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5 年,钱穆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极高的天赋。然而,命运似乎对他格外严苛,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11 岁时,父亲的离世让这个原本温馨的家庭陷入了困境,经济的压力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但母亲深知教育的
在近现代学术的璀璨星空中,钱穆先生以其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思想,成为了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他自学成才的传奇经历,更是激励着无数怀揣梦想的人勇往直前。
1895 年,钱穆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极高的天赋。然而,命运似乎对他格外严苛,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11 岁时,父亲的离世让这个原本温馨的家庭陷入了困境,经济的压力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但母亲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毅然决然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全力支持钱穆继续求学,这份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付出,成为了钱穆前行的强大动力。
钱穆先后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和南京私立钟英中学,在学习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然而,时代的洪流太过汹涌,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得社会陷入了动荡之中,学校被迫解散,钱穆的学业也不得不戛然而止。这对于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钱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深知,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在 1912 年,18 岁的钱穆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中小学任教生涯。
在任教期间,钱穆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他的阅读范围极为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包,无论是古老的经典著作,还是时新的学术研究,他都深入钻研,汲取其中的精华。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与古人对话,与智者交流。夏夜,为了抵御蚊虫的叮咬,他甚至将双脚放入瓮中,专注于阅读,那份对知识的执着和热爱,令人动容。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穆在中小学任教期间,始终没有停止对学术的追求和探索。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对经学、史学、诸子学等领域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研究成果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其中,《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发表,成为了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当时,学术界对于经学今古文之争存在着诸多争议,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西汉末年刘歆为了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的,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让当时学者几乎人人头脑中存着古文经是否刘歆伪造、《周礼》《左传》等古籍是否伪书的疑问。钱穆则通过对《汉书》等史料的深入研究,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他在文中以年谱的形式,详细梳理了刘向、刘歆父子的生平事迹以及新莽朝政的相关史实,用具体的史实揭示了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中存在的 28 处不通之处,有力地证明了刘歆并未窜改群经,《周官》《左氏传》等书皆为先秦旧籍 。
这篇文章的发表,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不仅解决了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疑案,结束了清代经学上的今古文之争,平息了经学家的门户之见,同时也洗清了刘歆伪造《左传》《毛诗》《古文尚书》《逸礼》诸经的不白之冤,更让钱穆声名鹊起。 彼时,史学界实力人物顾颉刚对钱穆的才华和学识极为赏识,他认为钱穆不应仅仅局限于中学教学,更应在大学的学术舞台上施展才华,于是多次向各大学推荐钱穆 。就这样,钱穆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成功从一名中学教师跻身大学讲坛,开启了他在高等学府的执教生涯。
1930 年,钱穆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受顾颉刚的举荐,出任燕京大学讲师。从此,他踏上了更为广阔的学术道路,先后在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等多所知名高校任教 。在北大任教期间,钱穆与胡适并称 “北胡南钱”,他的讲堂常常座无虚席,盛况空前。他的讲课风格独特,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
1937 年,卢沟桥的炮声打破了北平的宁静,也彻底改变了钱穆的生活轨迹。随着日军的全面侵华,国立北京大学被迫南迁,钱穆也踏上了辗转流离的旅程。他带着通史笔记底稿数册,取道香港,转长沙,至南岳,又随校迁滇,路出广西,借道越南,最终抵达昆明。
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钱穆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巨大创伤,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悲愤 。此时,同为西南联大教授的陈梦家的一番话,让钱穆深受触动。陈梦家劝说钱穆 “为全国大学青年计”“为时代迫切需要计”,写一部 “教科书” 。这一建议与钱穆心中一直以来的信念不谋而合,他少年时受梁启超《中国前途之希望与国民责任》等文章的影响,始终坚信 “中国不会亡” 。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钱穆决定以笔为剑,撰写一部通史,来回答 “中国会不会亡” 的问题,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自信心 。
从 1938 年 5 月开始,钱穆在蒙自正式动笔撰写《国史大纲》。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学校播迁流离,图书资料匮乏,生活环境也极不安定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钱穆的脚步,他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 。他一边坐火车去昆明给联大上课,一边在宜良奋笔疾书 。为了躲避空袭,他每天清晨抱着书稿到旷野中,直到过午才返回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钱穆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于 1939 年 6 月基本完成了书稿 。
1940 年 6 月,《国史大纲》终于印制于上海,在重庆国难版扉页上,钱穆满怀敬意地写道:“谨奉献于前线抗战为国牺牲之百万将士” 。这部著作一经出版,便迅速风靡全国,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为 “部定大学用书” 。它以其深刻的思想、严谨的结构和生动的叙述,为广大知识青年提供了一部系统了解中国历史的佳作,极大地鼓舞了他们抗日救亡的热情,对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国史大纲》正文共八编四十六章,近五十余万言 。在正文之前,有《引论》和《书成自记》 。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开篇便提出了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强调一国之国民应对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并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他认为,若国民对本国历史失却温情与敬意,国家即便有所改进,也只是如同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的改进,自身文化无法转变与发皇,只会萎缩与消灭 。
