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元健身 1 小时?上海这家健身房火了,竟还能盈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00:45 1

摘要:在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3元一小时的消费比买瓶普通饮料贵不了多少,换谁都会先怀疑“是不是套路”,施骅伦一开始也觉得,这和其他共享项目没两样,看着就像随时会跑路。

播客“翻转体育”主播施骅伦,前段时间在上海外滩看到一家“共享健身房”,门口贴着3元每小时的广告。

在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3元一小时的消费比买瓶普通饮料贵不了多少,换谁都会先怀疑“是不是套路”,施骅伦一开始也觉得,这和其他共享项目没两样,看着就像随时会跑路。

可一个月里,他却在通勤路上、商业中心附近,甚至体育馆旁边都看到了这种健身房。

这时候,他才对“九回”这个品牌真正提起了兴趣。

后来九回体育创始团队成员罗伟舜说,健身房分三个时段定价:上午3元/小时、下午6元/小时、晚场9元/小时,要是只做基础健身,每天成本能控制在个位数

去过这家健身房的人大概都有同感,这里称得上“最适合社恐”的地方,没有普通健身房需要的社交技巧,没有推销,连音乐都没有,用户进场离场全靠扫码,只有后台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盯着店内情况,这种模式能成,核心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租金。

罗伟舜说,场地是各区相关部门提供的全民健身公共区域,九回只负责改造和运营。

之前问过做健身加盟的Alex,他说核心商圈的健身房,月租金可能要20万元,教练工资每月也超10万元,就算是乐刻这种性价比品牌,月卡也要近200元。

九回的财务账算下来很清晰,单店前期投入30万到40万元,每月运营和器材损耗成本2000元左右,月营收能到1.5万元,整体处在“小赚”状态。

这种财务模型,比现在很多陷在困境里的商业健身房健康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模式收入规模有限,想快速扩张确实很难,这也是小团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九回能把3元健身房做起来,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共享球场的经验里“练”出来的。

本来想他们可能就是赶上了共享风口,但后来发现不是,早期连成熟设备都没有,能做成全靠自己摸索。

2017年,九回的几个创始人刚毕业不久,在社区公共球场打球时发现了问题:要么球场空置着不好进,要么有人收费却没人管,设施差还乱。

他们就想,能不能和社区合作,用无人化智能设施运营球场,和上海静安区相关部门沟通几次后,第一次合作就成了。

那时候智能球场还是新概念,用户自助进出,没有人员成本,成本模型优化了不少。

更巧的是,刚好赶上微信小程序测试,自助设施的开发才容易了些。

一开始,九回更像个服务供应商,帮社区代运营球场收服务费,后来咨询合作的场地方多了,他们发现对方更想要“社区给场地,九回自负盈亏”的灵活模式。

这种模式下,九回只能定低价,比如静安区蝴蝶湾市民篮球场,下午5元/小时,晚上8元/小时,而同地段商业球场要60到100元。

罗伟舜说,共享球场大多按“3元/5元/8元”定价,当初是把商业球场价格砍半,实测用户接受度高,就一直沿用。

到现在,他们在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城市已经有206个共享场馆,也是做球场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共享健身房的机会,觉得这是同一种商业模式。

不过3元健身房也不是光靠低价就能一直顺,九回后来碰到的难题,比做球场时多得多。

九回一开始为了降低运营难度,在选址上花了很多心思。

罗伟舜记得第一个自负盈亏的健身房,选在跨国采购会展中心大厅的夹层,200平方米左右,周围居民多、面积合适、交通也方便,可就算这么谨慎,还是踩了坑。

施骅伦在播客里提过,上海西站的门店“别有洞天”,却因为离居民区远,一直冷冷清清。

很显然,前期扩张里的选址问题,是部分门店经营不好的核心原因。

除了选址,健身房改造也比球场复杂,球场基本是社区建好的,九回只负责管理保洁,但健身房要统一风格、布局,有的场地要分割开放面保证通风,有的要把大理石地面换成专用材质。

先期投入也跟着涨,单店装修就要30万到40万元,对20人的小团队来说,一年开几十家的投入不算小数。

日常维护也麻烦,球场没太多器材损耗,健身房很多配件是耗材,坏了就得换,单店每月损耗成本要2000到3000元,更棘手的是,场地多了才发现,不是价格便宜用户就多。

罗伟舜说“健身不是特别大众的需求”,经营好的场地年收入大概20万元,回本周期并没有那么快。

更何况,今年很多商业健身房也开始卷价格,有的推出60元月卡,算下来比3元健身房还便宜。

罗伟舜说“去年还敢说自己是全国最便宜,今年没这个底气了”。

无奈之下,九回只能放缓健身房扩张,就算有社区、企业园区找过来,也只选特别好的场地合作,重心转回了更成熟的球场业务。

毫无疑问,九回的3元健身房能在上海赚钱,核心是没走传统健身房的老路——用公共资源降成本,用无人化提效率,还避开了推销这个用户痛点。

虽然现在面临价格战、扩张难的问题,但这种贴近普通人的健身模式,确实填补了市场空白。

小团队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或许等行业环境明朗些,这种模式还能有更大的空间。

来源:云娱云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