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积极响应首个全国科普月“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的主题,9月22日,作为全国“双一流”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动科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德有声社团、陕西省遗传学会、陕西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承办了动科学院2025级新生入学教育科普报
为积极响应首个全国科普月“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的主题,9月22日,作为全国“双一流”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动科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德有声社团、陕西省遗传学会、陕西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承办了动科学院2025级新生入学教育科普报告暨《诺贝尔奖知多少》图书捐赠仪式。
本次会议由动科学院副书记丁天生主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万强为《诺贝尔奖知多少》科普图书捐赠仪式致辞,学校科研院副院长李万强致辞,他强调了参与科普活动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弘扬科学精神;随后,动科学院党委书记曹军会为潘传英教授与蓝贤勇教授颁发关于给大一新生400册《诺贝尔奖知多少》科普书籍的捐赠证明;最后,科普书籍主编潘传英教授向学生代表发放《诺贝尔奖知多少》。
据悉,书中提到,2015年屠呦呦等3位科学家共同分享了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以此为契机,发起了中国“诺贝尔奖解读科普活动”,基于本团队负责细胞生物学授课的基础,潘传英老师等组织承办了当年的诺贝尔奖科普活动。在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学校、学院和团队的支持下,诺贝尔奖科普解读活动已成功举办十年,基于历年的科普解读中积累的大量准确、翔实宝贵的资料,将历年宣讲材料整理成书,为同行提供参考。该科普书籍,近期由潘传英教授主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正式出版发行的彩印精装版-《诺贝尔奖知多少:最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2015—2024)》正式面向读者。
该书编委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天津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12所高等院校或研究所的多位一线的教师或研究人员组成。全书由潘传英教授设计、主编,蓝贤勇教授、李转见教授和刘旭教授等副主编统稿。陈宏教授审阅了全书,为修改和定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全书涵盖诺贝尔奖的发展历程、评选流程及近十年获奖成果,以漫画结合文字的形式呈现科学发现,并附“搞笑诺贝尔奖”趣味内容,兼具学术性与科普性。书中还特别记录了编者十年来持续举办诺贝尔奖解读活动的历程与经验,凝结了丰富的教学与科普成果。为进一步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现场捐赠与本次科普报告内容相关的科普书籍,为报告预热。
简短的捐赠仪式之后,十年深耕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科普解读且科普著作主编的潘传英教授,为动科学院2025级国家一流专业动物科学院、水产科学以及智慧牧业和生物育种专项的305名大一新生以及其他本科生70多名,通过腾讯会议平台的全国各地472名学生线上参会,线上线下参会人数合计达850余人,作题为《生命调控的隐秘力量》的专题报告(因为2025年诺奖在10月初公布,故最新的为2024年)。潘传英教授以“诺贝尔奖知多少”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起源、发展及评选机制。
随后,她聚焦本年度获奖者维克托·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鲁夫昆(Gary Ruvkun),深入剖析了二人发现microRNA的重大贡献。MicroRNA通过与mRNA的互作,在转录后水平精确调控基因表达,广泛参与细胞分化、个体发育和疾病发生等过程,被誉为生命调控中的“隐秘力量”。潘传英还认真分享了最新搞笑诺贝尔奖,鼓励大家“笑中思、思中悟”。潘传英还介绍了自己团队开展的与“microRNA”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8位与诺贝尔奖有关的研究生的工作及他们的精彩科研故事,勉励大家善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争取在未来成为诺贝尔奖或科学研究的主角。此次报告内容前沿新颖、深入浅出,为动科学院4个专业的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奉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第一课。
在潘传英教授讲完报告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正新深入浅出的介绍了《诺贝尔奖知多少》这本书,他说道:“潘传英老师以《诺贝尔奖知多少》主编身份,带来一场兼具科学性、科普性与趣味性的报告,其长期深耕青少年科学科普教育,近10年围绕该书主题开展数十场科普报告,该书更是凝聚了潘老师及团队十余年的素材积累。这部书的出版历经多级审核审读,出版社编辑团队亦投入大量精力,通过多轮校对、排版及漫画插图搭配,全力打造科普精品。书中系统梳理诺贝尔奖由来、评审程序及历年获奖者概况,重点聚焦2015-2024年20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如发现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及发明癌症免疫疗法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科学家本庶佑,深入呈现他们的生平、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及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一部饱含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佳作。”
教师代表动物医学院王勇胜教授,从内容价值、科普意义、启发作用三大维度解读了诺贝尔奖知多少-最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这本科普书。他说:“在内容架构上,该书兼顾系统性与可读性,以“专业不晦涩、通俗不浅薄”的语言,将复杂科研突破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知识,实现学术严谨性与阅读体验的平衡。在科普价值层面,该书突破传统科普边界读者既能深入了解诺奖成果的权威分量,也能感受到科学探索背后的温度与多元魅力,为科普创作提供了优质范本。 而在启发意义上,该书实现了多层渗透:为科研工作者明晰学科发展脉络与前沿方向,为青年学生传递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真正完成从“普及知识”到“激发科学热情、引导行动思考”的深度升华。感谢潘老师的慷慨捐赠,强调这本书不仅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更是点燃大众科学兴趣的“火种”。现场同仁与读者纷纷表示,将深入品读该书,在诺奖成果的引领下,进一步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传承科学精神。”
此次活动通过五个一(即:一所农科大学、一个农科社团、一支科普队伍、一本科普新书、一场科普报告)服务一群“双一流”学校的农科大学生,重“新”开始培养大学生的科普思路、科普格局和科普情怀,在多维度践行国家“科普月”活动。此次活动不仅为新生们打开了认识诺贝尔奖与前沿科研的窗口,也在轻松生动的氛围中激发了对动物科学专业的热爱与使命感,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科学精神的力量与科研成果背后的价值。(彭洁、王凤姣)
来源:经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