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8 月 26 日,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在港交所上市,不到一个月,基金规模快速逼近18.92亿元,自成立以来涨幅达 9.16%,引起市场关注。与此同时,A股市场中一只成立于2021年3月4日的华宝中证金融科技主题ETF,三年内收益已达到87.2
2025 年 8 月 26 日,港股通科技 ETF 基金在港交所上市,不到一个月,基金规模快速逼近18.92亿元,自成立以来涨幅达 9.16%,引起市场关注。与此同时,A股市场中一只成立于2021年3月4日的华宝中证金融科技主题ETF,三年内收益已达到87.22%。亮眼数字下,投资者不禁疑惑。
高波动的科技ETF,真的适合长期持有吗?
科技 ETF 波动率普遍超 30%,普通投资者能否承受?会是短期炒作产物吗?高成长行业能否通过定投抓红利?
在实际市场中,这类疑问并不少见,但回到数据上看,这些疑问值得被逐一分析和回应。
高波动的背后,是否意味着不可长期持有?不一定。
以A股市场为例,沪深300科技相关指数在过去十年中,采用定投策略的年化收益率约为7.57%。即使科技股存在较大波动,但通过定期定额投入的方式,反而拉低了持仓成本,长期来看胜率不低。
港股方面,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自2017年设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6.49%,2025年年内上涨40.87%,说明在波动中也能孕育机会。
波动并非问题本身,关键在于你如何应对波动。定投恰恰提供了一种穿越市场情绪的方式。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买科技ETF。
这类产品更适合那些风险承受能力中等偏上的投资者,不是说要精通技术分析,但起码要能理解这类ETF追踪的是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高成长、高波动的行业。
日常股价大起大落,可能会带来心理波动,如果频繁进出,反而容易亏损。
科技ETF属于“结构性主题投资”,不是用来博短线的投机工具,它的优势在于“指数化配置”:通过一个ETF就能买到几十家科技龙头,比如小米、比亚迪、阿里巴巴等,再加上费用率控制在0.2%-0.6%以内,长期持有的成本较低,对愿意参与科技板块却不懂选股的人来说,是比较省力的方式。
不是所有定投都会赚钱,有人确实把定投当成“闭眼买”,结果选到冷门或刚成立、流动性差的ETF,几年下来收益甚至为负,但那些历史业绩稳健的ETF产品,例如Invesco中国科技ETF,今年涨幅高达43.73%,就说明选品的重要性。
定投策略的前提是标的指数本身具有成长性与波动性,否则收益不会积累起来,比如基金经理,比如陈建华、徐猛,都长期管理相关产品,并在控制波动与跟踪误差方面有较高专业能力。
定投只是工具,关键是选对基金、选好时机、定期评估,而不是盲目机械操作。
很多人只投A股,忽略了港股的科技价值。
港股市场上拥有腾讯、阿里、小米、比亚迪等科技权重股,是A股无法替代的补充。
例如,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今年以来收益达到51.12%,管理规模也已突破479.18亿元,说明市场对这类港股科技资产是认可的。
从产品构成看,港股科技ETF更集中在大市值、强研发企业,适合做长期配置,而A股科技ETF更偏向制造端和国产替代逻辑,两者互补明显。
组合搭配可以有效分散地缘与行业风险,不至于在某一市场波动时全盘受伤。
科技ETF当前估值还值得入场吗?2025年9月,正值科技股估值逐步修复阶段。许多ETF净值已出现明显上涨,但估值并未全面进入高位区间,部分科技ETF如港股通科技ETF,在上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迅速放量,说明资金正在流入。
但如果估值PE超过30倍,不宜全仓买入,应采用分批建仓策略,最好控制科技ETF在整个资产配置中的占比,不超过30%,同时配合债券或消费类ETF,构建更平衡的组合。
科技ETF不是稳赚的买卖,但它确实是一种能让普通投资者低门槛参与科技红利的方式。
高波动不等于高风险,只要用对方法,就可能是高收益的来源。
数据不会说谎,过去十年科技板块的定投胜率、ETF产品的回报率,都在证明这条路走得通,只是它不适合投机,更适合理解结构性成长、愿意承担短期波动的人。
对于那些愿意通过时间换空间、通过策略抵御情绪的投资者来说,科技ETF或许就是一把能打磨出的“长期之刃”。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