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2日,广东江门市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气象挑战——超强台风“桦加沙”正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逼近,中心风力达17级,预计将于9月23日凌晨至上午在江门沿海地区登陆。面对这场可能带来狂风、暴雨、巨浪甚至风暴潮的极端天气,江门市政府果断启动“五停”措施
2025年9月22日,广东江门市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气象挑战——超强台风“桦加沙”正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逼近,中心风力达17级,预计将于9月23日凌晨至上午在江门沿海地区登陆。面对这场可能带来狂风、暴雨、巨浪甚至风暴潮的极端天气,江门市政府果断启动“五停”措施(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以最严密的防御体系守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这场与台风的较量,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的应对,更是一次城市治理能力的集中检验。
一、台风来袭:江门进入最高级别防御状态
(一)台风路径与影响预测
根据江门市气象台最新监测,台风“桦加沙”中心位于距离江门沿海东南方向约300公里的海面上,中心气压92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覆盖整个江门市域。预计23日凌晨至上午,台风将以巅峰强度登陆,带来每小时100公里以上的阵风,24小时降雨量可达300毫米,沿海潮位将超过警戒水位2米。
“这将是江门近年来遭遇的最强台风。”江门市气象局局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其风力强度已超过2017年‘天鸽’台风,需做好极端情况应对准备。”
(二)“五停”措施的紧急启动
9月22日晚8时,江门市人民政府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发布《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五停”的通告》,明确自9月23日零时起:
• 停课:全市所有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停止线下教学;
• 停工:除承担抢险救灾和保障社会基本运行任务的单位外,所有在建工地停工,高空作业人员、户外施工人员全部撤离;
• 停产:非民生保障类生产企业暂停生产,危险化学品、冶金等连续性生产企业需经应急管理部门审批后方可维持最低限度运行;
• 停运:全市经营性运输车辆、渡船、渡口停止运营,高速公路实施交通管制,私家车辆非必要不出行;
• 停业:旅游景区、公园、户外游乐场所、大型商场、市场、餐饮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全部关闭。
“‘五停’不是简单的停止,而是通过社会运行暂时‘减速’,为生命安全‘加速’。”江门市三防指挥部负责人解释道。
二、民生防线:从城市到乡村的全域动员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铜墙铁壁”
在江门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市62个城市排水泵站、12辆应急移动排水车的运行数据。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城市内涝,工作人员已对22个易涝积水点(蓬江7处、江海5处、新会3处)完成三轮清疏,累计清理排水管道120公里,加固雨水篦子8000余个。
“我们已对全市871条主次干道的1万多棵行道树进行修剪,特别是对大叶榕、阴香等易倒伏树种,提前做好支撑加固。”市城管局园林绿化科负责人介绍。同时,7支排水防涝专业抢修队伍(199人)、7支燃气保供抢修队伍(95人)已24小时待命,确保城市“生命线”不断联。
(二)乡村地区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台山市广海镇,渔民李伯正将最后一批渔具搬上卡车。“镇政府通知我们,所有渔船必须回港避风,人员全部撤离。”据悉,江门市沿海41个渔港已停泊渔船2300余艘,转移渔民、养殖户5800人。
与此同时,各镇街干部正逐户排查危房、简易工棚。新会区司前镇干部在巡查中发现一栋老旧泥砖房存在倒塌风险,立即协调将屋内2名老人转移至临时安置点。“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司前镇三防办主任说。
