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灵:草间弥生、村上隆、金昌烈的哲学大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0:29 4

摘要:是次「超越」专题,荟萃亚洲现当代领衔艺术家,其中,日韩艺术家以「万物有灵」哲思与精神的当代演绎,独树一帜。如「波点女王」草间弥生藉由其标志性圆点与摄人的黑黄配色,言说光阴荏苒、饱含音乐性的《河》,与红艳而精巧的《南瓜》代表作联袂现身。日本超扁平艺术领军者村上隆

是次「超越」专题,荟萃亚洲现当代领衔艺术家,其中,日韩艺术家以「万物有灵」哲思与精神的当代演绎,独树一帜。如「波点女王」草间弥生藉由其标志性圆点与摄人的黑黄配色,言说光阴荏苒、饱含音乐性的《河》,与红艳而精巧的《南瓜》代表作联袂现身。日本超扁平艺术领军者村上隆《花团》,则以微笑的太阳花迎击世界。韩国家喻户晓的「水滴」艺术家金昌烈,则呈现汇集其毕生两大艺术语汇的重要代表作《分解》。四件作品如同以自然为韵脚的诗篇,领人在时光与生命的河水中流淌,在南瓜中丰收,在花田里欢笑,在水滴中冥想,言说着:艺术的真谛或许正在于将历史与过去淬炼为治愈的能量,在时间的河床上刻下永不褪色的生命印记。

流淌在心底的诗篇

草间弥生的生命音律

草间弥生

压克力彩 画布丨一九九〇年作丨15.8×22.7 cm

Yayoi Kusama

River

Acrylic on canvas丨Painted in 1990

来源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附:株式会社草间弥生开立之作品登录卡

估价 ESTIMATE:

HKD 1,200,000 – 1,800,000

在草间弥生童年居所的花园后方,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草间自言年幼时常独坐河畔,凝视水中的鹅卵石,从中体会到个体生存的强大意志。家乡的河流,不仅是她最初感知波点幻视的源头之一,更如一道隐喻的伏流,是次上拍之作以《河》为名,照见其艺术生命从饱受幻觉困扰到成为「波点女王」的奔涌历程。

作品以其最经典的黄黑配色展现强大视觉张力,并将南瓜主题与「无限网」概念结合为「压扁式南瓜条纹图案」。通过平面化的处理消解起点与终点,使南瓜形态融于波点,成为无限的一部分,喻示个体在宇宙中的流动与融合。而圆点大小、密度和排列的变化,彷彿模拟了河流的速度、深度和动能,波点如涟漪、鹅卵石或点点星光,在抽象中照见自然诗意。

1984年东京富士电视台画廊举办的草间弥生个展现场©Yayoi Kusama。墙面左侧为草间完成于1982年的三联巨作《黄点》,与上拍之作《河流》中的三段式结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呈现出极富音律感的视觉空间

画面特采均衡的三段式构图,模拟音乐「ABA三部曲式」的「主调-转调-再现」节奏。左右两侧圆点序列构成主旋律,中段错位排列形成变奏,如多声部轮唱般此起彼落,谱写出一阙视觉乐章。

草间弥生《河》作品局部

其中的音韵不断流动,包容万象,却不固守于形;一颗颗跃动的波点若将无数微小的自我聚成奔涌的洪流,不舍昼夜地奔向远方。凝视画作,时间如在眼前流淌,一切表象逐渐消融,每一个代表自我的圆点却越发清晰。它们跃动着奋进的力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终将汇成生命的磅礴与永恒。

骄阳似火,淬炼精神图腾

草间弥生的艳红南瓜

草间弥生

南瓜

压克力彩 手绘陶瓷 雕塑丨一九九一年作丨8×10.5×10.8 cm

Yayoi Kusama

Pumpkin

Hand painted acrylic on ceramic sculpture丨Executed in 1991

来源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估价 ESTIMATE:

HKD 700,000 – 1,000,000

完成于1991年的红色《南瓜》雕塑,与曾展陈于威尼斯双年展、轰动艺坛的《无限镜屋(南瓜)》创作于同年,代表草间60年代后重返国际舞台的里程碑,更宣告「南瓜」成为其最响亮的代名词,见证了草间以南瓜雕塑崛起的时代标志。

1991年草间弥生以装置《无限镜屋(南瓜)》引发艺术界的强烈关注,并在2年后凭借此作代表日本亮相威尼斯双年展,由此再度打开名声,令南瓜成为她最具标志性的创作。此次上拍的《南瓜》即完成于1991年,见证她以南瓜雕塑崛起于世界艺坛的决心

南瓜是草间一生的精神信仰,此源于战时粮食记忆与童年田间嬉戏。她在幻觉中感受南瓜「复活说话」,视其为独特的善良灵魂。自80年代起,草间开始创作以南瓜为主体的雕塑,是次上拍的《南瓜》,罕见地以正红色作为基底,亮眼地展现其独特的存在。

著名的日本直岛红南瓜© Eric Lafforgue

红色犹如血脉、红日,也似熊熊燃烧的火焰,赋予南瓜炽热的活力和生长力;其上罗列的黑色波点则如跳跃的太阳黑子,在由大至小的幻视排布中涌动生命的动能。而均衡分成八瓣的瓜棱中正平和,瓜蒂粗实短巧,若架起一个天圆地方的平台。几近圆形的底盘,令它在吸取一切能量、向上生长的同时,又稳稳当当地扎根于大地,极具张力。

