘着日军侵略的东风,在明处玩儿战术借力,暗处搞背后捅刀,妄图打掉八路军、消灭共产党的阴谋活动也被暂时打压了下去!
来源:33年老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