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黔东南州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致力于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近年来,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多元实践基地、创新课程体系架构、举办技能竞赛活动、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完善教育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有力举措,积极探索创
黔东南州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致力于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近年来,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多元实践基地、创新课程体系架构、举办技能竞赛活动、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完善教育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有力举措,积极探索创新“N+”劳动教育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劳动教育基础
选拔一批既具备学科专长,又对劳动教育满怀热忱的专兼职教师承担劳动课程教学工作。要求教师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编写教案、严格规范教学流程,同时积极组织教师观摩学习,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水平。
如,榕江县积极探索就地取“才”师资建设模式,组织校内种植能手、民间技艺“土专家”等兼任劳动教育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作用,组织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校园劳动,让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助力,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劳动技能。打造了一支多元化、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为劳动教育高质量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目前,全州共计5.47万教师参与劳动教育课程教学,逐步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劳动课上,农耕教师为学生做示范。
拓展多元实践基地,丰富劳动教育场景
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纳入“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全方位拓展劳动教育实践空间。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利用闲置土地、场所和用房,因地制宜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如,凯里市140余所中小学打造了“迷你农场”“一米田园”等校内劳动乐园,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亲近自然、体验劳动乐趣。黄平县利用撤并的学校原址,建立了一批“校农结合”生产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广泛遴选厂矿企业、社会机构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校外劳动实践场景。如,黄平县旧州镇中心小学实行分班级分区域管理,组织学生在校外参与种植马铃薯、黄瓜、西红柿、水稻养鱼等基本农活,并举办丰收节,让学生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劳动中收获幸福与成长
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433个,其中省级劳动教育示范县2个、示范学校25所、示范实践(实训)基地12个。
黎平县茅贡镇寨头小学学生在基地里种植多肉
创新课程体系架构,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教学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量身定制系统、合理的劳动课程,确保每周开齐开足1课时劳动课。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不仅涵盖传统的家政、烹饪、手工、园艺、农耕等项目,还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非遗传承等特色内容融入劳动课程,开设了15门“劳动+”系列课程,形成了具有黔东南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劳动元素有机融入其他学科课程,实现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与劳动相关的诗词文章,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在科学课上,结合农业种植、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积极打造劳动教育精品课程,推进课程系统化建设,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研究。目前,已立项劳动教育课题20个。
截至目前,全州开展劳动教育周主题活动2400余次,覆盖学生20余万人次;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社会治理5000余人次,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中,劳动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全州劳动育人成效显著。
苗族教师把非遗带进课堂
举办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技能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劳动技能和成果的平台。丰富的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劳动学习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如,在黔东南州第一、二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中,精心设置了农耕种植、手工制作、生活技能等多个项目,学生们争分夺秒、你追我赶,在竞赛中展示出扎实的劳动技能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通过参与竞赛,学生们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进一步激发了对劳动的热情,在全州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近年来,全州各地学校累计开展劳动教育技能竞赛活动185场次,覆盖学生15万人次。
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定期组织专家对“准劳动课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包含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培训、学术研讨会和教学观摩活动等。在鼓励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的同时,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培训内容涵盖劳动教育理论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指导等多个方面,积极搭建教师培训交流平台。
每年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培训,达200余人次,开展劳动教育教研活动50余次。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活动,有效提升了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榕江县古州镇第四小学开展户外生存劳动实践
完善教育评价机制,确保劳动教育实效
建立内外结合、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全面、客观、量化的评价。通过多维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更注重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凯里市创新建立“凯里智慧劳动平台”,借助大数据管理手段,全面记录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的劳动过程和结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三”劳动教育评价模式,即家庭、学校、社会三条线,学生“日记”、小组“周记”、教师“月记”三“记”,家庭基地、学校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三块地,1张劳育指导单、1个考核方案、1个劳动平台三个“一”。
该模式实现了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跟踪和全方位评价,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并被评为贵州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
凯里市教育局劳动教育管理大数据中心页面
黔东南州探索创新劳动教育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黔东南州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征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特约通讯员 徐林
贵州教育报记者 廖尚海
编辑 陈茜茜
二审 贺韬
三审 王宁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