草间弥生《南瓜》作品另一角度

作品为草间亲手塑造并彩绘的独版之作。每一处触感都凝结她「融本我于自然」的旨意,使作品成为带有生命体温的有机生命体及其正向奋进的精神凝缩。

微笑的太阳花密码

村上隆《花团》的多重宇宙

村上隆

花团

压克力彩 银箔 画布裱于木板丨二〇一五年作丨直径 100 cm

Takashi Murakami

Flower Ball

Acrylic and silver leaf on canvas mounted on board丨Painted in 2015

展览

2025年1月20日至3月3日,「艺术与时尚的完美结合——村上隆的艺术潮流」,We Art Space,台北

来源

KaiKai KiKi 股份有限公司,日本

KaiKai KiKi 责任有限公司,纽约

现亚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购自上述来源

估价 ESTIMATE:

HKD 900,000 – 1,500,000

村上隆的艺术实现了文化符号的跨世纪融合。他将日本传统「雪月花」文人美学与战后御宅文化熔炼,创造出标志性的「太阳花」符号。本作《花团》以炽烈红彩为主调,既隐含民间驱邪寓意与密宗「火轮」重生的哲思,又透过拟人笑脸传递希望与生命力。此跨越高雅与通俗、传统与现代的视觉语汇,不仅体现艺术家对文化符码的深刻转译,更成为全球识别的东方美学标志,兼具文化厚度与视觉冲击力。

村上隆《花团》,压克力彩画布,直径250cm,2002年作,西雅图美术馆藏。「太阳花」是村上隆创作中最重要的意象,而具有球体般视觉效果的「花团」系列作品,是其「超扁平」理念的精彩例证 © Takashi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花团》以文艺复兴「圆形画」形式为基底,却颠覆西方透视传统,透过放大中心花瓣与渐缩边缘线条,构建出弹性球面般的幻觉空间,完美诠释其「超扁平」艺术理论。同时,作品以精准轮廓线与高饱和纯色块营造极致纯净感,延续浮世绘分色套版技法,于复杂工序中体现日本追求完美的精神。

艺术家创作时通过制作色板、层层上色,确保每个色块的纯粹饱满,赋予作品卓越的精细与美丽,见其对东方「职人精神」追求极致的承袭©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太阳花灿烂笑脸的背后,承载着对二战后日本集体创伤的深刻反思。艺术家将原子弹爆炸后社会的压抑情绪与人们的自防御机制,转化为「可爱乌托邦」。《花团》中各具性格的花朵,既象征民族于灰烬中重生的韧性,也将作品的视觉张力提升至历史叙事的高度。

阳光中升华的晶莹礼物

金昌烈集「伤痕」与「水滴」双主题大成之作

金昌烈

分解

油彩 画布丨一九八六年作丨194 × 290 cm

Kim Tschang-yeul

Decomposition

Oil on canvas丨Painted in 1986

出版

2020,《济州道立金昌烈美术馆藏品》,济州道立金昌烈美术馆,济州岛

来源

2013年1月31日,首尔拍卖,拍品编号74

现重要亚洲私人藏家直接购自上述来源

估价 ESTIMATE:

HKD 500,000 – 800,000

韩国水滴艺术家金昌烈创作于1986年的《分解》为其艺术语汇的集大成之作,融合了其创作生涯中两大核心意象:一是源自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以粗犷肌理与条状结构象征战争创伤缝合的「伤痕」笔触;二是1972年后代表净化与冥想的「水滴」意象。早期的「伤痕」系列极为罕见,多为美术馆收藏,并日益受到学界重视,被认为对后期「水滴」创作具有重要启示。

2025年8月22日至12月21日,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举办的金昌烈回顾展,集中展示了其早期「伤痕」系列抽象作品,彰显此阶段创作的重要性

《分解》更是艺术家毕生作品中仅有两件同时涵盖这两大「伤痕」与「水滴」主题的杰作之一,另一件同手法之作《水滴》现藏于济州道立金昌烈美术馆,而本次上拍者则是两者中尺寸最大的一幅,珍稀程度与代表性不言而喻。

金昌烈《水滴》,压克力彩、油彩、画布,162×130 cm ,1990年作,济州道立金昌烈美术馆藏。艺术家毕生仅有两件融合「伤痕」与「水珠」主题之作,此为其一,是次上拍的《分解》为其二,后者并为其中尺寸最大者,突出其珍罕

在精神层面,水滴融汇了韩国传统文化与佛道思想,具净化焦虑与恐惧的力量。在《分解》中,艺术家将二十道黑色履带状笔触与二十组剔透水珠错落并置,并以分隔线一一对应,犹如为每一道伤痛的战时记忆举行「洒水净化」的仪式。水珠轻轻覆盖、溶解往日伤痕,使苦难的泪水凝结为「光的珍珠」,承载着从创伤走向净化的深刻叙事,成为洗涤心灵、超越痛苦的精神丰碑。

金昌烈《分解》作品局部

艺术家金昌烈(左一)于济州道立金昌烈美术馆开展期,与是次上拍之《分解》一作合影© 济州道立金昌烈美术馆

来源:沐清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