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云冈石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3 13:07 1

摘要:关心中国雕塑艺术的人,或以云冈为最令人激动之地。它位于武周河岸,去大同十英里许。1935年,铁路局由北平通汽车至大同,旅行者辄易于抵此北魏国都(公元386—534年)。但是,我的头几次探访尚在此前的骡车年代里。接近云冈的时候,艰涩的车行不得不颠簸于一里又一里犬

中国营造学社的考察队伍在山西 | 1934年.夏

关心中国雕塑艺术的人,或以云冈为最令人激动之地。它位于武周河岸,去大同十英里许。1935年,铁路局由北平通汽车至大同,旅行者辄易于抵此北魏国都(公元386—534年)。但是,我的头几次探访尚在此前的骡车年代里。接近云冈的时候,艰涩的车行不得不颠簸于一里又一里犬牙交错的倾斜石面上。这种经历终生难忘。

垂直的砂石质崖壁高约150英尺,一英里长,被无数石窟和佛龛镂空。里面有数以千计的佛教诸神之像。其中,五座巨型塑像高约70英尺,为履及北平和云冈的旅客所熟知。崖壁脚下的村落目前约有人口二百。一些石窟竟至于被村民占据,成为方便现成的居家。但是,依据旧时记载,我们很容易想见当日寺宇居鼎盛时何其宏伟壮丽。

云冈石窟 | 支那文化史迹.解说.常盘大定、关野贞著.法蔵馆.1941年刊印

我们第一次探访期间,在庙里住了几天。我们极其沮丧地发现,连最简单的食物亦无处可觅。最终,我们用了半打大头钉,从派驻此地的一支小部队的排长手里换得几盎司芝麻油和两棵卷心菜!

云冈石窟中部 | 2025年3月22日.斋主摄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文成帝时期(公元454年)。石刻群像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最重要的遗例。石崖表面随机散布石窟与佛龛。上自帝王下至庶民,均可随意各择尺寸位置,凿龛造像为至爱祝祷。云冈的造像活动持续了半个世纪,至公元494年魏室南迁定都洛阳时,方兀然中止。

云冈的石窟有若干庞大卓异者,有些带有前廊。窟殿中心通常有一中央塔柱,是印度支提塔的中式翻版,为中国石窟模仿的蓝本。我们在此发现了“希腊——佛教”的元素相互掺杂。有些柱上坐斗甚至如同爱奥尼式卷纹的柱头,而中国本土的斗拱灵活地变形波斯“双牛”的兽形柱头母题。然建筑物大体仍为中式。我们从这些石窟里采得北魏木构建筑的大量资料,这段时期迄今尚无实际遗例。中国各地后世出现了大量石窟,除了太原附近的天龙山石窟以外,无一如早期石窟般具有如此丰富的建筑处理细节。

自道武帝营平城,至孝文帝迁洛京,平城宫郭苑囿营建之见于史籍者尚极多。佛教至晋而普传中国,其在北魏则“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時相望,法轮东转,兹为上矣”。代京寺塔之见于史籍者甚多。武州川侧只洹舍及诸窟室,后世所称为云冈石窟者,尤为佛教建筑及雕刻之罕贵史料。

云冈石窟 | 1939年,长广敏雄.《云冈日记》

云冈石窟沙门昙曜于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今山西大同县西之云冈石窟是也。现存大窟十九。壁龛无数。昙曜所开五窟,在崖壁西部,其平面作椭圆形,佛像形制,最为古拙。洞中仅刻佛菩萨像,壁上无佛绩图或其他雕饰。其次则中部诸窟,其平面之布置,多作方形,窟前多有长方形外室,门作两石柱,壁上多佛迹及建筑型之雕饰,为孝文帝太和间所凿。更有窟中镌塔柱者,雕为四方木塔形。

八角形柱 | 2025年3月22日.斋主摄

就窟本身论,以中部太和间造诸窟为最饶建筑趣味,外室之前,多镌两柱,为三间敞廊。其外壁多风化,难知原状。柱则八角形,下承以须弥座,柱头如大斗。外室与内室之间为门,门上有斗栱承屋檐瓦顶。门之上多开窗。外室壁有镌作佛殿或龛像者。内室或镌塔柱于窟室中央,或镌佛像倚后壁。壁多横分若干层,饰以浮雕佛迹图,佛菩萨像,或塔形。窟顶上部多雕为方格天花。

