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焕新颜 动能引航向——武威激活三农潜能绘就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0:28 1

摘要:河西走廊的风拂过田野,高标准农田里的麦浪翻涌着金色波涛,每一粒饱满的麦穗都沉淀着四季的耕耘;大棚内,藤蔓间缀满鲜红的番茄、翠绿的黄瓜,氤氲的水汽中弥漫着新鲜果蔬的清香;养殖暖棚里,膘肥体壮的牛羊咀嚼着饲草,低沉的哞咩声与饲料机的运转声交织成热闹的“牧场交响曲”

秋日的武威,天地间尽是丰收的馈赠。

河西走廊的风拂过田野,高标准农田里的麦浪翻涌着金色波涛,每一粒饱满的麦穗都沉淀着四季的耕耘;大棚内,藤蔓间缀满鲜红的番茄、翠绿的黄瓜,氤氲的水汽中弥漫着新鲜果蔬的清香;养殖暖棚里,膘肥体壮的牛羊咀嚼着饲草,低沉的哞咩声与饲料机的运转声交织成热闹的“牧场交响曲”。

从田间到棚舍,武威大地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以细腻的笔触徐徐铺展,书写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生动答卷。

今年以来,武威市农业农村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中央一号文件部署要求,锚定农业强市建设目标,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深谋强农之策,走好振兴之路,将昔日的传统农业区,逐步打造成兼具现代气息与乡土韵味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坚守底线保粮安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维系经济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更是武威市始终锚定的核心目标。

近年来,武威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纳入全市发展大局,从政策保障到田间落实,从技术赋能到资源整合,层层压实责任、环环紧扣推进,用扎实举措守护着每一寸耕地的产出力。

金秋时节,河西走廊的田野被染成一片金黄,武威的粮食产区正上演着热闹的“秋收图景”。在凉州区武南镇的连片麦田里,联合收割机在田垄间穿梭,割台快速卷入成熟的小麦,脱粒、清选一气呵成,饱满的麦粒顺着管道涌入随行的运输车,车斗里很快堆起小山似的麦堆;民勤县苏武镇西茨村的玉米地里,农户们配合玉米收获机忙碌着,摘下的玉米棒被传送带送进农机仓,秸秆则被粉碎还田,既能肥沃土壤,又减少了环境负担。

经过一整年的精心培育,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39.9万亩,不仅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任务指标,更以全省不到6%的粮播面积,贡献了10%的粮食产量——这组“低占比、高产出”的数据,背后是武威对粮食生产“精耕细作”的执着,更是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模式释放的强大产能。

为持续夯实粮食生产的“硬件基础”,武威市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共推进建设45.27万亩。在资金保障上,武威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支持,争取到位建设资金已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1位;在建设质量上,严格按照标准推进,狠抓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秋收时,农机服务站的技术人员还会下乡指导农户操作设备,确保颗粒归仓。凭借扎实的建设成效,市本级及凉州区、古浪县已连续2年入围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评价激励名单,成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样板区”。

产业兴旺促增收

走进古浪县金滩羊产业园,羊儿们毛色顺亮,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养殖户杨菊花麻利地打扫圈舍、拌料喂羊,脸上满是笑意:“以前在黄羊川种地靠天吃饭,收入微薄。如今搬来产业园,在政府扶持下养了1200只羊,收入可观,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以建设西部现代寒旱农业示范区为目标,武威市持续推动“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扩量增效。全市蔬菜、瓜果、食用菌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4%、7.8%、28.1%,猪、牛、羊出栏量同比分别增长1.8%、7.5%、9.3%,农业增加值连续11年稳居全省第1位。

围绕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建设,武威以品牌化、生态化、规模化、安全化为路径,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武威市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业效益。此外,还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发展绿色循环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效双赢。

品牌强不强,还得看质量。“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这筐蔬菜的‘成长日记’。”武威市农监站副站长李洁倩近日向记者演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系统。这套系统通过“一物一码”技术,让每份农产品都有了可追溯的“数字身份证”。

为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武威市着力构建“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今年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1个,累计达到316个,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武威市还赴北京新发地举办2025年武威特色农产品展示暨“京津冀”专题招商推介会,农产品运营中心在京落户,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了市场美誉度。

乡村和美展新颜

漫步在武威市的乡村,只见道路干净整洁,农舍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花香四溢。

武威市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不搞大拆大建、不搞推倒重来、不搞千村一面,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今年,开工建设省级乡村建设示范点35个、完成建设27个;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25个新扩建安置点 2298户全部完成主体封顶,交付入住2037户,入住率88.6%。

在天祝县哈溪镇,一排排白墙红瓦的二层小洋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边的柏油马路蜿蜒伸展,与四周的绿野阡陌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田园诗画。院落前,八瓣梅等鲜花争奇斗艳,老人安坐檐下,孩童嬉戏院中,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

在古浪县,古哈公路古浪段入选全国最美公路,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我们的村子越来越漂亮了,环境好了,心情也舒畅了。”一位村民笑着说。

如今的武威乡村,不仅有“颜值”,更有“内涵”。各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倡导文明新风;文化下乡活动定期开展,戏曲表演、电影放映、书画展览等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帮农户抢收庄稼、为老人理发送餐,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的氛围愈发浓厚。

通过一系列举措,武威市实现了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一幅和美乡村的新画卷正在武威大地徐徐铺展。

记者王瑾

来源:凉州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