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兄弟:军功闪耀,撑起家族崛起的天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0:18 1

摘要:晚清时期,中华大地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泥沼。外部,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中国的主权不断丧失,白银大量外流,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民生困苦,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属

晚清时期,中华大地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泥沼。外部,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中国的主权不断丧失,白银大量外流,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民生困苦,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太平天国运动。

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短短几年间,太平军如燎原之火,迅速席卷大半个中国。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与清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太平天国颁布了一系列激进的政策,试图推翻旧有的社会秩序,这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清朝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早已腐朽不堪,面对勇猛善战的太平军,一触即溃,根本无法抵挡其攻势。

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咸丰帝无奈之下,只得下令各地士绅兴办团练,以对抗太平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曾国藩挺身而出,受命帮办湖南团练大臣,着手组建湘军。曾国藩深知,要想战胜太平军,必须建立一支完全不同于八旗、绿营的新型军队,于是他凭借自己卓越的见识和坚定的决心,开始了艰难的建军之路。

曾国藩,无疑是曾氏家族崛起的核心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1811 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 ,自幼勤奋好学,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毅力。道光十八年(1838 年),他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官场崭露头角。

咸丰二年(1852 年),曾国藩因母丧回乡丁忧。此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清军的八旗和绿营却腐朽不堪,难以抵挡太平军的攻势。在这国家危亡之际,咸丰帝下令各地士绅兴办团练,曾国藩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湖南团练大臣,负责帮办湖南团练,抵抗太平军。

曾国藩深知,要想战胜太平军,必须组建一支全新的军队。于是,他以罗泽南等人兴办的 “湘勇” 和江忠源兴办的 “楚勇” 为基础,抽调各县练勇,开始了艰难的建军之路。他提出 “兵由将召” 的原则,士兵全部由军官自行招募,且多为同乡、亲友等具有紧密关系之人,这样一来,士兵只服从军官,全军将领只服从曾国藩一人,使得湘军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在招募士兵时,曾国藩有着独特的标准,他优先挑选 “深山寒谷贫苦之民”,这些人朴实憨厚、吃苦耐劳,没有沾染市井和衙门的不良习气,易于训练和管理。而军官则主要从绅士、文生中选拔,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忠君爱国,有着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能够与曾国藩的理念高度契合,为保卫国家和儒家传统全力以赴。

为了提高湘军的战斗力,曾国藩还注重军事训练和战术运用。他亲自制定营规,对士兵进行严格的训练,从队列、射击到战术配合,无一不精心指导。同时,他还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使湘军在装备上占据优势。

然而,曾国藩的建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长沙练兵时,他遭遇了重重困难和阻力。绿营军对他的练兵行动极为不满,时常纵容士兵与湘军发生冲突,导致曾国藩在长沙的训练难以顺利进行。此外,他还面临着办公场所、名正言顺的职权、练兵经验、朋友支持以及军饷和制度保障等诸多问题。堂堂一个二品大员,甚至被当地的士兵欺负到差点挨刀子,跑去巡抚骆秉章的办公室求助,却只得到一句冷冷的回话:“以后还得要靠他们。”

但曾国藩并未被这些困难吓倒,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挽救国家和家族的重任。于是,他毅然决定将湘军转移到衡州(今衡阳)进行训练。在衡州的这段时间里,他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没有办公场所,就借住在一户祠堂里;没有名位,就照旧用在长沙时用过的字号来接送公文;没有经验,就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创造出许多崭新的军事原则,如 “将必亲选,兵必自募” 等。为了创建水师,他亲自设计战船,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最终成功打造出湘军水师。

军饷是组建军队的一大难题,曾国藩为此绞尽脑汁。他先是以保卫家乡的名义向乡绅摊派,但所得寥寥。后来,他向咸丰帝求了几千张清朝最高学历 “监生” 的文凭和虚衔官职的空白任命状,明码标价出售,以此筹集资金。此外,他还通过 “劝捐” 等方式,费尽心力,终于解决了军饷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曾国藩在衡州成功组建了一支 1.7 万人的水陆两师,这就是后来威震天下的湘军。咸丰四年(1854 年),湘军出师东征,曾国藩发表了著名的《讨粤匪檄》,檄文中痛斥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呼吁广大士绅和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捍卫儒家道统和国家秩序,这篇檄文极大地鼓舞了湘军的士气,也赢得了许多人的支持。