浮雕形塔 | 2025年3月22日.斋主摄

窟内雕刻所表现建筑形式颇多,其所表现之全部建筑,有塔及殿宇两种。塔有塔柱与浮雕塔两种。塔柱平面均方形,雕柱、檐、斗栱。每面分作三间或五间,每间内浮雕佛像。其上部直顶窟顶,故未能将塔顶刻出,其下部各层,则为当时木建筑之忠实模型。

窟壁浮雕,亦有此式木塔。浮雕塔有一层、三层、五层、七层者。多层者木塔型最多,石或砖塔则多单层,塔下均有座,或素方或作须弥座。各层檐脊均有合角鸱尾,顶上刹有须弥座,四角饰山华焦叶,其上为覆钵,钵上相轮五重或七重,尖施宝珠。《后汉书•陶谦传》所谓“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殆即此式木塔。

窟壁浮雕殿宇有将壁之一面刻成佛殿正面形者,其柱、檐、斗栱、屋顶各部,率多清晰,各间作龛供佛菩萨像。壁上浅刻佛迹图中之建筑物,则缩尺较小建筑部分之表现不及前者清晰。

雕刻所表现之建筑部分,则有阶基、柱、阑额、斗栱、屋顶、门、龛、勾栏、踏步、藻井、雕饰等等。其柱有显著印度、波斯、希腊影响。斗栱已有汉代所无之新元素。勾栏之制,直传宋辽;藻井样式,于今犹见。其各部细节,当于第四节分论之。

云冈石窟 | 1939年,长广敏雄《云冈日记》

石窟

云冈、天龙山、响堂山均富于建筑趣味,龙门则稍逊。前三者皆于窟室前凿为前廊;廊有两柱,天龙、响堂并将柱额斗栱忠实雕成,模仿当时木构形状,窟内壁面,则云冈、龙门皆满布龛像,不留空隙,呈现杂乱无章之状,不若天龙、响堂之素净。由建筑图案观点着眼,齐代诸窟之作者似较魏窟作者之建筑意识为强也。

响堂山石窟壁上的留白 | 2025年2月1日.斋主摄

云冈石窟浮雕殿及斗拱 | 2025年3月22日.斋主摄

殿

关于魏、齐木构殿宇之唯一资料为云冈诸窟之浮雕及北石柱上之小殿。殿均以柱构成,云冈浮雕且有斗栱,石柱小殿则仅在柱上施斗。

浮雕三层塔四种 | 1933年,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本为瘗yì佛骨之所,梵语日“窣sū堵坡”(Stupa),译义为坟,冢,灵庙。其在印度大多为半圆珠形系,而上立刹者。及其传至中国,于汉末三国时代,“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殆即以印度之窣堵坡置于中国原有之重楼之上,遂产生南北朝所最通常之木塔。今国内虽已无此实例,然日本奈良法隆寺五重塔,云冈塔洞中之塔柱(图十一)及壁上浮雕及敦煌壁画中所见皆此类也。

云冈窟壁及天龙山浮雕所见尚有单层塔,塔身一面设龛或辟门者,其实物即神通寺四门塔。为后世多数墓塔之始型。

阶基

云冈窟壁浮雕塔殿均有阶基。其塔基或平素,或叠涩作须弥座。佛迹图所示殿门有方平阶基,上有栏杆,正面中夹为踏步。

波斯式兽形柱头 | 1933年,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云冈第七窟.柱 | 2025年3月22日.斋主摄

柱及础

北魏及北齐石窟柱多八角形,柱身均收分,上小下大,而无卷杀。当心间之平柱,以坐兽或覆莲为础,两侧柱则用覆盆。柱头之上施栌斗以承阑额及斗栱。柱身并础及栌斗之高,约及柱下径之五倍及至七倍,较汉崖墓中柱为清秀。尚有呈现显著之西方影响之柱数种:窟外室外廊柱,下作高座,叠涩如须弥座,座上四角出忍冬草,向上承包柱脚,草中间置飞仙,柱头作大斗形,柱身列多数小龛,每龛雕一小佛像。又有印度式柱,柱脚以忍冬或莲瓣包饰四角,柱头或施斗,如须弥座形,或饰以覆莲,柱身中段束以仰覆莲花。

