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智能座舱是第一梯队,消费者该信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1:40 1

摘要:在新车的发布会,或者在诸多媒体平台上,十家车企有九家宣称自家的新车智能座舱“行业第一”或者说“第一梯队”,有的强调“9屏互联”,有的吹嘘“语音秒响应”,还有的主打“AI主动服务”。

在新车的发布会,或者在诸多媒体平台上,十家车企有九家宣称自家的新车智能座舱“行业第一”或者说“第一梯队”,有的强调“9屏互联”,有的吹嘘“语音秒响应”,还有的主打“AI主动服务”。

但对消费者来说,这些绝大多数营销话术像雾里看花:同样叫智能座舱,有的车语音只能执行一些固定的指令,一旦换个词或者换个问法,车机直说“抱歉还不会”;有的智能座舱,要找一项设置,硬是藏得很深,生怕消费者容易发现;还有的功能,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不仅体验不好,而且还容易影响驾驶安全。

所以在众说纷纭的“第一”中,能不能有一套硬标准和体系,去评价市面上大多数智能座舱?其实这不仅是消费者在选车时的痛点,也是整个行业在发展中需要去总结和思考的。而华舆奖给出的榜单排名,就是目前看来最有说服力的存在,这基于长期调研、技术验证的评价体系,成了破解“营销乱象”的关键。

2022年,“华舆奖”应运而生,该奖项由 J.D. Power |君迪与同济大学 HVR Lab(人车关系实验室)联合发起,双方分别以消费者洞察和人车交互研究方面的专长贡献于该奖项。随着AI浪潮兴起,华舆奖将XAI Lab(烽火智能实验室)引入作为权威AI评价伙伴,希望在众多智能座舱令人眼花缭乱之际,通过专业的评选,为消费者清晰呈现市场上智能座舱的优秀典范,在购车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通过对这些标杆车型和技术的梳理以及深度剖析,能为行业未来的前瞻和创新找到方向。

其依托君迪57年调研积淀、HVR lab人车关系实验室与XAI lab烽火智能实验室的技术支撑,给出了一套智能座舱“不看广告看数据”的评价体系,恰恰戳中了行业和消费者的痛点。而首批选出来的豪华市场智能座舱排行榜,也基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对这些产品智能座舱能力的认知。

智舱不只是大屏幕,体验最重要

“上半场是新能源,下半场是智能化”,当前全球汽车行业已经迈入智能汽车新时代,这几乎已成为行业的共识。而用户对智能化的关注度和需求也非常之高,这也带动车企在营销和传播时,将智能化作为最核心的部分。

智能化实际上可以分为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相较于目前法规并不完善、安全性存疑、用户需求各不相同的智能驾驶来说,智舱领域由于静态体验更直观,更触手可及,因此更被各大车企重视。

从新势力到传统自主车企,再到目前海外大牌车企,他们在智能座舱里的投入已经逐步见到了一些成效。从最新推出的各个系别的车型都可以看到,大屏、更丰富的应用、语音和AI等功能,让智能座舱体验实现了从新能源到燃油车的全覆盖。

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关注,是汽车从代步工具转向第三空间后的必然结果。过去开车是“单一任务”,现在则要兼顾通勤、带娃、办公、休闲等多元场景。所以笔者认为,智能座舱不只是单一的有多少块屏幕,用了什么高级的芯片,其实更多在于体验层面的供给。因此,智能座舱的“体验差异”,直接决定了用车的幸福感。

拿日常用车频次最高的通勤场景来说,“高效交互”就是最大的刚需,上下班开车过程中,低头操作屏幕并不安全,这时候语音助手的“响应速度”“理解能力”就成了关键。

日常开车消费者会频繁使用语音功能调节导航、调空调、切音乐,如果出现延迟或者误识别率偏高,就会引起烦躁的情绪。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车“喊三遍没反应”会被吐槽,有的车“能听懂‘先导航到公司再顺便买杯咖啡’”会被称赞,智能座舱的“智能”,首先要解决“开车时不用手”的效率问题。

以这次夺冠华舆奖豪华车智能座舱冠军的理想MEGA为例,在人车交互场景中得分非常高,尤其是在车内娱乐系统、车内交互及个性化场景方面,用户评分都很高。

比如在家庭用车场景中,不止满足主驾的需求,“全员适配”才叫合格。带娃出行时,家长需要“后排能看动画片、前排能控音量”,老人乘车时需要语音指令简单。过去的座舱设计只考虑主驾,现在则要覆盖“主驾-副驾-后排-儿童”全场景:比如是否有后排独立娱乐屏、是否支持“儿童模式”,这正是“场景适配”比“堆屏幕”更重要的证明。