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湘军起初遭遇了多次挫折,尤其是在岳州和靖港的战役中,湘军损失惨重。曾国藩甚至一度绝望到投水自尽,幸被部下救起。但他并没有被失败打倒,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战略战术。他更加注重军队的训练和纪律,强化了对战术的研究和应用,同时也更加重视与地方官员的合作,以确保军队的补给和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军逐渐成长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他们先后收复武汉、援赣援川,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清军主力。同治三年(1864 年),湘军终于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曾国藩因镇压太平军有功,被清政府封为 “毅勇” 侯,成为清朝以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

曾国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他还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李鸿章、左宗棠等,这些人在后来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曾氏家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国藩同样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实践。他深知家族的兴衰与子孙的教育息息相关,因此非常重视家风家训的建设。他通过家书和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传授给子孙后代,教导他们要勤奋学习、诚实守信、尊敬长辈、孝顺父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才能。他的家训以 “勤奋、俭朴、求学、务实” 为核心,对曾氏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熏陶下,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著名的家族。

曾国潢,原名国英,比曾国藩小 9 岁 ,在曾氏兄弟中排行第四。他虽未像其他兄弟那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建立赫赫战功,但他在家族中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曾氏家族稳固的大后方和坚强后盾。

早年的曾国潢,同样怀揣着通过科举出人头地的梦想,渴望像兄长曾国藩一样,走出湘乡,在广阔天地中建功立业,为家族争光。他在父亲曾麟书的私塾中刻苦攻读,然而,命运似乎并未眷顾他,无论他如何努力,都难以在科举之路上取得突破,多次应试均名落孙山。这让曾国潢备受打击,逐渐对科举丧失了信心。

曾国藩深知弟弟的困境和失落,为了帮助曾国潢提升学业,1845 年 10 月下旬,他将曾国潢和弟弟曾国华接到京城,亲自指导他们学习。在京城的这段日子里,曾国潢在兄长的悉心教导下,学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同时,他还担负起教导侄子曾纪泽的重任,展现出了对家族下一代的关怀和责任感。然而,尽管付出了诸多努力,曾国潢最终还是未能在科举上有所成就。1846 年 11 月中旬,曾国藩为他捐了个国子监生,此后,曾国潢便回到湖南老家,彻底放弃了科举之路,专心在家主事。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战火迅速蔓延至湖南,湘乡也受到了波及,当地爆发了小规模的会党活动。曾国潢和父亲曾麟书积极响应朝廷号召,组织乡党,配合知县镇压了这些会党,展现出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勇气。曾国藩组建湘军时,曾国潢更是全力支持兄长,前往长沙协助训练士兵,并奉命筹集粮饷。他办事老练精明,工作认真负责,无论是训练士兵还是筹集粮饷,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其能力得到了曾国藩的高度认可。后来,他还被委派到衡阳训练新军,为湘军的发展壮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然而,命运再次给曾国潢安排了不同的道路。就在他在湘军事务中崭露头角时,父亲曾麟书突然中风瘫痪,生活无法自理。在家族责任和个人抱负之间,曾国潢毅然选择了前者,他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中,全心全意照顾父亲。此后,曾国潢便一直留在湖南老家,再也没有离开过。父亲去世后,曾国潢更是全面承担起主持曾家家务的重任,成为了家族的主心骨。

曾国潢深知家族的兴衰与自己息息相关,因此他始终秉持着 “半耕半读” 的家风,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他上要侍奉老人,让长辈们安享晚年;下要照顾子侄,督促他们勤奋学习,教导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在他的悉心督导下,曾氏后辈们茁壮成长,许多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曾纪泽成为了著名的外交家,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曾纪鸿则在数学领域颇有建树,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数学家。这些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曾国潢对他们青少年时期的多方教导和关怀。

