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就是秋分节气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标志着秋意渐浓、阴阳相半的关键节点。秋分的“分”字在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昼夜平分,这天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二是平分秋季,将九十天的秋天一分为二。在北方,秋分时节玉米、大豆等作物进入秋收高
今天就是秋分节气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标志着秋意渐浓、阴阳相半的关键节点。秋分的“分”字在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昼夜平分,这天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二是平分秋季,将九十天的秋天一分为二。在北方,秋分时节玉米、大豆等作物进入秋收高峰,棉田开始吐絮;而在南方,晚稻忙着收割,田间正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这天在民间也有不少顺应天时的说法和传统习俗,下面一起来探个究竟吧。
秋分时节昼夜均分、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需顺应自然调整作息。睡懒觉易让收敛的阳气“郁而不发”,导致精神萎靡、肢体倦怠;晚睡则会耗损阴津,加重秋燥内生,引发口干咽燥、皮肤干涩等不适。因此,宜早卧早起、规律作息,以平衡体内阴阳,适应节气收敛的特点。
秋分节气不宜睡懒觉,源于养生时令与人体阴阳运行的契合需求:昼夜等长的气候特点要求作息调整为“早卧早起”(晚10点半前入睡,清晨6-7点随日出起床),以顺应阳气收敛、阴气滋长的规律。此时睡懒觉会阻碍阳气在收敛阶段的有序运行,导致气血循环迟滞,易引发晨起乏力、代谢不畅等问题;熬夜则会进一步耗伤阴液,加重秋燥困扰。保持规律作息,既能让身体顺应“收而不泄”的节气节奏,又能在日间保持充沛精力,避免秋乏缠身。
秋分燥气当令,脾胃又易虚寒,这两类食物最该忌口:
• 不吃生冷寒凉之物:冰饮、生鱼片、未焯水的凉拌菜会伤脾阳,轻则腹泻腹胀,重则让秋凉趁虚而入。若想吃凉拌菜,可加姜丝或焯水去寒;
• 不吃过辣燥热之味:辣椒、花椒、烧烤等辛辣食物会“火上浇油”,加重秋燥引发咽痛、便秘。换成百合、银耳等“白色食物”,既能润燥又不滋腻。
民间说“秋吃白,病不来”,秋分多吃梨、山药、莲子才是正道。
民间秋分有暂收针线的习俗,看似朴素却藏着对天地规律的顺应——此时阳气渐收、秋收在即,先民认为针线的“细劲锐气”会扰天地收敛之势,恐影响作物最后成熟。从实际健康看,秋分秋乏明显,长时间低头缝纫易致头晕乏力、颈肩酸痛;且“三秋”大忙时节,专注秋收、秋耕更贴合节气节奏,也避免因细活耗神误农时,契合秋分“养收”的养生逻辑。
农谚“秋分不割,霜打风磨”精准概括了此时的农耕紧迫性——秋分是“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大忙的关键节点,误了农时便可能影响一季收成,这正是先民顺应节气规律总结的农事智慧。
从南北差异来看,北方此时正进入玉米、大豆的集中收割期,棉田也到了采摘吐絮棉花的阶段,需抢在早霜来临前完成采收,避免低温冻伤籽粒、影响品质;南方则忙着收割晚稻,同时要趁晴天耕翻土地、施足底肥,为油菜、小麦等冬播作物的播种做好准备,若遇持续阴雨,还需及时排水防涝,防止田间积水影响耕作。
不同于小满“作物渐满”的生长阶段,秋分的农耕核心在“收与种的衔接”——既要确保已成熟的作物颗粒归仓,又要为下一季的作物打下生长基础,这背后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气循环逻辑,也是“不误农耕”之所以重要的根本原因。
以上就是关于秋分节气的简单介绍,并且附上了秋分节气的一些传统习俗和传统说法,像竖蛋、吃秋菜、送秋牛、煮汤圆“粘雀子嘴”这些,都是老一辈在顺应节气、打理农事与生活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之谈——既藏着对“昼夜均分、秋收敛藏”天时的顺应,也含着护脾胃、防秋燥的养生智慧,还有不误农时保收成的实用道理,是有依据的。咱们后辈遵循这些传统,不光是传承节气里的生活文化,也是图个日子安稳、健康顺遂的吉利。#秋冬服饰换新季#
来源:儒雅沙滩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