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6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不是不洁性行为的人,怎么会得艾滋病?”
说这句话的是一位31岁的白领小刘。前不久,他因持续发热、盗汗、体重骤减被送往医院,经过多项检查后确诊为HIV感染。听到结果的那一刻,他的脸瞬间煞白。
医生进一步追问病史,小刘才想起,半年前他曾在某地献过血,还在一次旅行中到小诊所打过点滴,使用的是对方提供的针头。除此之外,他坚称自己从未有过高危性行为。
这并不是个例。近年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正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非传统高危人群”也中招了。公众场合的一些“不小心”,很可能成为感染的隐秘源头。
据国家疾控局2023年发布的《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报告在册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累计已超过125万人,当年新增报告感染者14.8万例,平均每天超400人被确诊。
更值得关注的是,“非高危人群”感染比例逐年上升。在以往,HIV主要通过不安全性行为传播,但近年来,医疗场所违规操作、共用针具、美容穿刺、文身等也在逐渐成为助推因素。
尤其是在一些监管较弱的小诊所、私人牙科、美甲店等地,重复使用未彻底消毒的器具,极易造成交叉感染。一旦器具上残留了感染者的血液,即使肉眼看不见,也足以让病毒“趁虚而入”。
很多人谈“艾”色变,认为那是“别人”的病,离自己很远。但事实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暴露在有风险的环境中,就有可能成为感染者。
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三种:
性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占比超过九成;
血液传播:包括共用注射器、输注未经过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污染的医疗器械;
母婴传播:指感染者在怀孕、分娩或哺乳时将病毒传给婴儿。
其中,血液传播常因“无意识”的接触而发生,比如在非正规场所接受针灸、文身、拔罐、牙科处理等,器具未严格消毒的情况下,病毒可通过微小创口直接进入体内。
更隐蔽的是,一些“隐性感染者”在感染初期症状并不明显,甚至多年无明显异常,一旦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或血液相关器具,就可能造成病毒传播。
专家强调,避免高危行为,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方式。在公共环境中,务必牢记“4不碰”原则,关键时刻能救命。
无论是打针、拔罐、刮痧,还是打耳洞、文身、扎针灸,一旦针具重复使用或消毒不全,感染风险极高。
正规医疗机构会使用一次性无菌器具,但一些小作坊、私人场所为了节省成本,存在重复使用的情况,极其危险。
如果无法确认器具来源,宁愿不做,也不要冒险接触。
即使只是帮人处理伤口,也要做好个人防护。HIV病毒在血液中浓度较高,一旦皮肤有破口或粘膜接触,就可能被感染。没有防护措施时,切勿徒手接触他人血液,应使用一次性手套、纱布等。
尤其是在交通事故、意外流血等突发情况下,普通人应立即报警求助,而不是贸然上前处理伤者。
HIV虽不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但贴身用品上若沾染血液,仍可能存在传播风险。宾馆、理发店、美容院中共用剃须刀、刮痧板、拔罐器等,若未消毒彻底,也可能成“病毒中转站”。
日常生活中,贴身物品一定要自备自用,避免共用。
近年来,一些非法推销保健品、所谓“干细胞治疗”的机构,打着“免费体验”的幌子,诱导老人或慢病人群接受注射、输液。这些操作往往在非正规场所进行,存在极高交叉感染风险。
国家卫健委明确指出,所有静脉注射、采血、输液等操作必须由专业人员在正规医疗机构内完成。一旦轻信所谓“免费治疗”,不仅钱被骗了,健康也搭进去了。
感染HIV后,很多人会有“我感觉很好,应该没事”的错觉。实际上,这正是病毒悄悄扩散的阶段。
HIV在体内的潜伏期可长达8~10年,期间感染者外表正常,无明显症状,但具有传染性。这也是为何很多感染者在确诊时,已发展为艾滋病期,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治疗难度大、费用高。
因此,国家疾控局建议:
有过高危行为者,应在暴露后4~6周内前往正规机构接受HIV抗体检测;
所有育龄夫妇、献血者、入职体检人群也应主动筛查;
若发现感染,务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延缓病程、降低传染性。
艾滋病可防可控,但前提是我们要有科学认知,而不是陷入无谓恐慌。它不会通过握手、共餐、咳嗽传播,不会因为共用马桶、游泳池、蚊虫叮咬而感染。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你看不见的血液接触、你忽视的生活细节。
对待艾滋病,最有效的武器不是恐惧,而是知识。我们不能歧视感染者,但必须尊重病毒的威力,主动做好防护,不给它任何可乘之机。
正如一位感染者在演讲中说:“我不是‘那种人’,我只是没注意细节。希望你们不要像我一样,用一辈子去后悔一时的疏忽。”
艾滋病的防控依旧任重道远。每一个人都不是局外人。从今天起,记住“4不碰”原则,守住生活的每一道防线。你多留一个心眼,病毒就少一个机会。
参考资料:[1] 国家疾控局.《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2023)》
[2] 国家卫健委.《艾滋病防治知识要点》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任医懂点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