除了照顾家人和教育子侄,曾国潢还积极参与家族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他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协调家族内部的矛盾和纠纷,使得曾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团结和睦的氛围。在他的努力下,曾家的家业不断发展壮大,家势蒸蒸日上。曾国藩对这个弟弟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厚望,在家书中多次告诫他要重视家族事务,“家中《五种遗规》,四弟须日日看之,句句学之。我所望于四弟者,惟此而已。…… 现在我不在家,一切望四弟做主。兄弟不和,四弟之罪也;妯娌不睦,四弟之罪也;后辈娇恣不法,四弟之罪也。” 曾国藩还称赞他 “忠信见孚于人,可喜之至” ,可见对他的信任和认可。

曾国潢不仅在家族事务中表现出色,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1851 年,他从白玉堂迁居上腰里,并将新宅命名为 “修善堂”。为了给子侄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在宅之南端另外建有一栋独立的房子,取名为 “南来学堂”。后来曾氏后辈中有不少人都是就读于这个学堂,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对曾国潢的这一举措夸赞不已,认为他为家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曾国潢一生虽然没有在仕途上取得显著的成就,也没有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在家族中的贡献却不可磨灭。他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责任感,默默守护着曾氏家族的大后方,为兄弟们在外征战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保障。他对家族事务的精心操持,对长辈的孝顺,对晚辈的关爱,对家风的传承和弘扬,都为曾氏家族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曾氏家族崛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的功绩和精神也将永远被曾氏后人铭记。1886 年,曾国潢去世,因曾国藩和曾国荃的关系,他被朝廷诰授通议大夫,封建威将军,这也是对他一生贡献的一种肯定。

曾国华,字温甫,是曾国藩的六弟,比曾国藩小 11 岁 。他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强烈的进取心,性格刚毅,为人豪爽,颇具侠义之风,但也因心高气傲,言辞犀利,时常与人发生冲突。曾国藩深知弟弟的性格弱点,特意为他取字 “温甫”,希望他能为人温和宽厚,收敛锋芒。

曾国华在学业上也曾努力追求科举功名,然而,命运似乎对他开了个玩笑,多次应试他都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让他心灰意冷,对科举之路逐渐失去了信心。1845 年 10 月下旬,曾国华和曾国潢一同被曾国藩接到京城,在兄长的悉心指导下学习。这段时间里,曾国华虽然在学业上有所进步,但最终还是未能在科举上有所突破。后来,他通过捐纳监生的方式,获得了同知的官职,从此踏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咸丰五年(1855 年),对于曾国藩和湘军来说,是极为艰难的一年。石达开率领太平军在江西发起凌厉攻势,连续攻陷瑞州、临江、袁州、吉安等府,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江楚道闭,文报家问不通凡数月” ,与外界的联系几乎断绝,处境岌岌可危。曾国华得知兄长的困境后,心急如焚,他毅然向父亲请求,前往湖北向胡林翼求救。在父亲的支持下,曾国华肩负着拯救兄长和湘军的重任,踏上了艰难的乞师之路。

曾国华日夜兼程,历经艰辛,终于抵达湖北,见到了胡林翼。他言辞恳切地向胡林翼陈述了湘军的危急情况,恳请他出兵救援。胡林翼被曾国华的忠义和勇气所打动,决定派出刘腾鸿、吴坤修、普承尧率领五千人前往救援,并让曾国华统领这支军队。曾国华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他毫不畏惧,毅然挑起了重担。

在救援行动中,曾国华充分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他率领援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咸宁、蒲圻、崇阳、通城、新昌、上高六县,成功打通了前往瑞州的道路。1856 年 7 月,曾国华部抵达瑞州,与曾国藩的湘军会合,“自是江、楚始得通问” 。曾国藩见到弟弟率领援军赶来,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欣慰,他感慨地说:“使吾有生还之日,温甫力也。” 曾国华的这次救援行动,不仅解救了曾国藩和湘军的危机,也让他在军中声名鹊起,成为了湘军的重要将领之一。

咸丰七年(1857 年),曾国华的父亲曾麟书突然去世,曾国华和曾国藩兄弟二人悲痛万分,立即回家奔丧。按照丧礼规定,他们需要守丧三年,但由于曾国华此前过继给叔叔,只需要守丧一年。在守丧期间,曾国华对家族事务和湘军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意识到自己在军事上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于是,他利用这段时间,刻苦钻研军事书籍,总结以往的作战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

