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月份的西安,一位年轻人因心肌严重受损接受心脏移植手术,重获新生。这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奇迹,更是中国心脏移植技术迅猛发展的缩影。从1978年首例到如今——年超千例,中国心脏移植事业如何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本文带您探秘这场生命重生的旅程。
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正在中国手术室里上演
三月份的西安,一位年轻人因心肌严重受损接受心脏移植手术,重获新生。这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奇迹,更是中国心脏移植技术迅猛发展的缩影。从1978年首例到如今——年超千例,中国心脏移植事业如何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本文带您探秘这场生命重生的旅程。
【人物介绍】
殷胜利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外科副主任,2022年主导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为中国心脏移植领域突破性创新的代表人物。
殷胜利教授
一颗心脏的旅程:中国换心术如何创造生命奇迹?
三月份的那个清晨,医学院手术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一位年轻人的心脏已严重受损,扩张型心肌病让他的心脏像疲乏的气球,再无力将血液输送到全身。
如果不进行心脏移植,预测寿命达到一年的可能性小于50%。这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残酷现实。
他的情况并非个例。中国像他这样的终末期心衰患者已达600万之多。每年约30万器官衰竭患者需要移植,但仅不到2万人能获得器官移植机会,供需比例高达1:15。
这是一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
心脏移植手术并非新鲜事。世界首例人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早在1967年由南非巴纳德医生完成。中国起步稍晚,1978年由上海瑞金医院张世泽等医师完成首例。
但真正革命性的突破来自技术创新。
2022年,中国完成了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无缺血心脏移植团队创造性地实现了“心脏不停跳、血流不中断”的移植奇迹。
殷胜利教授解释说:“以往认为,在心脏跳动、血流不中断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完成心脏开胸手术的”。
这项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心脏移植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问题。供心在获取、保存及植入的全程都处于生理跳动状态,心肌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技术创新带来最直接的战果是生存率的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心脏移植手术年度总量达到1064例,术后1年及5年生存率已分别提升至85%和71%。这个数据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全球心脏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为79.4%。美国所有心脏移植10年、15年和20年的总生存率为50.2%、30.1%和17.2%。
我国心脏移植技术不仅在国际上稳居前列,更形成了自己的“中国模式”。
西京医院心脏移植124例,最长已存活23年。2008年还开展了1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和2例心肺联合移植。
尽管取得显著成果,心脏移植仍面临多重挑战。
器官短缺是最主要的敌人。全球每年移植心脏超过5000颗,但这个数字远远小于真实需求。有些人可能要等待数年。
排斥反应是另一个顽固敌军。因为心脏移植属于异体器官移植,受体对其具有免疫排斥可能,对于心脏移植患者来说,出现免疫排斥的风险始终存在。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导致各种副作用,增加感染可能性,出现感觉异常、易发肿瘤等。还有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发生肾功能不全。
此外还有区域发展不均衡及术后管理规范化不足等挑战。全国范围内具备心脏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已有76所,但分布不均。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心脏移植领域研发了一系列先进“武器”。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 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共有四款第三代磁悬浮人工心脏在国内上市。
异种移植研究也取得进展。猪因其心脏大小和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易于基因改造、繁殖能力强、感染风险低及伦理争议较小而被视为理想供体。
西京医院从2020年开始在国际上首先开展13基因编辑和6基因编辑猪-恒河猴心脏异种移植研究,最长存活超过20天。
常温机械灌注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供体心脏的存活率。这种技术能够在运输过程中持续对心脏进行灌注和氧合,降低心脏损伤风险。
面对未来,中国心脏移植领域已有清晰战略规划。
个体化医疗是方向之一。未来心脏移植将更加注重根据患者的基因组学及免疫学特征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移植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人工智能技术将用于优化术后随访及免疫抑制剂方案。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远程智能随访系统,实现术后患者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化管理。
无创免疫监测、常温器官灌注保存等关键技术研究也将加强。同时推动异种移植的研究,为解决供体短缺问题提供新思路。
大移植中心将通过对口帮扶提升区域医疗水平,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全国心脏移植事业的均衡发展。
回顾中国心脏移植的发展历程,有几个标志性战役值得铭记。
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无疑是最精彩的战役之一。2021年6月2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无缺血心脏移植团队完成了这场创纪录的手术。
团队经历了两年探索,进行了几十例大动物实验,利用废弃的心脏完成了10余次临床无缺血心脏获取和离体常温机械灌注的演练。
手术当天,患者在进行心脏切除的同时,团队也利用体内灌注及保温系统,获取了供心。供心在体外灌注系统的支持下在器官槽内保持着有力跳动和正常体温。
历时4.5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多次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肌缺血、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射血分数升至78%、肺动脉压力下降理想。
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心脏移植技术从跟跑走向领跑。
心脏移植历经百年发展,已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从1978年首例到如今年超千例,中国心脏移植事业实现了惊人跨越。随着生物工程、免疫调控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心脏移植有望突破现有局限,走向更精准、更普惠的新阶段。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文献资料撰写,仅供参考和学习交流之用。医学技术发展迅速,具体临床实践请遵循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士的指导。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