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志:教室内的家境不平等如何悄悄影响学生成绩?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0:15 1

摘要:原文信息:Cai, X., Cheng, Z., Jiao, Y. (2025). Skewed aspiration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inequality within the classroom on students’

图片来源:ChatGPT

原文信息:Cai, X., Cheng, Z., Jiao, Y. (2025). Skewed aspiration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inequality within the classroom on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 237, 107179.

引言

01

教育常被视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但近年来,贫富家庭子女之间的学业差距逐渐扩大,经济不平等正在侵蚀教育公平的基石。尽管收入不平等与学业成就存在明显关联,但政策制定者对其的关注度远不及种族或性别差异。尤其是在中国这样收入不平等加剧的国家,同个教室的同学家境差异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与发展,仍缺乏充分研究。

本文使用中国教育面板调查(CEPS)的数据,在随机分班的学校内研究了班级内部的经济不平等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研究发现班级内部的经济不平等显著降低了学生成绩与认知能力,且这种负面影响在家境较差的学生、男生和九年级学生中尤为明显。

本文首次在随机分班的自然实验环境下识别出班级内部经济不平等的因果效应,并构建多维度的相似性指数更全面地衡量不平等。机制分析表明,不平等通过降低学生自我期望、减少父母教育参与、削弱课堂凝聚力等渠道影响学业表现。这些发现为理解不平等如何通过微观环境塑造教育结果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推动教育公平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02 理论模型

基于DeBackerRouton (2021)的模型设定,本文通过如下模型探究不平等和成功预期如何影响教育结果。假定个人的效用来源于当期和未来的消费,其中未来的消费完全取决于下一代的受教育结果。个人决定如何将家庭资源y分配与当前消费c和对人力资本的投入i:

其中,v和v L 分别代表两种教育结果H和L的价值,p为获取高教育水平H的概率,其取决于人力资本投资i、个人追求成功的信念q(其又取决于个人感受到的不平等水平)和其他特征X。通过求一阶条件和比较静态分析,可以得到人力资本投资与不平等之间的变化关系式为:

在模型的假设条件下,该式的正负取决于不平等程度如何影响个人追求成功的信念q。如果一个人出身于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他可能会将高度不平等视为向上流动的阻碍,从而降低其获取成功的信心,该现象被称为“culture of despair”。在这种情况下,不平等程度增加会减少人力资本投资i。反之,如果一个人出身于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他可能认为高度不平等将增加其成年后保持高阶层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不平等程度增加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i。

数据和变量说明

03

(1)被解释变量和样本选择

本文使用CEPS2014年调查的七年级和九年级学生样本,关注的结果变量包括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和CEPS额外进行的认知能力测试得分。这些测试在同一所学校内都是统一进行和统一评分的,且分数均转换为标准分,保证了不同学校之间分数的可比性。

近年来,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越来越重视入学时的随机分班,这也是本文研究设计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作者参照Gong等(2018)的研究,若同时满足以下三条标准则定义一所学校实施了随机分班:(1)校长称自己学校是随机分班的;(2)学生在七年级的分班后不在八年级或九年级重新分班;(3)同一年级的所有班主任都确认分班不依赖于考试成绩。按照该标准作者筛选出五分之三的学校(67所)实施了随机分班,最终样本涵盖了208个班级和8559名学生。

(2)构造班级经济不平等指数

本文关注的不平等指标不仅限于父母收入,还包括了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居住条件、户口类型、是否为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等,这样的多维度指标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感受到的不平等程度。

具体而言,作者首先使用向量夹角的方法计算班级里每两个学生之间在这些指标上的相似程度,并基于此生成班级的不平等矩阵。其次采用同群效应分析中惯用的“leave-one-out”方法,删去某个学生所在的行和列,计算剩余学生相互之间相似程度的平均值。最后再对这些平均值求一次平均,即得到班级的经济不平等指数。为交叉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作者还使用相同方法构造了县层面的经济不平等指数,并与2016年CLDS数据算出来的县基尼系数相匹配,结果显示两者显著正相关。

04 基准回归

(1)基准回归模型

其中,Y icgs 代表s学校g年级c班级的学生i的语数英成绩或认知得分,EI代表班级经济不平等指数,X代表个人和班级层面的控制变量,W代表班级教师的控制变量,倒数第二项代表学校-年级交互固定效应,标准误聚类到班级层面。

(2)检验识别假设

为检验是否随机分班,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平衡性检验,结果显示在基准回归的32个变量中,有28个变量与班级不平等程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初步验证了随机分班的识别假设。4个存在显著关系的变量也在基准回归中作为控制变量,缓解了非随机和遗漏变量的担忧。