咸丰八年(1858 年),曾国华 “降服期满”,此时,浙江布政使李续宾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部队,帮办湖北军务。曾国华欣然应允,他渴望在战场上再次证明自己,为国家和家族做出更大的贡献。李续宾是湘军的著名将领,他的部队战斗力极强,曾国华加入后,如鱼得水,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协助李续宾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他们连下潜山、太湖、桐城、舒城四县,军势锐甚。

然而,命运却再次对曾国华露出了残酷的一面。同年 11 月,李续宾率领湘军主力进攻安徽三河镇,曾国华也随军出征。三河镇是太平军的重要据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太平军在此地重兵防守。李续宾在连续取得胜利后,变得骄傲轻敌,他不顾曾国华等人的劝阻,执意进攻三河镇。曾国华深知太平军的实力和三河镇的险要,他多次向李续宾提出建议,认为应该谨慎行事,先摸清太平军的部署,再寻找战机。但李续宾却认为曾国华过于怯懦,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11 月 14 日,陈玉成率领太平军主力迅速赶到三河镇,与李秀成的部队会合,对湘军形成了包围之势。曾国华在战场上表现得极为英勇,他率领部队与太平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试图突破包围。但太平军人数众多,攻势猛烈,湘军逐渐陷入了困境。11 月 15 日,在激烈的战斗中,曾国华不幸战死沙场,年仅 36 岁 。他的尸体在战后也未能找到,直到两个月后,曾国藩才找到他被斩首的尸体。

三河镇之战,湘军几乎全军覆没,李续宾也战死沙场,这是湘军在与太平军作战中遭受的一次重大挫折。曾国藩得知弟弟战死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他在家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曾国华的愧疚之情,认为自己愧为长兄,肚量不够,没有照顾好弟弟。他决定为弟弟曾国华单独上奏说明其事迹,同时,要求三个弟弟对曾国华的幼子曾纪寿另眼相看。

在曾国藩的努力和影响下,咸丰帝赠曾国华道员衔,加赠太常寺卿衔,追赠通议大夫,赏骑都尉世职,谥 “愍烈”,入祀京师昭忠祠,国史馆立传,入《清史列传》忠义传。同治帝加恩旧勋,赏一等云骑尉世职,加赠资政大夫。曾国华的牺牲,让曾氏家族和湘军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忠诚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曾氏家族的骄傲和湘军的精神象征。

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是曾国藩的九弟,因在家族中排行第九,被称为 “曾老九” 。他于 1824 年出生于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自幼聪慧过人,气宇不凡,展现出与常人不同的特质。他曾跟随长兄曾国藩在京城求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咸丰二年(1852 年),曾国荃考取优贡生,原本他也期望通过科举之路,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咸丰六年(1856 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江西湖口遭遇惨败,曾国藩本人更是命悬一线,几欲投河自尽。曾国荃得知兄长的危急情况后,心急如焚,毅然投笔从戎,决定招募乡勇,组建自己的部队,援救江西。

曾国荃深知,要组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必须挑选精锐之士。于是,他亲自在湖南招募了三千乡勇,这些乡勇大多是朴实勇敢的农民,他们怀着对太平天国的恐惧和对朝廷的忠诚,响应了曾国荃的号召。由于这支队伍是在时任吉安知府黄冕的出资帮助下筹建的,所以被命名为 “吉字营”。

曾国荃率领吉字营出师之时,恰逢太平天国发生内乱,高层忙于争权夺利,无暇顾及江西战场,这给了曾国荃可乘之机。他率领吉字营连克安福等地,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兵临吉安城下。吉安是太平军在赣南的重要战略基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太平军在此地重兵防守,守将是翼王石达开麾下的悍将傅忠信。

面对防守严密的吉安城,曾国荃没有贸然进攻,而是仔细观察了战场形势,决定采取挖壕围城的战术。他指挥士兵在吉安城周边挖掘了两道又宽又深的长壕,一道用于阻止城外的太平军援军,另一道则用于抵御城内太平军的出城反击。同时,他还调集湘军水师舰船往来游弋,昼夜不停巡防,并架设浮桥,用数道铁索拦江,阻断太平军水上通道,将吉安城围得水泄不通,如同一个铁桶一般,“曾铁桶” 的名号也由此而来。

