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管道惠及5亿人!中国与中亚携手打造能源合作新标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9:00 1

摘要:截至2025年8月27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安全平稳运行5749天,创造了1200多个长期稳定的本地优质就业岗位。

截至2025年8月27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安全平稳运行5749天,创造了1200多个长期稳定的本地优质就业岗位。

这条被誉为“当代丝绸之路”的能源通道,自2009年投产通气以来,已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是共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示范项目。

跨越沙漠戈壁的能源大动脉,不仅输送着天然气,更传递着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

01 能源大动脉的建设与成就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是中国第一条跨境天然气干线管道,其建设速度堪称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奇迹。

管道ABC三线并行,西起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进入中国。

从2007年7月签订上游购气协议到管道建成完工只用了两年时间,相比国际上建设同类项目一般需要的至少5年时间大幅缩短。

管道全长1833公里,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长529公里,哈萨克斯坦境内长1300公里,中国境内长4公里。

截至2023年9月,该管道已累计输送天然气超过4500亿立方米,惠及中国25个省区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5亿多人口。

这一管道系统被沿线国家誉为与中国互利共赢的典范,被称为当代的“丝路”。

02 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

中亚天然气管道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管道途经地区地质、地形复杂,各国经济、政治体制差异大,法律框架及技术标准也不统一。建设者创新应用“内焊加半自动焊技术”,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利用先进的气体焊接技术和高端保温措施,管道建设者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条件下依然能够施工。

管道工程在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多项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

工程首次采用双管并行敷设,通过跨接提高水力系统安全性。

在乌、哈两国境内首次推行螺旋焊缝管应用,首次实现跨国通信和贸易交接计量,首次在中亚地区推行超声波流量计的应用。

为确保这条能源动脉安全平稳运行,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探索出一套符合管道运行特点的管理体系,主导形成四国多方跨国协调与中方内部协调相结合的双重协调机制,具备紧急工况下72小时内恢复通气的维抢修能力。

03 绿色转型与本地化贡献

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积极推动“绿色管道”建设,在中亚天然气管道沿线开展增输降耗、甲烷减排、绿色文化三大工程。

在管道经过的流沙地段,中乌管道公司借鉴国内西部治沙经验,累计铺设约22万平方米草方格,并在草方格内种植植物,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自2009年投产以来,中乌管道公司在8个站场、各驻地开展植树造林工作,2022年正式启动“绿带”项目,目前共种植果树、针叶树、落叶乔木等树木累计9096棵,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固碳约320吨。

中油国际管道公司推动新能源与油气业务融合,形成压气站余热利用、供配电优化等核心技术储备。中哈管道公司探索全水力系统压缩机性能优化方案,科学安排全年各机组运行时间,最大程度减少因切换站场、机组造成的天然气放空,每年可降低放空气量约200万立方米。

在本地化贡献方面,中国石油在中亚地区创造就业机会超4万个,员工本土化率超过95%。

中国石油赞助建设了哈萨克斯坦国家舞蹈学院等一批重要公益项目,并资助数百名优秀学生到中国接受高等教育。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不仅是一条输送能源的管道,更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谊纽带。

截至2025年,这条能源大动脉已安全运行5749天,累计输气量超过5000亿立方米,满足了中国约九分之一的天然气消费需求。

它展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能源合作的成功模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范例。


来源:碳氢能量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