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对陈素真大师的仰慕和崇敬由来已久,早在1956 年12月18日下午,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上半场是商丘专区代表团(河南省越调团前身)申凤梅主演的《收姜维》,下半场是特邀代表陈素真主演的《宇宙锋》。
我对陈素真大师的仰慕和崇敬由来已久,早在1956 年12月18日下午,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上半场是商丘专区代表团(河南省越调团前身)申凤梅主演的《收姜维》,下半场是特邀代表陈素真主演的《宇宙锋》。
我在《收姜维》剧中跑龙套,卸妆后在一角专注观看《宇宙锋》。
那时所有的河南演员还没有水袖功的运用,而陈大师塑造的赵艳蓉从扮相装束,到装疯表演的水袖功和身段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把技巧性交融在赵艳蓉的情感变化之中,其水袖的抖、抛、旋、绕运用自如,把我看得惊羡不已,印象之深永难磨灭。
陈素真大师还在观摩演出大会期间向代表们介绍了她创作《宇宙锋》的经历和经验。
1937年她与樊粹庭先生到京观摩学习京剧艺术,尤其是看到程砚秋先生演出的《刺虎》,程先生的水袖功夫堪称一绝,让她眼界大开。
回开封后,她整天琢磨水袖的表演技术,并在演出中不断地实践,从简到繁,从水袖的惯性到熟练掌控,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1952 年在京汇演期间,陈大师向汉剧名家陈伯华要了《宇宙锋》剧本。
她认为该剧是梅兰芳和陈伯华的拿手好戏,自己演就要演好,演不好不如不演。而且要另辟蹊径,创造自己的表演特长,为此她把水袖艺术化用在赵艳蓉的表演中,外化人物的情感波澜,获得巨大成功。
1958年,我随申凤梅大师到洛阳巡回演出, 有幸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舞台演出,之后又看过汉剧大师陈伯华的戏曲电影《宇宙锋》。
梅先生非常喜欢这出戏,而且下功夫最深。
陈伯华曾向梅先生请教,而陈素真既借鉴了梅先生和陈伯华的舞台艺术,又创造性地运用水袖身段刻画赵艳蓉复杂的心理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豫剧的表演,别具一格,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专家们称誉为“三锋鼎立”,各有千秋。
3位大师,于真疯、假疯、半疯半假的情感变化中凸显一个“装”字,极其生动地塑造了赵艳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敢于抗争的古代妇女形象。
梅先生、陈素真的《宇宙锋》,是以丫鬟哑奴作伴;陈伯华的《宇宙锋》是以哑乳娘相陪。
梅先生严守中和平衡,规范中取自由,展现赵艳蓉的反抗精神;
陈伯华借助“对眼”“耸肩”“手势”的各种技巧传达赵艳蓉的情感变化;
陈素真运用水袖和身段功夫外化赵艳蓉的心灵世界。
梅先生的表演讲究洗练、凝重、从容、典雅;陈伯华的表演强调生动、纯真、奔放、风雅;陈素真的表演注重细腻、深刻、隽永、素雅。“三锋鼎立”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经典范例。
20 世纪80年代初,我在省文化厅举办的“河南省导演、音乐、舞美培训班”担任导演班班主任期间,非常幸运地观看了陈大师重返魂牵梦绕的舞台,上演经典大戏《梵王宫》。
其耶律含嫣的表演扇舞辫飞,功力非凡不减当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先生曾赋诗赞誉:
中州云起几歌仙,苦练勤修数汝先。
几度弓腰明月下,何妨碎步铁窗前。
袖舞心酸艳蓉女,辫挥情焰耶含嫣。
人民要汝添光彩,珍重珠喉惜盛年。
1991年初夏,获悉良师益友李铁城先生与陈素真大师交情甚厚,曾帮助整理的回忆录《情系舞 台》由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汇编出版,并得知陈大师有病住院,我向李先生说明对陈素真大师敬慕已久,很想到医院探望。
两天后,李先生告诉我他到医院向陈大师直言:“省艺术研究院罗云导演,正在参加摄制电视连续剧《常香玉》,他很想来医院拜访,见他不见。”
陈大师爽快地说:“见,人家是导演,想来医院看我,这是对我的抬举和关心, 为啥不见。”
当我急不可待地走进河南省人民医院高干病房,看到陈大师与爱徒吴碧波,我毛遂自荐,陈大师站起身来热情让座,平易亲切,落落大方。
“听铁成先生介绍,你在申凤梅剧团,做过演员,当过导演,这很好,有戏曲基础,有舞台实践,这很重要,也很难得。你拍摄电视剧那么忙,还来看我,谢谢。”
我询问陈大师的病情后,安慰她抓紧治疗早日痊愈。
在一旁的吴碧波插话:“我老师是个闲不住的人, 治病休养是关键,可老师还是经常写日记、谈艺术, 刚才还在给我说戏。”
她随手从病床枕头下拿出陈大师写的日记本让我看,当我用感动的目光望着陈大师时,她却淡然一笑说:“写日记是我长年累月 的习惯,把看到的,想到的,经历的人和事以及演 戏看戏的体会和感受都记下来,这样动手动脑子能让你举一反三,三思而后行。常言道好脑子不如破笔头,手脑并用好处很多,这就叫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老师不但常年写日记,而且夜里睡不着时就背古诗,很多诗词都能背下来。老师小时候爱照镜子,反观自己的面部表情。还说镜子如同老师, 能观察到脸上做起戏来是否好看,能不能符合人物的心情。我也学会了对镜子做戏,的确尝到了甜头。”