在围城期间,曾国荃的部队与太平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傅忠信深知吉安城的重要性,他率领太平军顽强抵抗,多次出城反击,试图突破曾国荃的包围圈。有一次,傅忠信率领太平军趁着夜色突袭曾国荃的营地,曾国荃临危不惧,亲自率领士兵迎战。他手持长刀,冲锋在前,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在他的带领下,吉字营的士兵们奋勇抵抗,最终击退了太平军的进攻。

除了正面交锋,双方还在情报战、心理战等方面展开了较量。傅忠信派人混入曾国荃的营地,试图刺探情报,但被曾国荃的士兵识破并抓获。曾国荃则利用太平军内部的矛盾,派人进行分化瓦解,使得太平军内部人心惶惶。

就这样,曾国荃的吉字营整整围困吉安近一年有余。期间,曾国荃不断扩大吉字营的队伍,补充兵力和物资,始终保持着对吉安城的强大压力。而吉安城内的太平军,由于长期被围困,粮食和弹药逐渐匮乏,士兵们的士气也越来越低落。

1858 年 4 月,随着李续宾部攻下九江,太平军在江西的局势愈发危急。此时,吉安城中的太平军将领李雅风与翟明海又因言语不和而发生内讧,李雅风一怒之下杀了翟明海,然后两边人员又为此事互相残杀。曾国荃抓住这一绝佳机会,指挥吉字营全力攻城。经过一番激烈的血战,吉字营终于攻破了吉安城,太平军将士除了少数人在傅忠信的带领下突围出去,余下将士全部被杀,李雅风也被曾国荃亲手活捉。

通过吉安一战,曾国荃不仅找到了战胜太平军的有效法宝 —— 挖壕围城战术,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名声也因此战而远扬,成为了湘军的重要将领之一。

咸丰九年(1859 年),曾国荃率部支援景德镇,面对复杂的战场形势,他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战术,而是灵活运用策略,采取了声东击西、迂回包抄等战术,三战三捷,成功攻克浮梁,肃清了江西境内的太平军势力,进一步巩固了湘军在江西的地位。

咸丰十年(1860 年),曾国荃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的又一场关键战役 —— 安庆之战。安庆是天京西边的重要屏障,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太平军在此地部署了重兵防守。曾国荃率领湘军将安庆城围得水泄不通,再次运用挖壕围城的战术,在安庆城周边挖掘了大量的战壕和工事,切断了安庆城与外界的联系。

太平军自然深知安庆的重要性,洪秀全派陈玉成回援安庆。陈玉成是太平天国的杰出将领,他率领太平军多次试图突破曾国荃的包围圈,救援安庆。双方在安庆城外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太平军如潮水般向湘军涌来,内城的守军也遥相呼应。湘军在壕沟之前组成了密集的火力网,然而太平军却毫不畏惧,前赴后继,倒了一批人,又马上跟进一批人,尸体堆积如山。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曾国荃充分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意志。他亲自在前线指挥作战,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当太平军突破了湘军的一道防线时,曾国荃毫不犹豫地亲自挥刀上前,砍杀太平军,稳住了湘军的阵脚。他还巧妙地运用炮火支援,对太平军进行猛烈的轰击,给太平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艰苦战斗,安庆城内的太平军终于弹尽粮绝。咸丰十一年(1861 年)八月,曾国荃率军挖出地道,炸毁安庆城墙,一拥而入。安庆城破,一万多饥肠辘辘的守军束手待毙,太平军守将叶芸来及两万多太平军战死。曾国荃因在安庆之战中的卓越表现,被清廷赏 “伟勇巴图鲁” 名号,并加封布政使衔,获封头品顶戴,他的威望和地位在湘军中进一步提升。

安庆之战的胜利,为湘军进攻天京打开了大门。同治元年(1862 年),曾国荃率领湘军直抵天京城外的雨花台,开始了对天京的围攻。天京是太平天国的都城,城墙高大坚固,防御工事完备,太平军在此地集结了大量的兵力。曾国荃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但他毫不退缩,决心攻克天京,彻底消灭太平天国。