(3)基准回归结果

下表展示了基准回归的结果。班级的经济不平等程度增加显著降低了该班学生的语数英成绩。就语数英均分而言,经济不平等程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学生的均分下降1.91个标准分,这大约是标准分均分的2.7%。班级的经济不平等程度增加亦显著降低了该班学生的认知成绩,且经济不平等程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学生的认知成绩下降1.7%。

(4)稳健性检验

本文对基准回归的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包括更换标准误的聚类层级、在测算经济不平等指数时加入父母职业、使用常规方法测算班级内经济不平等、更换被解释变量(自我报告的各科学习难度)。为检验遗漏变量可能带来的影响,作者使用Oster(2019)提出的最新方法,通过观察加入其他变量后回归系数和R方的变化程度,验证了基准结果不太可能是由其他不可观测因素驱动的。最后,作者还随机删除20%的学校样本并重复1000次,观察到估计系数集中于基准系数附近,验证了结果不太可能是由某些非随机分班的学校造成的。

机制检验

05

本文从四个角度检验了班级内经济不平等如何影响学生成绩:

(1)学生的自我抱负和行为

理论模型推导得到班级内的不平等可能通过降低学生的自我抱负影响成绩,本节利用CFPS的调查问题验证了这一机制,如下表所示。经济不平等加剧通过降低学生对教育价值的感知,显著降低学生完成高等教育的愿望和获取成功的信心。

有趣的是,作者还通过迟到或逃课记录检验经济不平等对学生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并无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学校严格的制度使学生不得不遵守纪律,即使他们的主观学习态度已发生改变。

(2)父母的信心和行为

父母在教育上的金钱和时间投入也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环节,而经济不平等亦可能影响父母的信心和行为。以下两表展示了该机制的检验结果。班级内的经济不平等加剧显著降低了父母对孩子未来表现的期望,特别是对完成大学教育的期望。在行为上,经济不平等加剧显著减少了父母对孩子作业的监督,从而负向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

(3)班级氛围

过往研究已发现经济不平等的环境会培育出更激烈的竞争氛围,而竞争会通过增加焦虑和减少合作负面影响学习成绩。此外,对于家境较差的学生来说,经济不平等还可能使其感受到被“边缘化”。作者使用CFPS的相关问题进行验证,发现班级内的经济不平等加剧确实降低了班级的合作氛围,且显著降低了班级的归属感。

(4)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

尽管在数据中学校的分班和老师的分配都是随机的,但老师仍可能根据班级内的不平等程度改变教学方法或师生互动频率,从而影响学习成绩。然而,作者使用相关问题的回答数据,表明了班级内的经济不平等程度不会显著影响老师的行为,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识别假设:在不同经济不平等程度的教室内,学生特征和教学方法都是平衡的。

(5)各机制的重要性

采用Heckman等(2013)和Gelbach(2016)分解各机制变量的解释力的方法,作者进一步量化了四种机制的重要性。学生的自我抱负是最主要的机制渠道,其能够解释经济不平等对学习成绩的作用的7.2%。父母的信心、班级氛围和父母行为分别能解释总效应的4.0%、1.4%和0.1%。

06 异质性分析

本文从家庭背景、性别和年级三个方面分析因果效应的异质性。首先,作者以不同指标划分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结果均表明班级内经济不平等对出身不利背景的学生的影响更显著,这也符合理论模型的预测。其次,作者发现班级内经济不平等对男生的影响更显著,可能原因是中国的男性偏好文化使得男孩更容易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最后,作者发现班级内经济不平等对九年级学生的影响比对七年级学生的影响更显著,可能原因是中考的来临放大了经济不平等带来的学业竞争压力。

推文作者感想

07

总体而言,我认为这篇文章有以下值得学习的地方:

(1)研究设计而言,过往关于不平等的研究更多聚焦于宏观地区层面,而本文巧妙地关注到较为微观的教室内不平等,并将其通过学生、父母和教师的客观行为和主观心态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联系起来,十分“接地气”且视角丰富;

(2)构造经济不平等指数时,作者考虑到了不平等的多个维度,并创新性地结合同伴效应的理论和方法构造同班同学两两之间的相似矩阵,思路非常灵活;

(3)稳健性检验新颖且具有针对性,如使用传统的不平等指标进行交叉验证、讨论遗漏变量偏误时运用了最新的计量方法成果、重复随机删除样本以排除特殊学校的影响等。

作者简介:张以恒,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2025级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兴趣: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个人邮箱:fjsszty@126.com。

来源:古畔听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