(三)民生保障的“温暖底色”
在江门市最大的应急物资仓库,30万份应急食品、5万床棉被、2000台发电机已调配到位。市商务局联合大型商超建立“生活物资保供专班”,确保米面粮油、瓶装水等物资储备充足。
“我们已启动‘平价菜篮子’工程,9月23日至25日,全市30家农贸市场将按政府指导价供应蔬菜。”市发改委价格科负责人表示。此外,电力、通信部门已组建28支应急抢修队,配备移动发电车15辆、卫星电话200部,确保极端情况下通信不断、电力不歇。
三、科技赋能:从预警到救援的“智慧防御”
(一)气象预警的“分钟级”响应
江门市气象局此次启用了最新升级的“台风智能预警系统”,通过融合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地面观测数据,可提前3小时预测台风路径偏差不超过10公里。“过去我们发布预警是以县区为单位,现在可以精准到街道、社区。”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介绍。
(二)应急指挥的“一张图”调度
在市三防指挥部大厅,巨型屏幕上显示着全市风险点分布图:红色标记为危房,黄色标记为易涝点,蓝色标记为地质灾害隐患区……点击任意标记,即可调取现场监控画面、责任人联系方式、应急预案等信息。
“这套系统接入了公安、城管、交通等12个部门的数据,实现应急资源‘一屏统管’。”市应急管理局技术负责人演示道。例如,当某易涝点水位超过警戒值时,系统会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排水抢修队、附近避难场所负责人,并规划最优救援路线。
(三)社会动员的“云端”力量
“江门应急”微信公众号同步开通“台风互助平台”,市民可上传隐患照片、求助信息,系统会自动匹配最近的救援力量。截至9月22日晚10时,平台已收到有效求助信息127条,全部得到响应。
“我们组织了5000名志愿者参与‘敲门行动’,重点帮扶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团市委负责人介绍。同时,通过短信、APP推送等方式,向全市800万手机用户发送防御指南,阅读量超2000万次。
四、全民参与:从“要我防”到“我要防”的转变
(一)企业的“责任担当”
在江门高新区,美的集团工厂已提前3天完成生产计划调整,将非核心工序暂停,保留必要人员维护设备。“我们准备了500份应急物资包,包括手电筒、矿泉水、方便面,免费发放给周边居民。”工厂安全总监说。
(二)市民的“自救自觉”
“我把阳台的花盆都搬进屋了,窗户也用胶带贴成了‘米’字形。”家住蓬江区的陈女士展示着她的防台风准备。据调查,95%的受访市民表示已储备3天以上的生活物资,87%的市民掌握了至少2种逃生技能。
(三)媒体的“正向引导”
江门日报、江门广播电视台等本地媒体开设“台风直通车”专栏,实时发布台风路径、避险知识、救援进展。抖音话题#江门迎战台风#播放量突破1.2亿次,其中一条“台风天如何固定门窗”的科普视频获赞86万次。
“我们要求所有报道必须坚持‘三不原则’:不渲染恐慌、不传播谣言、不暴露救援细节。”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强调。
五、风雨之后:城市韧性的深度检验
(一)防御体系的“压力测试”
此次“五停”措施是江门市自2018年实施《台风防御工作指引》以来,首次在全市范围启动最高级别响应。其成效将直接检验城市排水系统、建筑质量标准、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我们已部署3个评估组,将在台风过后对防御工作进行复盘。”市三防办主任表示,“特别是要总结‘五停’措施的社会接受度,为未来优化提供依据。”
(二)民生温度的“细节考量”
在某临时安置点,医护人员正为转移群众测量血压,志愿者在分发热粥。“这里不仅有床位、热水,还安排了心理辅导。”一位被转移的老人感慨道。据悉,全市共启用避难场所382个,可容纳12万人。
(三)经济复苏的“快速启动”
市发改委已制定《台风后恢复生产工作方案》,明确“水电气优先恢复、民生企业优先复工、重大项目优先复建”的原则。“我们要求供电部门在台风过后6小时内恢复主干网供电,48小时内全面恢复。”市发改委主任说。
结语:在风雨中彰显城市精神
当9月23日的晨光穿透云层,江门这座城市正以最坚韧的姿态迎接考验。“五停”措施的背后,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是“宁可听骂声、不可听哭声”的责任担当,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力量。
台风终将过去,但这场防御战留下的不仅是零伤亡、少损失的奇迹,更是一座城市在危机中凝聚的向心力。正如市委书记在动员会上所说:“我们不仅要战胜台风,更要通过这次考验,让江门成为一座更安全、更有温度、更具韧性的城市。”
风雨中,江门与你同在;阳光下,我们携手前行。
来源:萌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