云冈佛龛柱更有以两卷耳,为柱头之例,无疑为希腊爱奥尼克柱式之东来者。

云冈三种龛形 | 2025年3月22日.斋主摄

门窗及佛龛

云冈窟室之门皆方首,比例肥矮近方形。立颊及额均雕以卷草团花纹。窟壁浮雕所示之门,亦方首,门饰则不清晰。

响堂山齐石窟门,方首圆角,门上正中微尖起,盖近方形之火焰形也;门亦周饰以卷草。

云冈第八窟圆形龛及艾奥尼亚柱 | 2025年3月22日.斋主摄

壁龛有方形、圆券形及五边券形三种。圆券形多作火焰或宝珠形券面,五边券形者,券面刻为若干梯形格,格内饰以飞仙。券下或垂幔帐,或璎珞为饰。

云冈浮雕塔上的栏杆 | 2025年3月22日.斋主摄

平坐及栏杆

六朝遗物不见自昊斗栱之平坐,但在多层檐之建筑中,下展之檐内,即为上层之平坐,云冈塔洞内塔柱所见即其例也。浮雕殿宇阶基有施勾栏者,刻作直棂。云冈窟壁尚刻有以“L”字棂构成之销片勾栏,为六朝、唐、宋勾栏之最通常样式,亦见于日本法隆寺塔者也。

宋辽金栌斗散斗比较 | 1933年,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斗拱

魏、齐斗栱,就各石窟外廊所见,柱头铺作多为一斗三升,较之汉崖墓石阙所见,栱心小块已演进力齐心斗。至于斗栱之细节,则斗底之下,有薄板一片之表示,谓之“皿板”,云冈北魏栱头圆和不见分瓣;云冈壁上所刻佛殿斗栱有作两兽相背状者,与古波斯柱头如出一范,其来源至为明显也。


构架

六朝木构虽已无存,但自碑刻及敦煌壁画中,尚可窥其构架之大概,屋宇均以木为架,施立颊心柱以安直棂窗。窗上复加横枋,枋上施人字形斗栱。

云冈石窟藻井 | 1933年,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平棊qí藻井

于汉代已有之,六朝实物见于云冈天龙山石窟。云冈窟顶多刻作平棊,以支条分格,有作方格者,有作斗八者,但其分划,随室形状,颇不一律。平基藻井装饰母题以莲花及飞仙为主,亦有用龙者,但不多见。

藻井 | 2025年3月22日.斋主摄

屋顶及瓦饰

云风窟壁浮雕屋顶均为四注式,无歇山、硬山、悬山等。

各式飞仙比较 | 1933年,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雕饰

佛教传入中国,在建筑上最显著而久远之影响,不在建筑本身之基本结构,而在雕饰。

云冈纹饰 | 2025年3月22日.斋主摄

云冈石刻中装饰花纹种类奇多,十九为外国传入之母题,其中希腊、波斯纹样,经犍陀罗输入者尤多,尤以回折之卷草,根本为西方花样。不见于中国周、汉各纹饰中。中国后世最通用之卷草、西番草、西香莲等等,均导源于希腊 Acanthus 叶者也。

云冈雕式纹样 | 1933年,梁思成.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

莲花为佛教圣花,其源虽出于印度,但其莲瓣形之雕饰,则无疑采自希腊之“卵箭纹”(egg-and-dart)。因莲瓣之带有象征意义,遂普传至今。其他如莲珠(beads),花绳(garlands),束苇(reeds),亦均为希腊母题。前述之爱奥尼克式卷耳柱头,亦来自希腊者也。

莲花纹饰 | 2025年3月22日.斋主摄

以相背兽头为斗栱,无疑为波斯柱头之应用。狮子之用,亦颇带波斯色彩。锯齿纹,殆亦来自波斯者。至于纯印度本土之影响,反不多见。

中国固有纹饰,见于云冈者不多,鸟兽母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风凰、饕餮等等,雷纹、夔纹、斜线纹、斜方格、水波纹、锯齿、半圆弧等亦见于各处。响堂山北齐窟雕饰母题多不出上述各种,然其刀法则较准确,棱角较分明,作风迥异也。

拱门上的乐伎 | 2025年3月22日.斋主摄

来源:张氏道可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