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宿州和下辖的4个县,都改回古代的名字,谁的名字最好听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1 20:52 1

摘要:从宿州市的地图来看,它虽没有像东面的徐州那样成为陇海、京沪铁路的交汇点,但这两条贯通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铁路,也需要穿过本市辖区进而向其他地方疏通,而且宿州的水运条件同样优越,有直通洪泽湖的航道,这也使得宿州的地理位置不逊色于徐州,同样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被

如果把安徽的宿州市区,和下辖的4个县,都改回古代的名字,谁的名字最好听,谁的名字最响亮呢?

【宿州市区】

宿州是安徽省最北端的地级市,它是真正意义上连接苏鲁豫皖四省的城市,同时也将淮北市的东西两地相隔开,使其不能首尾相连,与宿州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从宿州市的地图来看,它虽没有像东面的徐州那样成为陇海、京沪铁路的交汇点,但这两条贯通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铁路,也需要穿过本市辖区进而向其他地方疏通,而且宿州的水运条件同样优越,有直通洪泽湖的航道,这也使得宿州的地理位置不逊色于徐州,同样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被大文豪苏轼赞誉为“此去淮南第一州”。这里曾上演过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义之举,是楚汉争霸的决胜地,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宿州境内有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明,西周初年周武王怀着崇敬的心理,将伏羲氏的后人风姓分封于此,定名宿国,延续数百年后的宿国迫于宋国的压力迁都于此,彻底沦为宋国的附属,后改置宿邑,战国时期纳入楚地,称作蕲邑,史书曾记载有项羽之父项燕就在蕲南之地被王翦大军追上,命丧于此。

秦朝时将蕲邑改置为蕲县属泗水郡管辖,西汉时划入沛郡,曹魏时改蕲县为蕲阳县,西晋时复称蕲县,东晋时随着境内大量的人口南迁,蕲县与随之被侨置到淮河以南的区域,县制被荒废了一段时间,北魏时设为蕲城郡,隋朝时复为蕲县,唐初划入徐州管辖。

唐宪宗时(809年)析符离县、蕲县、虹县等地组建宿州,治所设在埇桥镇。北宋时宿州的辖区十分广大,向南直通淮河,汴河横贯全境,统辖五县之地,是保靖军节度的治所,后被金兵所占,南宋时一度打到境内的苻离,最终败北,宿州成为了当时宋金的拉锯之地。

元初蕲县、临涣县、符离县均并入宿州,延续上千年的蕲县之名与宿州融为一体。公元1324年一场洪水改变了宿州的命运,当时的黄河故道与泗水河道在大雨的作用下交汇在了一起,巨大的水量冲毁了下游的宿州治所埇桥,建制遭遇破坏,宿州也沦为归德府的属地。

大水和元末明初的大混战使得宿州一直无法恢复元气,明朝时成为凤阳府的散州,清朝时继续沿用。

明朝初年宿州改置为宿县,1948年底设立宿城市,次年与宿县合为一体,1950年再度设立宿城市,1952年再度与宿县合为一体,并成为宿县专区的驻地,当时的宿县专区管辖了7个县份(宿县、濉溪、怀远、五河、泗洪、泗县、灵璧),向东临近洪泽湖。

1955年为了彻底治理淮河水患,江苏、安徽两省换地,宿县专区的泗洪划入江苏,而萧县和砀山则划入宿县专区,算上后来组建的固镇县,当时的宿县专区共辖9县之地,环抱淮北市,1971年宿县专区改作宿县地区,此后随着淮北市辖区的延申,宿县地区的辖区开始缩小。

1979年宿县改作为宿州县级市,依旧为宿县专区驻地,1983年随着五河、怀远、固镇划入蚌埠市,宿县地区缩小为5县1市的规模和现在的辖区大体相同。

1992年宿县并入宿州县级市,1998年宿州县级市与宿县地区合并组建宿州地级市,同时将宿州县级市改作埇桥区成为宿州市的主城区。如果改作古名,宿州市区就叫蕲城。

萧县之名沿用了古老的萧国国号,这是一支少昊后裔萧孟亏的封地,获封于商朝后期,西周时纳入宋国改置萧邑,秦朝时始置萧县,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的古县,两汉之际刘秀曾被封作萧王,曹魏时置有萧国,后复置萧县属沛郡。北齐时改萧县为承高县,隋文帝时改承高县为龙城县、临沛县,隋炀帝时复称萧县,元明清时期纳入徐州管辖,1955年转属宿县专区。从萧县的历史沿革中来看,期间县名曾短暂被更改过,但在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萧县一直是这里的代名词,历史上也走出过许多的名人,可谓是历史底蕴十分深厚的千年古县。

提及砀山,可能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砀山梨和芒砀山了,但芒砀山也仅仅是与其重名而已,如今在其邻县的河南省永城市境内。

砀山县境内在先秦时期辗转于宋、魏等国之间,秦朝时始置下邑县属砀郡,东汉初期改名为夏邑县,后为梁国国都,曹魏时为梁郡郡治,北魏时夏邑县治西迁到今天河南省夏邑县境内,同时将砀郡郡治设在原来的下邑旧城,隋文帝时县域属砀山县管辖(治今永城市芒山镇),隋炀帝时(610年)砀山县治所迁往境内,砀山县由此安定于此。

唐宋时期砀山县属单州管辖,金朝时属归德府、永州管辖,在金朝末年时砀山县城突遭洪灾被毁迁往今天永城境内,直到元初方才复置砀山县属济宁路,明朝时划入凤阳府,清雍正年间改属徐州府。解放初划入宿县专区,1952年改属江苏徐州,1955年由于江苏、安徽两省换地,砀山县再度划入宿县专区。如果改作古名,砀山就叫下邑。

灵璧的地名形成于秦代,是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南北朝时境内曾置临潼郡,隋朝时改属下邳郡,唐朝时分属虹、蕲两县,宋哲宗时(1086年)在苏轼的提议下在虹县的零璧镇始置零璧县,后演化为灵璧县属宿州,明清时期属凤阳府,解放后属宿县专区。

泗县最早的县制始于秦朝的僮县,西汉时增设夏丘县,南北朝时随着僮县南迁,夏丘被保留了下来,并于北周后期成为新设立的泗州州治,唐初夏丘县并入虹县,此后长期为泗州属县,元朝时划入淮安路,明朝时为凤阳府属县,清雍正年间泗州从凤阳府析置升格为直隶州,于乾隆朝时将州治迁往虹县,公元1777年虹县并入泗州,其地名降格为虹乡,民国初年泗州改置为泗县,在历史的长河里辗转多次后,泗县最终定名。如果改作古名,泗县就叫僮县。

秦朝僮县

清朝泗州

来源:史话古今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