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文粉丝多精英?拆解国际政治赛道的“吸粉密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22:10 1

摘要:2025年5月,美以要动手袭击伊朗核设施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这时候,国际政治大V卢克文发了篇文章,说伊朗是“小族临大邦”,阿塞拜疆人靠着少数派身份统治着多数波斯人,还说这情形跟大清少数民族殖民主体民族一个样,主要矛盾全是民族矛盾。

2025年5月,美以要动手袭击伊朗核设施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这时候,国际政治大V卢克文发了篇文章,说伊朗是“小族临大邦”,阿塞拜疆人靠着少数派身份统治着多数波斯人,还说这情形跟大清少数民族殖民主体民族一个样,主要矛盾全是民族矛盾。

这话刚出来,DS、ChatGPT这些AI就直接戳穿了,全是错的。

可谁能想到,这篇漏洞百出的文章居然火遍全网,不少大学教授、企业老板还一个劲点头说“有道理”。

我有个朋友看不过去,写文章反驳卢克文这套理论,结果被一位正局级领导拉住问,“你写的内容准不准啊?我觉得卢克文说得更靠谱”。

卢克文这号人物争议一直很大,全网千万粉丝,写过不少千万级阅读的爆文,好多人都是靠他的文章才开始了解国际政治。

但另一边,那些有官方头衔的学者总瞧不上他,说他一个中专生,连基本学术素养都没有,纯属误人子弟。

他们还笃定,喜欢卢克文的肯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工农群众,社会精英压根不会多看他的文章一眼。可现实完全反过来了。

我之前在大厂工作时,见过不少有意思的场景,卢克文经常组个团,带着一群小企业主去各大厂参观。

大厂的PR部门出于礼貌,总会出面接待一下,就这一下,随行的老板们立马觉得卢克文“能量不小”,转头就掏钱买了他的“星球”知识付费服务,成了他的铁杆支持者。

体制内的情况更有意思,好几位领导私下里说,卢克文的文章比高校、社科院学者写的东西“解渴”。

有位领导甚至直接让下属集体学习他的文章,说“看这个比看那些长篇大论管用”,本来想,学者们对卢克文的评价那么低,他的受众就算多,也该是普通人。

但后来发现,企业主、领导、大学教授这些通常被视作“精英”的群体,居然占了他受众的不小比例。

如此看来,卢克文的影响力早就超出了学界的想象,他的受众画像,远比大家以为的要“高端”。

为啥精英们会凑到卢克文这儿来,先得说说国际政治这个赛道本身,这玩意儿门槛真不高,谁都能插一嘴聊两句。

但它又特别“体面”,像是个“身份暗号”,只要聊起国家大事,仿佛就成了“中上阶层”的一员,显得自己有文化、有格局。

网上以前有个段子,说“月入3000的男人天天聊政治,月入5万的只聊赚钱,要远离关心政治的男性”,这话真不靠谱。

中国的经济模式里,政治和商业从来都离得很近,想把生意做好,想在体制内站稳脚,不懂政治、不懂政策根本行不通。

更何况现在中美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都把国家安全看得很重,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早就到了顶峰。

我加了不少微信群,发现一个规律,成员层次越高的群,聊政治的频率越高。

有个群里全是企业家、投资人、基金经理,每天都在高强度讨论国际局势;反倒是那些基层从业者聚集的群,比如外卖小哥的群,几乎没人聊这些。

这背后还有文化根子的问题,儒家一直鼓励读书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就连武侠小说都讲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咱们的语境里,聊国事从来都不是“瞎操心”,反而是件很“高尚”的事。

对精英们来说,聊国际政治不光是“关心国家”,更像是在圈子里亮明身份,“我懂这些,我和你们是一路人”。

光有赛道还不够,卢克文能留住精英,靠的是他的“内容心法”。这心法说起来就三点,但每一点都踩中了精英们的需求。

第一点,他的价值观跟官方导向贴得近,他写的东西,基本没跳出教科书和政策的范畴。这一点很重要,内容不“踩线”,才能安安稳稳传播,体制内的读者看了也觉得“放心”“符合预期”。

第二点,他的文章读起来“不费劲”,不像学者的著作,动不动就几十万字,满篇专业术语。卢克文的文章像武侠小说,情节性强,语言通俗,十几分钟就能看完。

现在的精英们,每天开会、谈业务,早就没精力啃长篇大论了。

领导们看的内参都得“重点加粗”,谁还有空琢磨那些模棱两可的学术观点?

第三点,也是最核心的一点,他能给“明确结论”,不管分析得多离谱,他总能把复杂的国际问题拆成简单的框架,抛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他常写“一篇文章讲清XXX”,这种“短平快”的内容,正好戳中了精英们的痛点,他们没那么多时间深度学习,就想快速get一个能在酒桌上、会议里聊的“知识点”,至于内容准不准确,反而没那么重要。

很显然,卢克文摸透了这个时代的“节奏”,现在大家越来越浮躁,注意力像碎纸片一样零散,网文让给了短视频,电影让给了短剧,没人愿意花时间等“慢功夫”。

学者的著作像全真教内功,得练二三十年才能成;卢克文的内容像速成武功,练几天就能“上阵”。对那些只想“装装样子”的精英来说,后者显然更划算,毫无疑问,卢克文是时代催生出的“宠儿”。

他的走红,藏着精英们对“身份认同”的需求,也藏着整个社会“求快求省”的心态。

但话说回来,总靠“速成结论”撑场面,时间长了难免露怯。精英们与其抱着卢克文的文章当“社交工具”,倒不如偶尔沉下心,看看更扎实的内容。

毕竟,真正的格局,从来不是靠几句“标准答案”撑起来的。

来源:云娱云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