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兰科石仙桃属的常绿附生草本,这植物在几十年前,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植物,当然在浙江南部的竹海、云南的喀斯特崖壁间,还有湖南湘西大山的悬崖峭壁上都是随处可见的,但如今却因过度采挖沦为近危物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不知不觉中,夏天就过去了!到了凉爽的秋天,最适合喝一些滋补类的汤了,哪大家一般都用什么来煲汤呢?
在南方很多深山岩壁上,就生长着一种很稀有的植物,几簇翠绿的叶片间缀着零星白花,长得还很矮小,非常不起眼!
若不是熟悉它的山民指引,很难将这不起眼的植物与“石仙桃”这个雅致的名字联系起来。
没错,这种植物就是石仙桃,在我国南方很多地方也是小有名气,最常见的就是拿来煲汤喝了!
作为兰科石仙桃属的常绿附生草本,这植物在几十年前,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植物,当然在浙江南部的竹海、云南的喀斯特崖壁间,还有湖南湘西大山的悬崖峭壁上都是随处可见的,但如今却因过度采挖沦为近危物种。
若你的家乡还有,可要保护好,挖一株就要少一株了!
石仙桃的“低调”里藏着其独特的生存智慧。这种植物长得矮小,也没有粗壮的主根,虽然生长的环境很恶劣,但主要是靠匍匐的根状茎紧紧附着在岩石或老树枝干上,既能牢牢固定自身,又能从空气中吸收水分;
到了4至5月,它的花期就到了,会绽放一种小小的白色或淡黄色花朵微微外弯,即便在阴湿的林下也能吸引传粉昆虫;
待到9月至次年1月,倒卵状椭圆形的蒴果成熟,将种子播撒向山间。
这种植物喜欢温暖、湿润、半阴环境,这也极大程度限制了它的生长环境,主要是生于林中或林缘树上、岩壁上或岩石上,海拔通常在1500米以下,少数可达2500米。
在国内也集中在南方地区才有分布,其中浙江南部(泰顺)、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西南部(兴义)、云南西北部至东南部(贡山、勐腊、屏边、麻栗坡、西畴)和西藏东南部(墨脱)。另外在我们的邻国越南、缅甸也有零星分布!
过去,山民们只知道这株“野草”是煲汤的好食材——与瘦肉、排骨同煮,汤色清亮,带着淡淡的草木清香,是夏日清热解暑的家常美味。
在南方民间,石仙桃常用来炖老鸭汤,或者是石仙桃排骨汤、石仙桃猪肺汤和石仙桃煲鸡汤等。
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其中含维生素、果肉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微量元素。
尤其是石仙桃含钙较多,能促进骨骼生长,促进矿剂的生成和钙的吸收,所以在骨骼生长期以及在防止骨质疏松方面,它也起重要作用。
另外,石仙桃营养丰富,还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也有促进消化的功效。
后来,直到药用价值被逐步发掘,石仙桃的命运开始转折。
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苦、微酸,具有敛阴降火、平肝熄风的功效,对内伤吐血、哮喘咳嗽、头痛头晕等症状有缓解作用,甚至被用于辅助治疗肺结核咳血与神经衰弱。
随着需求激增,野生石仙桃成了采挖者的目标,人们背着竹篓深入山林,沿着岩壁搜寻,一株株野生植株被连根拔起,原本繁茂的种群日渐稀疏。
如今,在浙江丽水、福建三明等地的山林里,曾经随处可见的石仙桃已难觅踪迹。
据植物保护学者调查,近十年间野生石仙桃的分布区域缩减了近三分之一,个体数量下降更为严重,被正式列入近危物种名录。
“挖一株就少一株”不再是夸张的警示,而是残酷的现实——兰科植物本身生长缓慢,野生植株被采挖后,其依附的生态环境也会遭到破坏,自然恢复往往需要数十年时间。
值得庆幸的是,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之路已在探索中前行。在贵州黔东南、广西桂林等地,规范化的石仙桃种植基地悄然兴起。
农户们学习仿野生栽培技术,模拟深山的温湿度与光照条件,在人工搭建的棚架上培育幼苗,既避免了对野生资源的破坏,又为高山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位种植户算了笔账:每亩基地每年可收获石仙桃鲜品800公斤,通过深加工制成饮片或养生汤包,收益是传统农作物的3倍以上。
从无人问津的野草到亟待保护的药材,石仙桃的“身份转变”,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偏差。
保护野生石仙桃,不仅是守护一个物种的存续,更是守护山林生态的完整,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
毕竟,每一株在深山里绽放的石仙桃,都是大自然写给人间的诗,不该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变成绝版的篇章。
你家乡还有这种植物吗?如果有真的要好好保护了,它的价值很高已经容不得被破话了!
来源:三农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