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源自美国页岩油革命彻底改变了其石油长期以来进口的局面,使其从一个石油进口国转变为第一出口大国。在2024年,美国页岩油日均产量约合880万桶,全年产量接近4.5亿吨,是我国全年石油产量的2倍多。
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源自美国页岩油革命彻底改变了其石油长期以来进口的局面,使其从一个石油进口国转变为第一出口大国。在2024年,美国页岩油日均产量约合880万桶,全年产量接近4.5亿吨,是我国全年石油产量的2倍多。
相比之下,我国页岩油储量同样巨大,地质资源量达153亿吨,可采资源量45亿吨,储量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俄、美。但是国内的页岩油年产量在去年才刚刚突破600万吨,跟美国的产能相比差距很大,为何我国不下大力气开采页岩油呢?
1、地质条件差异较大
从地质条件看,中美页岩油储层存在根本差异。美国的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二叠纪盆地等地区,这些海相沉积页岩层埋藏深度较浅(多在2000-3000米),地层稳定,非均质性较弱,且富含有机质,易于形成高效的裂缝网络。
而我国的页岩油资源以陆相沉积为主,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等地。这些陆相页岩层埋藏深度普遍较大,多在3000-4000米甚至更深,地层年代老,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粘土含量高,且处于高温高压环境。这种地质条件导致钻井和压裂作业难度极大,难以复制美国的水力压裂技术成功路径。
2、技术仍有待储备
例如,在渤海湾盆地新兴油田,页岩层系虽储量丰饶,探明地质储量1.8亿吨,但其复杂的断陷结构和矿物成分使得开采面临世界级挑战。
技术瓶颈是制约中国页岩油开发的核心因素之一。美国页岩油革命得益于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的长期积累和不断创新,形成了全自动钻机、数字化运营和高效完井技术的完整体系。我国页岩油开采技术起步较晚,仍处于追赶阶段。
尽管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平台和自主研发,在钻井周期和立体开发方面取得进展,但关键装备如智能化钻机仍依赖进口,适配中国地质条件的压裂技术,如缝网压裂尚未成熟。
此外,中国页岩油“甜点区”(富含油且易压裂的区域)预测难度大,需要先进的地球物理和地质建模技术支撑,而这正是当前技术的短板。
3、国内开采成本较高
经济成本是另一个关键考量。美国页岩油的开采成本因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化而不断降低,部分盆地的盈亏平衡点可降至38-42美元/桶。相比之下,中国页岩油开采成本高昂,平均在50-80美元/桶,甚至更高。可喜的是,通过技术攻关,长庆油田的页岩油开采成本已经控制到48美元/桶,相比过去的开采成本下降了近五成,不过还是高于美国的成本水平。目前长庆油田的页岩油年产量已超过320万吨,自开采以来累计生产页岩油超1850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一半,成为我国页岩油主产区。
最近几个月,国际油价下探至近60-65美元/桶,当油价低于70美元/桶时,中国页岩油开发便难以盈利甚至出现亏损。这使得中国页岩油投资风险加剧。美国页岩油企业也面临类似挑战,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推高了钢材成本,增加了钻探支出,迫使部分中小生产商削减资本开支。
4、水资源压力不可忽视
页岩油开采,尤其是水力压裂技术,需消耗巨量水资源,每口井约1.5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居民全天的生活水量。中国主要页岩油富集区如鄂尔多斯盆地,本身水资源匮乏,水耗问题尤为突出。此外,压裂液和化学添加剂可能引发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等风险。
中国人口稠密,许多产区位于农田或生态保护区附近,环境约束更严格,加大了开采难度。相比之下,美国部分产区地广人稀,环境监管相对宽松,但同样面临废水处理和碳排放等问题。
总的来看,国内页岩油资源勘探潜力大,是我国原油长期稳产的重要接替力量。国家政策鼓励示范区和关键技术攻关,而非盲目扩产。按照目前开采速度,预计到2030年前,国内页岩油产量将有望突破1000万吨大关。
来源: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