再比如说座舱是否具备“无感体验”的能力:周末露营时,用户希望“语音打开外放电、调节氛围灯”,而不是在屏幕上点五六步;午休时,希望一键“座椅自动放倒、空调调至26度”,而不是手动操作;一些高频的特定场景,如天冷时自动开启座椅和方向盘加热,车主是否能够自主设置一些自动运行项,这种“一句话搞定复杂操作”的无感体验,背后是智能座舱对用户习惯的理解。

当然现在车载交互领域的头部品牌已率先突破传统被动响应模式,比如蔚来和问界,初步实现从“指令执行”到“主动预判”的体验升级。未来,车载交互的体验分层将围绕两大核心方向展开:一方面是主动服务预判能力的深化,比如针对多乘客场景实现多意图并行处理;另一方面是跨设备泛化能力的突破,例如将车机未完成的指令无缝延伸至手机端继续执行,这两大能力将成为衡量车载交互体验高下的关键指标。

测评不是主观打分,需要科学的体系

目前行业关于智能座舱的测评,更多的是基于一部分人或者评委的感知,高级一点的,可能会做一些用户的调研和打分,但这并不能让这份榜单具有充足的说服力。更多的时候,消费者看到一份和自己认知不同的榜单,很容易想到“这是不是充值了?”

因此华舆奖的三大底气,就来自“不依赖主观感受,只靠数据和技术说话”的评价逻辑。特别是君迪57年积累的用户调研体系,加上HVR lab与XAI lab的技术支撑,让“第一梯队”的判定有了硬指标,而非“评委拍脑袋”。

底气其一,是君迪57年摸清了“用户真正需要什么”。提到君迪,其以调研范围广且深入(每年超过600万份)、数据整合能力强、研究视角多元、洞察能力独特、调研数据权威著称,在汽车行业内具有很高的声誉,其发布的报告能更加真实反映行业的状态,为企业制定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而智能座舱的评价,不能脱离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君迪积累的,正是“从用户行为到需求痛点”的海量数据。这种“以用户为核心”的调研逻辑,避免了“技术炫技”的误区,回归到了消费者最真实的用车和评价状态,让华舆奖的评价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精准击中用户真正在意的点。

底气其二,是双实验室的协同,把“体验”拆成可量化的硬指标。实际上,光有用户调研不够,智能座舱的“智能”还需要技术层面的验证。比如HVR lab,一直专注于智能汽车的智能座舱方面的研究,其搭建了专门模拟驾驶的实验室,测试者一边使用交互功能,一边驾驶车辆,然后用眼动仪记录用户视线离开路面的时间;当然还有一些更为复杂和交互交叉的测试,也会体现一套智能座舱能力。

XAI lab则主攻AI+智能座舱,围绕汽车+设计+人工智能,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在座舱测评中,会通过语音能力、视觉能力去判断车的智能程度,同时在执行导航、音乐时的质量、效率,以及会不会有一些记忆能力等,后归纳到了出行车书、车控、娱乐闲聊、AIGC等六大领域总共有超过1000多种使用场景,基本上能够涵盖目前用户在车内的绝大部分的场景,最终去评价用户体验。

这些技术细节,决定了智能座舱是“真智能”还是“伪智能”,也是华舆奖区别于其他“主观评选”的关键。

底气其三,则是测评维度全覆盖。华舆奖的评价体系,不是“单维度比参数”,而是采用智能座舱创新力指数评分模型(千分制),该模型通过科学的分层结构,分为HMI表现指数(50%)和AI表现指数(50%),并且这两项指数均采用“HMI功能模块+用户满意度分数”“AI 功能维度+用户满意度分数”计算方式,融合用户满意度分数并进行科学权重分配,确保评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其中,HMI功能模块和AI功能模块分别考量7项和6项功能维度,用户满意度则融合了NPS推荐值计算。

毫无疑问,华舆奖的价值,正是给消费者一把“靠谱的量尺”,它能帮消费者分清参数和“体验”,能帮消费者避开“堆硬件不堆软件”的陷阱,也能帮消费者找到适配自己的车,还能倒逼行业回归用户价值。这种“以测评促升级”的效应,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当“智能座舱第一”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时,华舆奖的价值不在于“选出谁是第一”,而在于“建立一套让消费者看懂、让行业认可的标准”,它用君迪57年的用户调研,确保评价不脱离实际;用双实验室的技术支撑,确保结论不主观;用全维度的测评模型,确保结果不片面。

毕竟,智能座舱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为行业第一”,而是“让每个用户都能在车里,找到舒服、安全、高效的体验”。

来源:汽车公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