徒弟的话引起老师回顾从小喜欢照镜子的事:“对着镜子我好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琢磨做戏的门道。 我也好在阳光和月光下,照自己的影子,打云手、 拉山膀、扎架势亮亮相,看看做得准确不准确。照镜子看影子的习惯从不丢。做演员要有过硬的基本功,不停地练习,不停地努力钻研,艺无止境,学海无涯。舞台上容不得半点假,只有用真本领,真艺术,才会得到观众的喜爱。”
当我问起她在《梵王宫》“梳妆”一场,如何创造性地运用“甩大辫”“耍折扇”的技巧塑造耶律含嫣时,陈大师自然若素,谈吐健朗:“那是1937年和樊先生到京观摩京剧, 顺便到珠市口戏装店购置戏装,发现有假长辫子,心有所动就把辫子买回来,并与樊先生商量以‘小五花’手腕的旋转舞动辫梢和折扇,表现少女耶律含嫣急切要见她朝思暮想的花云时喜不自禁的激动心情,没想到能深受观众的欢迎。
吴碧波接着说:“我老师别无他求,爱豫剧胜过爱自己的生命,什么都可以不让她做,就是不能不让她唱戏。”
“是呀,我不唱则已,既然唱了, 就得让它好,让它有变化,让观众喜欢。”聆听大师的教诲,是缘分,也是我的福气。
从陈素真大师的言谈话语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豫剧艺术苦心求索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使我深受教育。
陈大师虽然是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她对观众的深情挚爱从无泯灭,且愈加强烈。
临别时,陈大师和吴碧波师徒非要把我送到楼下,在院中花坛前合影留念,至今珍藏。
1993年4月,河南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专题片《中国戏曲·豫剧》,由刘景亮、王复兴撰写脚本,我负责分镜头录制本并与焦晓军联合导演。
在全省范围内选场景,查找与戏曲有关的史料。
相继采访了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崔兰田、 高洁、张宝英等戏曲名家,为王希玲、虎美玲、王红丽、张虹、李喜华等优秀演员录制了折子戏。
得知陈素真大师从外地回郑,我们迫不及待请她录制访谈资料,可多次与陈大师联系都被婉拒。
无奈我找到吴碧波请她再三劝说老师出山。
当摄制组到陈大师住处,她说啥也不愿出镜,只同意把刚从台湾带回来的一批她当年演戏的剧照让我们录像。
“谢谢你们的好意,我不是不给面子,我是在观众的关爱下成长起来的演员,如今已是古稀之年,早已离开了舞台,离开了观众,怎忍心让观众看到我失望而心寒,我实在不愿为自己留下遗憾而对不起厚爱我的广大观众。你们可以把我当年的剧照录像作为资料献给喜欢我的观众,也算是我报答观众的一点心意吧!”
陈大师的肺腑之言令我们感动非常,更感受到她是真心实意想让最美的舞台艺术形象留给观众,留给世人。
陈大师曾写一首《回乡感怀》诗:
抛亲离舍三十春,别情依依故园心。
耳畔常闻海河浪,梦中飞临黄河滨。
任是海角天涯客,难忘乡亲父老恩。
唯将歌舞献四化,更兼传帮播芳芬。
这是她从1951年离开河南,到1980年来河南参加豫剧流派汇演,整整30年。
她用诗抒发了对故乡河南的眷恋,愿将技艺贡献给社会的深情厚意。
这种可贵的大情怀、大气度,怎不让人高山仰止。
综观陈素真大师的艺术人生,她8岁学戏,10 岁登台,16岁名冠中原。1935年被誉为“豫剧皇后”“河南梅兰芳”,1940年又被誉为“豫剧大王”。
她与樊粹庭精诚合作,上演过12部“樊戏”,陈素真大师独步剧坛,敢为人先,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法中求变,道中求新,广征博采,融会贯通,以超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但极大地丰富了豫剧祥符调的唱腔艺术,而且化用京剧程式技巧,把豫剧的舞台表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独具一格的“陈派”艺术,蜚声华夏。
京剧大师程砚秋看了她演的《义烈风》后,亲笔题词“清萍白璧原无价,海马云龙自不群。”赞赏有加。
陈素真大师常说:“生活中要踏踏实实做人,舞台上要认认真真演戏。”
她殚精竭虑创造的经典 剧目《宇宙锋》《梵王宫》《春秋配》成为豫剧的 “极品”。她虽经历了那段艰难的岁月,熬过了百般的艰辛,却依然对豫剧矢志不移,爱戏如命。
是陈素真大师把豫剧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为豫剧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
陈素真大师苦心孤诣开创的陈派艺术和她直面人生撰写的《情系舞台》回忆录,是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
学习、研究、传承、发扬光大陈派艺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在陈大师的百年诞辰之际,这也是对她的最好的纪念。我想陈素真大师在天之灵也会无比欣慰。
来源:梨园留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