在围攻天京的过程中,曾国荃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天京城墙高大厚实,曾国荃的挖壕围城战术在这里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天京城墙的厚度远非安庆城可比,而且城垣都是巨大的条石,雄壮巍峨。为了攻破天京城墙,曾国荃命令士兵挖掘地道,试图通过地道爆破城墙。然而,太平军早有防备,他们在城内埋了大缸听动静,一旦发现地道,就会灌进沸水或投放炸药,给湘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其次,曾国荃的部队还面临着太平军的猛烈反击。洪秀全得知天京被围后,急忙调遣李秀成、李世贤等将领率领大军回援天京。李秀成率领数十万太平军猛攻曾国荃的部队,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曾国荃的部队遭到了太平军的重创,伤亡惨重。曾国荃本人也在战斗中受伤,子弹从他的左边嘴唇穿过,但他简单包扎后,便继续带伤巡视战场,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

面对重重困难,曾国荃没有退缩,他不断调整战术,加强防御工事,与太平军展开了长期的对峙。他组织士兵在雨花台一带修筑了坚固的营垒和战壕,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线。同时,他还积极寻求外援,与其他湘军部队协同作战,共同对天京形成包围之势。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围攻,同治三年(1864 年)六月,曾国荃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时刻。他的部队通过挖掘地道,成功炸开了太平门旁的城墙,湘军如潮水般涌入天京城内。太平军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湘军的进攻。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

曾国荃率领湘军进入天京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屠杀和掠夺。他纵容士兵对城内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南京城顿时成了修罗场,湘军见屋就烧,逢人便砍,秦淮河漂满浮尸,河道堵得水都流不动。曾国荃的这种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谴责,他也因此被人称为 “曾剃头”。

此外,曾国荃还一心想找到太平天国的圣库,期望从中获得大量的金银财宝。传说太平天国的圣库中藏有 1800 万两白银,这让曾国荃垂涎欲滴。然而,当他打开圣库的大门时,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只有几个破陶罐扔在地上。曾国荃顿时感到五雷轰顶,他深知这将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因为清廷打了这么多年仗,国库早就空虚,正指望着圣库里的财宝来缓解财政危机。如今圣库空空,那些对他心怀不满的政敌,肯定会借机弹劾他私吞财宝。

为了自证清白,曾国荃立即下令全军搜城。湘军士兵挖开天王府的地砖,拆毁宫殿的梁柱,几乎是掘地三尺,可翻来翻去,还是没找到传说中的金银。焦虑之下,曾国荃把气撒到了被俘的忠王李秀成身上。他脸色铁青,盯着李秀成追问圣库的财宝到底在哪,但李秀成始终咬定天京的圣库早在两年前就空了。后来曾国藩从安庆赶来再审,李秀成还是坚持这一说法,还补充说那时候圣库里连存粮都没有,官兵们只能靠喝粥填肚子,当年解围苏州的时候,他还让官员们自己捐钱当军饷。

尽管曾国荃极力辩解,但他洗劫天京、私吞财宝的传闻还是不胫而走,这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之中,也对曾氏家族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曾国藩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为了平息朝廷的怒火,他一方面向朝廷上书,主动请求裁撤湘军,以表明自己没有拥兵自重的意图;另一方面,他又劝说曾国荃称病回乡,暂避风头。曾国荃无奈之下,只得听从兄长的建议,称病辞去官职,回到湖南老家。

曾国荃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战场上勇猛无畏,战功赫赫,为清朝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曾氏家族中耀眼的将星。他的军事才能和顽强意志,为曾氏家族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也为湘军的崛起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的性格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残忍嗜杀、贪婪爱财等。他在攻破城池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多次下令屠城,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他的声誉,也让他备受争议。在面对太平天国圣库空虚的情况时,他的惊慌失措和急于自证清白的行为,也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历史评价,也给曾氏家族的声誉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曾国荃在晚清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曾国葆,字季洪,是曾国藩最小的弟弟,比曾国藩小 18 岁 ,出生于 1829 年(道光九年) 。他自幼聪慧伶俐,深受家人的疼爱,尤其是父亲曾麟书,对这个幼子更是宠爱有加。在兄长曾国藩的影响下,曾国葆也勤奋好学,一心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光宗耀祖。然而,命运似乎对他开了个玩笑,1848 年(道光二十八年),曾国葆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却不幸落榜。这次失败对他的打击很大,一时间,他心浮气躁,对科举之路失去了信心,萌生了经商的想法。

