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书法神童”爆火,你怎么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1:33 1

摘要:“李明同学”是谁?在自媒体平台上,一位13岁的书法博主,以其横扫千军的书写气势,吸粉无数。有人盛赞他为“书法神童”,也有人质疑其风格属于不入流的“江湖体”。

“李明同学”是谁?在自媒体平台上,一位13岁的书法博主,以其横扫千军的书写气势,吸粉无数。有人盛赞他为“书法神童”,也有人质疑其风格属于不入流的“江湖体”。

近日,有媒体发布视频为其点赞,并配文称:“13岁男孩自学书法,稚手挥毫写下《将进酒》,网友:潇洒大气!”该视频迅速引发热议,获得超过300万点赞和超10万条评论。

与此同时,《书法报》近期刊登了林建阳先生《警惕青少年书法美育的误区》一文,从专业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反思。

我们该如何看待“李明现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警惕青少年书法美育的误区

■林建阳

13岁少年“李明同学”《将进酒》创作视频引爆网络,最终达到千万点赞量,这场突如其来的数字盛宴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强大生命力。但一手娴熟的“江湖体”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下青少年书法美育领域的深层困境,引发了对青少年书法教育“误区”的警醒。

视频中,李明同学正在创作李白《将进酒》

一是美育理念的缺失。李明同学创作视频精准地触动了当下社会的多个敏感神经——对传统文化复兴的集体渴望,对“寒门出贵子”的情感共鸣,对天赋异禀“神童”现象的消费欲望。然而,其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妄生圭角、故作姿态、夸张求怪的“江湖体”书写状态,却受到狂欢式追捧,暴露的正是大众书法美育理念的严重缺失。更为深层的是,当前书法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技轻道”倾向,教师往往过分强调笔法技巧的模仿,而忽视了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传递,无形中也消解了书法教育中所需的深厚积淀与耐心滋养,使得书法教育失去了其作为美育载体的本质功能,无法承担起培养青少年审美判断力、文化理解力与创造性思维的重任。

李明同学在自媒体中展示所写“八方来财”毛笔横披

二是专业指导的缺位。李明同学来自边远农村,虽然对书法有着热烈的喜好也具备一定技法能力,但其成长环境中的专业书法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当下许多中小学一样,由于书法课由语文老师或其他科目老师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无法进行真正的书法艺术教育,只能教授最基本的写字技巧,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书法课程,导致多数青少年难以获得系统的书法训练和艺术指导,这种现象在边远山区农村更为凸显。加之,专业指导的缺位在大数据时代又被进一步放大,短视频平台上的“书法表演”往往强调视觉奇观而非艺术内涵,算法推荐机制偏好“惊艳瞬间”而非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许多孩子误入歧途通过短视频学习“江湖体”,难以获得对笔法、结字、章法等书法本体的系统训练。

三是文化滋养的缺欠。我们深知书法不仅仅是写字的艺术,更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有着深厚的历史语境、文学底蕴与哲学思考。大多学校缺乏书法文化教育的资源,如名家字帖、艺术书籍、博物馆资源等,学生难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和感受书法艺术。文化滋养的欠缺使得青少年书法教育沦为浅表的技艺传授,难以真正触动孩子的心灵,更无法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李明同学在自媒体中展示所写“家和万事兴”毛笔横披

李明同学的走红是一次难得的契机,给予我们重新审视青少年书法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的机会,面对书法美育的困境与误区,我们需要从更高站位正视青少年书法美育的理念与实践,着眼于书法学习中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积淀。

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培养青少年儿童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与基本审美能力,通过欣赏经典作品、了解书法历史、体验书写乐趣,建立全面的书法文化认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循序渐进的技巧训练,避免过早定向培养或盲目追求“风格创新”。

数字技术赋能是突破城乡艺术教育资源限制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拓展书法教育边界,开发AR/VR书法体验、名帖数字化临摹等新型教学工具,使古代名家法书“活”起来。同时,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组织书法雅集、社区展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文化场景中展示学习成果。建议推动学校与当地书法专业社团、社区、家庭合力协同、深度合作,共同营造书法教育氛围、构建持续发展的书法教育生态。

针对区域性的书法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教育部门和各级的书法组织可着力于当前的多媒体时代带来的技术便利,通过“互联网+美育”模式,开发可共享、易普及、能推广的在线课程资源库,组织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实施书法师资乡村振兴计划,通过“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引进”等多渠道解决师资问题。对于有书法兴趣和特长的农村学生建立发现与培养机制,为其提供持续发展的专业路径与文化支持。

有人看到视频后,亲自为李明同学送去字帖、毛笔等学习用具

或许我们对贺州少年的热点关注会是短暂的,或许我们对该现象的纠偏纠错只是个案,但我们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让千千万万普通孩子也能在书法艺术中找到美的体验与文化归属感。唯有当书法教育真正回归其美育本源,突破困境、走出“误区”,才能在新时代真正活起来、传下去,成为滋养青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才能让青少年儿童在笔墨世界中找到自我的表达,获得文化的滋养,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当地媒体贺州市广播电视台对李明同学采访,李明同学表示:“我要努力学习,要自律,写字能给我带来知识带来快乐,长大后我要做一名书法家,考上清华大学,我要为人们作贡献!”希望李明同学能够刻苦学习,梦想成真。

来源:书法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