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堰塘乡的各村(社区),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政策宣讲会”正在火热进行。乡党委主要负责人带头深入农家院坝、田间地头召开群众会,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最接地气的方式,将党的好声音、好政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近日,在堰塘乡的各村(社区),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政策宣讲会”正在火热进行。乡党委主要负责人带头深入农家院坝、田间地头召开群众会,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最接地气的方式,将党的好声音、好政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会场”搬“院坝” 服务零距离
“以前总觉得政策是文件上的,离我们很远,现在书记、乡长亲自坐到我们院子里,一句一句地讲,我们心里就亮堂多了!”家住清水塘村的老党员龚代平在听完宣讲后感慨道。
为彻底改变过去政策宣传“文件转发多、当面讲解少”“专业术语多、群众听懂少”的现象,堰塘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头走出办公室,将“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他们不念发言稿,而是与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以拉家常、摆龙门阵的形式,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大白话”,深入浅出地解读大家最关心的医保报销、养老保障、产业扶持、乡村建设等惠民政策。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上门”,这一转变,不仅拉近了干群之间的物理距离,更消除了心理上的隔阂,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干部作风的务实与亲民。
“官话”变“土话” 政策听得懂
“老乡们,铜仁(德江)机场马上要‘校飞’!说白了,就是给飞机做‘全身体检’,查导航、通信、跑道灵不灵、稳不稳。咱烧苞谷杆、放炮仗,烟火一冒,飞机就体检不准,咱清水塘离得近,要带好头,让飞机顺顺当当完成体检……”
话音刚落,群众们纷纷应和:“放心吧,这段时间,保证不烧不放!”在露青村的院坝会上,笑声掌声里满是支持。此次系列宣讲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翻译”工作。
乡党委主要领导在宣讲前做足功课,将政策文件中的“条条框框”转化为群众身边的“鲜活案例”。他们不讲空泛的理论,只讲实在的利益;不谈宏大的目标,只谈具体的操作。针对群众提出的“校飞期间,我们想去看看”“村里这条路被大型车辆压坏,什么时候能修?”等具体问题,领导们现场办公、现场解答,能解决的当场拍板,不能解决的详细记录、承诺时限。这种“你问我答”“有问必答”的互动式宣讲,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让政策宣讲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真正实现了与群众“同频共振”。
民忧记本上 件件有回音
政策宣讲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此次领导带头入户宣讲,不仅是“送政策”,更是“听民意”、“解民忧”。在宣讲过程中,一本本民情日记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对于收集到的问题,乡党委、政府迅速建立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式落实。
目前,已现场解决群众咨询和诉求30余件,收集整理意见建议12余条,并已责成相关站所分头跟进处理。这种“宣讲-收集-办理-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感受到了党委、政府的诚意和担当。
一场院坝会,几句“土”道理,解读了“政策”,也捂热了群众的心。截至目前,堰塘乡14个村(社区)112个村民组正在陆续召开群众会,真正做到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堰塘乡的民情更通畅。这“接地气”的宣讲,就像山间的清泉,流到哪里,哪里就透亮;这“冒热气”的服务,恰似田里的春雨,落到哪里,哪里就生长。堰塘乡的故事,正由干部群众携手,用最朴实的行动,一笔一划,书写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间。
来源:灵华沁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