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助力辖区美丽乡村建设,近日,东城街道团工委积极探索高校专业人才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新路径,通过“百千万校地通”平台与辖区各高校结对组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促进高
4月2日,笔者从清城区东城街道获悉,为进一步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助力辖区美丽乡村建设,近日,东城街道团工委积极探索高校专业人才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新路径,通过“百千万校地通”平台与辖区各高校结对组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促进高校专业精准对接乡村振兴需求,推动人才资源更好地运用到解决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切实为地区高质量发展事业注入青春动能。
立足地方优势旅游资源,依托乡村特有区位环境,青年学子的创新创意在街道与高校携手织就的“结对研学”网络中转化为“百千万工程”项目清单,变身成为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赋能、为生态环保建设添彩的“活力细胞”,并在“校地协同+乡村振兴”的新兴实践路径上结出丰硕的果实。截至目前,东城街道团工委已在平台上发布35个需求项目,与高校成功结对率达到100%。其中,有两支队伍所设计的五个作品在2024年度广东省高校“乡村创新”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得奖项。通过不断强化“校地”纵深合作,更多青春力量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我街乡村振兴的发展舞台当中。
竹映渔村,绿意北江——环保设计助力农产品包装焕新
突击队在东城街道江涉村水稻实验田开展穗粒量数据采集。孙运冰 摄
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东城街道团工委依托辖区农文旅品牌资源,联动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柏凡创新突击队”等队伍深入白庙社区,带领青年学子充分调研“北江渔村”的独特人文风貌和环境资源,鼓励他们发扬绿色环保与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理念,以环保设计为媒,推出“以竹代塑”为主题的竹篓等系列特色鱼礼产品包装,和采用可降解植物材料作为包装原料的生长蔬菜微景观产品。最终,学院各团队的“生长蔬菜——微景观包装设计”“清远市白庙村农产品包装文创设计中的交互创新应用”和“厨厨有你——城市厨余垃圾零排放小型综合循环系统”等三个项目分别在“乡村创新”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优胜奖。通过将“文旅IP”与“绿色生态”有机结合,对产品理念、功能体验、文化研究等进行综合创新,突击队员成功在白庙社区点亮低碳经济创意,激活河岸生态经济活力,为白庙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稻秆再生,禾香成韵——绿色文创渲染低碳生态风尚
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东城街道团工委联合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慧赋能乡村振兴突击队和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师生到辖区的乡间稻田开展实地调研,组织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实践,探索“生态环保”与“低碳经济”的创新结合之路。秉着充分利用田间地头的各类“剩余”资源的设计目标,高校师生将低碳环保的生态友好理念通过艺术创意融入产品设计当中,并以此来捕获当下消费群体对文创工艺品的关注和青睐,从而满足村民群众希望“田间废料”能够变废为宝,作为农业再生产品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的具体期盼。经过清洗、晾晒、裁剪等工序,干枯粗糙的稻秆在学生的手中摇身一变,成为充满乡间田园和谐与自然气息、展现农民群众勤劳耕作质朴之美的手工艺品,为农村经济发展点亮制作和销售文创产品的新增长点;这一充满创意和巧思的创作过程,还减少了因焚烧稻秆带来的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改变传统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让乡村生活的记忆与情感通过资源化利用诞生于新的载体,得到创新传扬与传播。师生的设计作品《举棋有稻》及《稻梦空间》分别在大赛中获得文化创意类一等奖和三等奖。
评审现场。通讯员供图
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价值的创造者”,青年学子在以“创新设计”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道路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探索艺术赋能、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的多元融合路径为乡村经济、文化与生态的协同发展贡献出智慧和力量。接下来,东城街道团工委将继续深化与辖区高校的联动合作,动员广大青年学生以“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形式持续深入乡村一线,坚持服务基层治理、助力乡村发展的实践理念为“百千万工程”添砖加瓦,书写更加绚丽的青春华章。
多个作品获得奖项。通讯员供图
撰文:孙运冰 通讯员 黄里燕 李曦童
来源: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