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咚咚锵……”正月初五,陕西省山阳县城锣鼓喧天,来自该县中村镇的千余名群众身着盛装,脚踩高跷、舞起雄狮,一场原汁原味的社火把春节氛围推向高潮。网络直播在线人数曾一度突破20万,弹幕刷屏:“这才是年味!”
“咚咚锵……”正月初五,陕西省山阳县城锣鼓喧天,来自该县中村镇的千余名群众身着盛装,脚踩高跷、舞起雄狮,一场原汁原味的社火把春节氛围推向高潮。网络直播在线人数曾一度突破20万,弹幕刷屏:“这才是年味!”
然而,热闹背后,却藏着传承隐忧。春节过后,山阳县检察院“寻保传”工作专班便对辖区10名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逐一走访,一份《非遗传承现状调查报告》迅速 出炉:全县178个非遗项目仅有10名认定传承人,社火、猫碗、漫川大调等项目普遍面临“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窘境。
“年轻人外出务工,社火排练倒贴钱,谁还愿意干?”与社火结缘50多年的省级非遗“八仙鼓”传承人杨海军一声叹息。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山阳县检察院向县文旅局公开送达检察建议,建议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传承人补助制度;采取有效举措,加强非遗技艺的传播和推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手工挂面、漫川大调等特色品牌申请商标、版权。
收到建议后,县文旅局联合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制定规划方案,申报非遗专项资金,经政府决定每年列支20万元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带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传承人管理制度,对传承活动和展演情况进行评估。建立“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机制”,检察机关、行政机关、传承人代表三方同堂会商成为常态。
省级非遗“猫碗”传承人江泽春算了一笔账:用龙须草编一只猫碗需36道工序、3天生漆阴干,过去售价30元无人问津,做猫碗只够糊口,现在有了传承人补助,“猫碗”的售价高了,他还收了3个徒弟,“草碗”变“金碗”。
同样受益的还有“漫川大调”传承人、村医王贤丽。检察官牵线帮她对接景区演出,传承人补助、演出费加诊金让她笑言:“白天把脉、晚上唱曲,日子越过越带劲!”
为推动促进非遗传承,县检察院与文旅局携手合作,一方面开设了蜡染、古琴等非遗公益课堂,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行展演和授徒。另一方面,在漫川关镇中心小学开设“非遗课堂”,让孩子们有机会跟着传承人学唱漫川大调、学编草碗。
同时,文旅局还修缮了非遗技艺展厅,免费向公众开放,并开通了“云享非遗”线上专栏,用以介绍和展播非遗项目。
银花空心手工挂面完成商标注册,线上线下销售额大幅增长;漫川大调获得国家版权登记证书,被纳入“乡村游”精品演艺项目,带动景区综合收入超百万元。
截至目前,山阳县新增代表性传承人10人,挂牌传承基地8个,开设公益课堂5个,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6场次,2万余名师生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我们将持续深化文化‘寻保传’活动,以公益诉讼之盾守护文化根脉,让更多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山阳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郭宝成表示。
作者:黄莉
编辑:赵佳欣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
来源:陕西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