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深地禁区!中国拿下又一个“万亿方”大气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0:46 1

摘要:9月18日,从鄂尔多斯盆地传来喜讯:由长庆油田牵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油煤层气公司等单位共同设计并协同保障的深层煤岩气压裂试验场水平井储层改造施工圆满完成。

9月18日,从鄂尔多斯盆地传来喜讯:由长庆油田牵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油煤层气公司等单位共同设计并协同保障的深层煤岩气压裂试验场水平井储层改造施工圆满完成。

这标志着我国煤岩气领域首个压裂科学试验场重大项目建设全面进入快车道,为规模化开发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2000多米的煤层中,一条条人工裂缝如同高速公路般延伸,将原本封闭的煤岩气源源不断地引出地表。这片“地质迷宫”正因一项重大工程项目的推进而变得透明可控。


01 突破深层禁区:从“盲人摸象”到“庖丁解牛”

国际学界曾长期盛行“深部煤岩无商业价值”的论断,传统观念认为当埋深超过1500米后,煤层含气量低且开发成本高昂,并不具备开发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属于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油气藏。特别是盆地内1500米以深的煤岩气资源,虽然储量巨大,但具有“割理裂隙发育、孤立孔占比高”的储层特性。

长庆油田科技工作者解放思想、知难而进,通过重构认知体系,完善对煤岩气成藏富集规律的理论认识,逐渐揭开了煤岩气的神秘面纱。

过去人们总以为煤层气是“揭盖漏气”,现在发现煤岩气根本是“密封煲汤”,深层煤岩像高压锅一样密闭。这一认知转变带来了开发思路的革命性突破。

02 技术集成创新:“透视”地下的裂缝网络

该试验场集成了多种先进裂缝监测技术,包括管外光纤、微地震、井下电视成像等。

通过“物模实验+裂缝监测+检查取芯”三维验证与联合诊断,科研人员实现了对人工裂缝形态与扩展规律的精准把握。

试验场共部署了2口压裂试验井、4口检查取芯井和3口配套监测井,通过裂缝监测与岩芯分析综合验证,打开了地层缝网“盲盒”。

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气田压裂所所长马占国形象地比喻:“过去我们像是‘盲人摸象’,全凭经验推测;如今堪称‘庖丁解牛’,可以对裂缝网络进行清晰透视、精细描述与精准调控。”

03 绿色效益开发:资源与环境的双赢之道

在算好经济效益账的同时,长庆油田更加注重算好“绿色效益”这笔账。通过“液态二氧化碳增能+泡沫挟砂”工艺,突破了煤层吸附性强、水资源缺乏的双重瓶颈。

5月中旬,长庆油田对一口煤岩气井实施二氧化碳泡沫压裂试验,注入二氧化碳7967立方米,单井压裂用水减少65%,节约用水1.5万立方米。这不仅破解了黄土塬区水资源匮乏的难题,更让“少水压裂”成为现实。

针对煤岩气压裂用水量大、返排液量大、矿化度高的特点,长庆油田攻关返排液重复利用技术,应用化学絮凝沉淀返排液处理技术,实现了压裂返排液循环利用。

04 战略意义:煤岩气将成为天然气增产新动力

煤岩气已成为我国天然气持续增产的重要战略接替资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意义深远。

初步评价显示,我国煤岩气地质资源量超过30万亿立方米,其中鄂尔多斯盆地资源量超过20万亿立方米,塔里木、四川、渤海湾和吐哈等盆地资源量均超过2万亿立方米,具备高效开发的资源基础。

截至2024年8月,中国石油在鄂尔多斯盆地新增探明煤岩气地质储量3366亿立方米、预测储量1万亿立方米,落实了我国首个万亿立方米煤岩气大气区。

预计到2035年,全国有望探明煤岩气地质储量5万亿立方米,实现年产量规模400亿立方米至500亿立方米。煤岩气将成为我国天然气产量增长的新动力。

鄂尔多斯盆地煤岩气压裂试验场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国在非常规天然气开发领域又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

随着裂缝扩展规律被精准掌握、压裂技术持续迭代升级,这片储量超过30万亿立方米的非常规资源将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源供应能力。

煤岩气作为天然气增产的新亮点,正与页岩气、致密气一起,构筑起我国非常规天然气的多元供应体系,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入新动力。


来源:碳氢能量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