曾国藩得知弟弟的想法后,专门写信开导他,列举了许多年过半百才考中科举的历史人物,鼓励他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气馁,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同时,他还写信叮嘱曾国葆的妻子,要好好照顾曾国葆,因为 “弟体弱”,足见曾家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但曾国葆性格倔强,主意已定,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科举之路,和朋友合作,做起了药材生意。几年下来,他的生意做得还算不错,得到了曾国藩的称赞。

1853 年,曾国藩奉命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葆的几个哥哥,曾国华和曾国荃先后在 1855 年(咸丰五年)和 1856 年(咸丰六年)加入湘军,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湘军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国葆看到兄长们为了国家和家族,在前线浴血奋战,也渴望加入湘军,为平定太平天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曾国藩却认为曾国葆身体孱弱,不适合征战沙场,怎么也不肯答应他的请求。曾国葆无奈之下,只好暂时放弃了这个想法,继续在家乡过着耕读和经商的生活。

1858 年(咸丰八年),对于曾国葆来说,是一个极其悲痛的年份。这一年的 11 月,他突然得知了一个噩耗:他的六兄曾国华在安徽三河镇与太平军的战斗中,不幸战死沙场。曾国华的死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让曾国葆悲痛欲绝,他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曾国华是他敬重的兄长,两人从小感情深厚,如今兄长战死,这让曾国葆心中充满了悲愤和仇恨。他强烈向曾国藩请求加入湘军,发誓要为兄长报仇雪恨。曾国藩看到弟弟如此坚定的决心,最终被他的忠义所打动,同意了他的请求。

曾国葆加入湘军后,隶属九兄曾国荃的吉字营。从此,他跟随曾国荃南征北战,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虽然曾国葆此前没有太多的军事经验,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在战场上迅速成长起来。他深知此次出征不仅是为了国家,更是为了给兄长一个交代,因此他在战斗中总是冲锋在前,毫不畏惧。

曾国葆从胡林翼手中要来一千多精兵,开始了他为兄复仇的征程。他率领着这支部队,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太湖、潜山等地,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他的战术灵活多变,善于根据战场形势做出决策,常常出其不意地给太平军以重创。他的名声也在军中逐渐传开,成为了湘军的一员得力战将。

随后,曾国葆与兄长曾国荃合围安庆。安庆是太平军拱卫天京的重要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太平军在此地部署了重兵防守。曾国葆和曾国荃深知安庆之战的重要性,他们制定了周密的战略计划,将安庆围得水泄不通。在长达一年多的围困中,太平天国多次调遣陈玉成等将领前来救援,太平军的援军人数众多,而且守城的太平军也配合着里外夹击,试图突破湘军的包围圈。但曾国葆和曾国荃毫不退缩,他们带领着湘军,死死地掐住了太平军的援军补给线,与太平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曾国葆在战场上表现得极为英勇,他亲自率领士兵与太平军展开肉搏战,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的身上多处受伤,但他依然坚持战斗,始终没有让太平军突破防线。最终,经过艰苦的战斗,湘军成功攻克了安庆,为进攻天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安庆之战后,曾国荃和曾国葆分两路进军天京。曾国葆在进军途中,还到三山剿匪。当时,三山的土匪数量比湘军多了十倍,形势十分严峻。但曾国葆毫不畏惧,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制定了巧妙的战术,成功地平定了此处的匪患。在剿匪过程中,他还征集了四千兵源,补充进队伍,并以严格的军法约束士兵,使得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随后,曾国葆率领部队接连攻克了鲁港、繁昌、南陵和芜湖等地,最终与曾国荃会师于天京的雨花台。此时,湘军已经对天京形成了包围之势,只等时机成熟,便可以发起总攻,给太平天国致命一击。

然而,命运却再次对曾国葆露出了残酷的一面。就在湘军即将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军中突然爆发了瘟疫。曾国葆原本身体就比较虚弱,加入湘军后又一直操劳军务,此时他也不幸染上了瘟疫,病情日益加重。本来,他打算回乡养病,等身体恢复后再来剿灭太平天国。但太平军各地的援军正好赶到,双方在雨花台展开了殊死的战斗。这一场战斗异常惨烈,持续了四十六天,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战中空前的。曾国葆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他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毅然决定留在战场上,指挥战斗。他撑着病体,带领着湘军,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太平天国的援军,始终没有让他们看到解救天京之围的希望。在这场战斗中,曾国葆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每一位湘军士兵。

