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百年老屋藏传奇:一家11口全上阵抗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0:32 1

摘要:站在香港沙头角石涌凹的抗战纪念馆外,一组四人雕塑总能先抓住目光——稚气未脱的小战士、手捧文件的女战士、举着望远镜的指挥员,还有戴眼镜下蹲警戒的机枪手。雕塑背后,青砖黛瓦的罗家大屋静静立着,80多年前,这栋百年老宅里,藏着一个家庭11口人的抗日热血。

站在香港沙头角石涌凹的抗战纪念馆外,一组四人雕塑总能先抓住目光——稚气未脱的小战士、手捧文件的女战士、举着望远镜的指挥员,还有戴眼镜下蹲警戒的机枪手。雕塑背后,青砖黛瓦的罗家大屋静静立着,80多年前,这栋百年老宅里,藏着一个家庭11口人的抗日热血。

这栋五间连排的老屋,是1930年罗家主人罗奕辉的心血之作。早年他在巴拿马经商攒下家底,回沙头角建起这处宅院,在当时的香港,妥妥是条件优渥的人家。可谁也没料到,从1938年开始,这个本该围着家业安稳度日的家庭,竟一头扎进了抗日的洪流里。

最先挺身而出的,是罗奕辉的两个儿子——罗雨中、罗汝澄。那会儿日军还没打到香港,不少人对“抗日”的概念模糊又遥远,可兄弟俩心里跟明镜似的:国家要是没了,小家的安稳就是镜花水月。他们主动扛起抗日救亡的大旗,走街串巷宣传,把“保家卫国”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1941年12月,日军铁蹄踏破香港,罗家大屋的命运彻底改写。罗汝澄奉命带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武工队进驻,这处前望海、后靠山的隐蔽宅院,成了秘密抗日根据地;另一边,罗雨中在南涌拉起“人民联防队”,专门搜集英军撤退时留下的枪支弹药,为抗日队伍攒下“家底”。

为了掩人耳目,罗家还在屋前开了家粮油店。明面上是卖米卖油的寻常铺子,暗地里却是游击队的“生命线”——情报传递、干部接送、物资转运,全在粮油袋的掩护下悄悄进行。1944年,罗奕辉的次女罗许月接过重任,成了交通站站长。那些藏在文件包、粮油袋里的情报,经她的手送往各处,每一次出门,都是在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就是杀身之祸。

罗家的故事里,有两个细节至今读来仍让人眼眶发热。1941年,罗奕辉的小儿子罗欧锋才17岁,正读高二,去巴拿马继承家业的护照都办好了。可日军攻陷香港的消息传来,他当场撕了护照,毅然中断学业,转身就去了内地参加游击队。后来,他成了港九独立大队海上中队中队长,曾孤身一人在海上与日军周旋,打死打伤5名敌人,把最鲜活的青春,洒在了保家卫国的战场上。

罗欧锋的妻子欧坚,更让人打心底里佩服。她出身富裕家庭,却半点没有娇生惯养的模样——15岁奔赴内地抗日,16岁化名“朱木兰”,潜伏在沙头角区役所当文书。如今的16岁少年,还在校园里享受青春,可当年的欧坚,早已在敌人眼皮底下练就了一身冷静,偷偷把情报藏在发髻、文书里,一次次躲过日军盘查,把关键信息送到游击队手中。

后来有人问罗家后人:“家里条件这么好,为啥偏要冒死抗日?”罗汝澄的女儿罗凯婴回忆起父亲的话,字字铿锵:“见过英国人管香港,也见过国民党腐化,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救中国。”这句话道破了他们的选择——不是一时冲动的热血,而是看清前路后的坚定,他们知道,跟着共产党,才能真正守住家国。

抗战结束后,罗家大屋渐渐沉寂,可那段热血往事,从未被遗忘。2017年,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要筹建纪念馆,一眼就选中了这栋承载着记忆的老宅。罗家后人没有丝毫犹豫,决定以每年1港元的租金,把大屋永久借出,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故事。

筹建的5年里,罗许月的儿子黄俊康成了“大忙人”。他不仅带头捐了2000多万港元,还四处奔波搜集抗战展品,盯着老屋的修缮工程。要知道,这栋90多岁的老宅,当时早已被日晒雨淋、虫蛀侵蚀得摇摇欲坠,梁木、砖瓦都得一点点修复,能恢复如今的模样,全靠他手把手盯着。

2022年,纪念馆正式开幕。到2025年7月,参观人数已经超过9.6万,其中大多是年轻人。有人曾看到,学生们凑在展柜前,盯着里面仿制的旧文件、情报袋,一字一句读着罗家的故事。那一刻突然明白,这纪念馆从来不是放老物件的“仓库”,而是一座桥,把80多年前的热血与勇气,稳稳递到了年轻人手里。

如今再走进罗家大屋,指尖划过青砖黛瓦,看着展柜里的旧物,仿佛还能看到罗家人忙碌的身影:罗许月藏情报时的谨慎,罗欧锋扛枪出征的决绝,欧坚潜伏时的冷静……这栋老宅,装着的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抗日记忆,更是一代代人接力传承的家国大义。

它静静站在沙头角,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对每一个前来的人轻声诉说:有些故事,刻在骨子里,不能忘;有些精神,融在血脉里,要接住。

来源:睡觉睡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