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的郫都,秋阳正好,风拂田野。从德源东林稻蒜万亩示范园到唐昌战旗稻菜万亩示范园,再到红光汉姜稻油万亩示范园和安德棋田稻菜万亩示范园的广袤田野,一望无际的稻海向天际延展,绘制出一幅壮美的丰收画卷。
九月的郫都,秋阳正好,风拂田野。从德源东林稻蒜万亩示范园到唐昌战旗稻菜万亩示范园,再到红光汉姜稻油万亩示范园和安德棋田稻菜万亩示范园的广袤田野,一望无际的稻海向天际延展,绘制出一幅壮美的丰收画卷。
轰鸣的收割机在稻田中有序穿梭,农人们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确保秋粮颗粒归仓,饱满的稻穗被稳稳卷入机身,脱粒后的稻谷如金色瀑布倾泻入仓,丰收的喜悦在郫都的田野间悄然蔓延。
稻香四溢丰收时
风吹稻谷黄,田间收割忙。眼下,郫都区水稻已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农业园区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从高空俯瞰,金黄色的稻田与翠绿的湿地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独特的生态景观。
在德源东林稻蒜万亩示范园,饱满稻穗压弯稻秆,清风掠过,金浪层层翻涌,裹挟着清甜的稻谷香气扑面而来。农田里,多台收割机同时作业,轰鸣声此起彼伏。金灿灿的稻穗被机械稳稳卷入,瞬间完成脱粒,稻草被整齐地排出,等待后续综合利用。
据悉,东林村采用创新的蒜稻轮作模式,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全村水稻收割已进入尾声,村民们即将开始播种蒜种。”据当地农户介绍。更令人欣喜的是,废弃的稻草也有了新用途,它们被收集起来规整堆放,待种蒜时铺在蒜地上,既能保暖又能防草,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汉姜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丰收图景同样令人震撼。金浪在田间翻涌,收割机引擎声此起彼伏,机身在稻田间灵活穿梭,将水稻高效收割、整理。机器作业的繁忙身影与金黄稻田相映成趣,每一处动态都尽显秋收的生机,勾勒出现代农业的高效与活力。
这热闹的丰收图景,正是郫都区统筹推进“5+1+10+N”粮食生产布局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郫都着力打造5个市级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1个市级万亩环城生态带郫都段粮食产业带、10个区级千亩粮经复合生产区及林下种植示范片、N个百亩粮食生产示范点,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粮食生产保障体系,为此次秋收筑牢了坚实基础,全区水稻种植面积达7.81万亩,预计产量4.3万吨,较去年增长11.25%,产量增长11.17%。
科技赋能“智收”新时代
行走在郫都的秋收田野,除了丰收的喜悦,更能感受到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深刻变革。
植保无人机在田间低空巡航,精准喷洒农药;移栽覆膜机、自动化育秧机高效运转,解放人力;北斗智能终端、水肥一体滴灌、无线传感系统全程护航,让农业生产更精准、更智慧……截至目前,郫都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9.63万亩,全区农机装备总动力达25.6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95%,农业现代化的“翅膀”愈发强健。
在汉姜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稻田里,一台无人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稻浪中,成为秋收季里最亮眼的“科技明星”。“控制它收割、卸粮,一部手机就够了。”技术员吴琪龙笑着展示手机屏幕上的操作界面,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收割机的位置、作业进度和油耗情况。据介绍,这台无人驾驶收割机融合了智能传感、远程通信、电磁换向等前沿技术,能实现作业路径自主规划、行进速度调控、自动转向和远程遥控,收割误差可精确到厘米级别,真正做到了颗粒归仓。
不远处的汉姜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矗立着三台大型作物烘干机以及多个粮食仓库,可满足周边2000亩水稻育秧粮油作物的烘干、仓储与加工等需求,进一步提高水稻产后质量。成都市鹃农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雷越堃介绍道:“服务中心每24小时可烘干65吨谷物,且具备长期储存600吨谷物的仓储能力,中心系统高效的农机装备不仅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增加了生产效益。”
田野上,收割机依然在轰鸣。金灿灿的稻谷从机舱中倾泻而出,如金色的瀑布流淌入车仓。农人们站在田埂上,望着满载的运输车辆,脸上绽放出笑容。这笑容里,承载着春华秋实的满足,诉说着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坚实脚印,更预示着郫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记者 何曼青
来源:天府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