然而,长期的劳累和病痛最终还是压垮了曾国葆。1862 年(同治元年)12 月,在雨花台的湘军大营内,曾国葆因病情加重,医治无效,不幸病逝,年仅 33 岁 。他的死讯传来,湘军上下悲痛万分,曾国藩和曾国荃更是痛心疾首。曾国藩亲自为曾国葆举行了军队葬礼,并作了墓志铭纪念他,表达了对弟弟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悲痛。

曾国葆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功绩和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他为兄复仇的忠义之举,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他的智慧和谋略,都为曾氏家族赢得了荣誉,也为湘军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曾氏家族的骄傲,也是湘军的英雄。清廷得知曾国葆去世后,因其战功追赠他为内阁学士,谥号 “靖毅”,并在江宁、安徽、湖南等地建立专祠,以表彰他的功绩 。曾国葆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义和担当,他的故事也将被后人永远传颂。

曾氏兄弟五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凭借各自的才能和努力,在不同的领域为家族的崛起贡献着力量,共同书写了曾氏家族的辉煌篇章。

在军事上,曾国藩、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四兄弟投身湘军,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出生入死。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为湘军制定了整体的战略规划,引领着湘军在与太平军的长期对抗中逐渐占据上风。曾国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前往湖北乞师,成功解救了曾国藩和湘军的危机,他的英勇和果断为湘军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机会。曾国荃则是湘军的一员猛将,他率领吉字营,运用独特的挖壕围城战术,攻克了吉安、安庆、天京等重要城市,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家族中的耀眼将星。曾国葆虽然年轻,但他也毫不畏惧,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为兄复仇的坚定信念让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为湘军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英勇奋战,不仅为清朝平定了内乱,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也为曾氏家族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使得曾氏家族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在家族事务方面,曾国潢留守家乡,成为了家族的坚实后盾。他悉心照顾长辈,让在外征战的兄弟们没有后顾之忧;精心教育子侄,为家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全力操持家族事务,使得家族的各项事务井井有条,家业不断发展壮大。他的默默付出,为曾氏家族营造了一个稳定的后方,为家族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曾国藩虽然在外征战,但他也时刻关注着家族事务,通过家书等方式,指导曾国潢处理家族事务,教育子侄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承家族的优良家风。他的远见卓识和对家族的责任感,使得曾氏家族在他的引领下,始终保持着团结和凝聚力。

曾氏兄弟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展现出了深厚的手足之情和强大的家族凝聚力。曾国藩作为长兄,对弟弟们关爱有加,他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指导,在事业上也给予支持和帮助。当曾国华、曾国荃等人决定投身湘军时,曾国藩给予了他们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并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而弟弟们也对曾国藩敬重有加,在他遇到困难时,纷纷伸出援手。曾国华在曾国藩被困江西时,不辞辛劳地前往湖北乞师;曾国荃更是成为了曾国藩的左膀右臂,在战场上与他并肩作战,共同为家族的荣誉而战。曾国葆为了给兄长曾国华报仇,毅然加入湘军,追随曾国荃南征北战。他们的团结一心,使得曾氏家族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都能够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正如曾国藩所说:“家和则福自生。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曾氏兄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们的和睦相处和相互支持,是曾氏家族崛起的重要保障。

曾氏兄弟的经历与成就,对曾氏家族后世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坚韧精神,成为了后世子孙学习的榜样,激励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努力奋斗,追求卓越。他们所传承的家族精神,如勤奋、俭朴、求学、务实、忠义、担当等,也深深地烙印在曾氏子孙的心中,成为了家族的宝贵财富。在这种家族精神的熏陶下,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成为著名的外交家,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曾纪鸿在数学领域颇有建树,成为杰出的数学家,到后世子孙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杰出表现,都彰显了曾氏家族精神的强大力量。

曾氏兄弟作为曾氏家族崛起的核心一代,他们的共同努力和相互支持,为家族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家族的传奇,更是一部激励后人奋进的史诗,让我们看到了家族凝聚力和传承精神的重要性,也为我们在当今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