在《引论》中,钱穆深入阐述了撰写《国史大纲》的背后想法 。他强调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但近百年来,国人对以往历史的认识却特别贫乏和模糊 。从清末以来,思想界弥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轻视,在此背景下撰写新的通史,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将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有志认识中国以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演变者提供必要知识;二是能于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有志革新现实者提供必备参考 。钱穆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政治、社会、学术思想自有其独立发展的系统,与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不同 。中国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制度和文化,也不能用西方社会历史的概念硬套中国的社会历史 。这篇《引论》长达 64 页,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一气呵成、雄辩有力,在报纸上先行刊出后,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赞扬,陈寅恪先生更是称赞其为 “近世一篇大文章” 。
1949 年,钱穆前往香港,彼时的香港,正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西方文化盛行,而中国传统文化却备受冷落 。钱穆目睹许多从大陆逃难而来的青年失学失业,心中满是忧虑和焦急 。他深知,这些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若他们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中国文化的传承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于是,钱穆毅然决定创办新亚书院,为这些青年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搭建一个平台 。
创办新亚书院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起初,学校没有固定的校址,只能在九龙华南中学租用 3 间教室作为夜间教学场所,条件极为简陋 。桌椅是借来的,宿舍不够,学生们就睡在学校的走廊、阳台 。钱穆常常在深夜返回学校时,小心翼翼地跨过熟睡的学生上楼 。有时讲课累了,他就直接躺在教室的角落里午休 。尽管环境如此艰苦,但钱穆从未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他始终坚信,只要心中有信念,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 。
在办学理念上,钱穆提出 “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文化” 。他强调 “求学与做人并重”,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在新亚书院的学规中,第一条便是 “为学与做人,贵能齐头并进,融通为一” 。钱穆坚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依赖于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因此,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心成为了新亚书院的核心任务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钱穆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提倡 “通人尤重于专家” 的通识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应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亚书院的课程设置强调文理兼修,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接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领域的知识,以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此外,钱穆还致力于将中西教育思想融合,吸取西方教育的长处,推动新亚书院的发展 。他主张采用导师制,让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更为个性化的指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 。
在钱穆的努力下,新亚书院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一批优秀的师资和学生 。然而,学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财务危机始终如影随形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钱穆四处奔走,寻求支持 。他曾前往台湾与蒋介石会面,尽管并未直接提及学校的困境,但蒋介石还是察觉到了他的意图,答应从办公费中每月拿出 3000 元支持新亚书院 。1955 年,哈佛大学邀请一名新亚书院学生赴美留学,而后,钱穆成功争取到来自美国的每年 2.5 万美元的资助,这才极大地缓解了学校的财务压力,确保了学校的稳定发展 。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亚书院在香港的教育界逐渐崭露头角 。1963 年,新亚书院与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合并,共同组建了香港中文大学 。新亚书院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传承和弘扬着钱穆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精神 。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新亚书院始终秉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
钱穆的一生,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奋斗的一生 。他在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
在学术研究方面,钱穆著作等身,共撰写了 70 余种、1700 万字的学术著作 。他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经学、史学、文学、理学、诸子学等多个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他的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以其精湛的考证和独特的见解,被誉为中国史学界 “划时代的巨著” ,该书对先秦诸子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考证,为后人研究先秦思想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则对明清以来的学术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展现了中国学术思想的演变历程 。而《国史大纲》作为他的扛鼎之作,更是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通史的研究树立了新的典范 。这部著作不仅在当时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而且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研究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作 。
钱穆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也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以信疑伪,疑以坚信,重建上古信史,提出了主、客统一、融铸一炉的治史主张 。他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在逻辑进行剖析,强调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 。他的研究方法不仅为中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在教育领域,钱穆同样贡献卓越 。他曾任教于多所知名高校,如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 。他的教学风格严谨而富有洞察力,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关怀备至 。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许多人成为了学术界、教育界的杰出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
钱穆创办的新亚书院,更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新亚书院,钱穆践行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怀的人才 。新亚书院不仅为香港的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如今,香港中文大学作为新亚书院的延续,继续秉承着钱穆的教育精神,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 。
钱穆先生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坚定的文化信念,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位巨人 。他的思想和著作,如同一座宝库,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智慧和启示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铭记钱穆先生的贡献,传承和弘扬他的学术精神和文化理念,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不要一笔抹杀、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 。” 让我们在钱穆先生精神的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