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仲夏初遇到四月深耕 | 新网师第三届“构筑理想课堂”研讨会体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9 08:34 1

摘要:最美人间四月天,有暖风,有新绿,有花开。新网师第三届构筑理想课堂研讨会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如约而至。接触新网师已有大半年,从新网师座谈会、线上分享会、提升交流会到这次研讨会,我们坚定地走着每一步。

最美人间四月天,有暖风,有新绿,有花开。新网师第三届构筑理想课堂研讨会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如约而至。接触新网师已有大半年,从新网师座谈会、线上分享会、提升交流会到这次研讨会,我们坚定地走着每一步。

01

遇见·启程:与教育之光初遇

犹记去年仲夏,安定区举办县域局长座谈会,遇见了郝晓东老师,结缘了新网师。去年秋季有91名教师加入新网师,今年春季又有近200名教师加入,在康局的鼓励下,我也加入了新网师。加入新网师的人可以说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每天的打卡、听课、读书、作业,可以说安排满满的,也累累的,但相信收获是多多的。这是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外,自己给自己加的工作量,是在忙完家务、做完饭、照顾完孩子之后、或是在减少了刷手机、喝酒等业余时间之后,挤时间,自己给自己的“充电”。当我们在疲惫中坚持,在喧嚣中沉淀,教育的年轮便悄然生长:课堂里多了学生的惊叹,笔尖下流淌出思想的清泉,连步履也因信念而愈发轻盈。回望来路,那些披星戴月的夜晚,终化作晨曦中的莞尔一笑。

02

破茧·绽放:在共学中重塑教育生命

昨夜风起,一早漫天黄沙,但是不管风沙有多大,也挡不住春天的脚步,挡不住参加此次研讨会的热忱。云端聚首,共话教育新篇。安定区被授予“新网师安定线下学习中心”,宋局长代表安定区领取奖牌,并参加云端论剑活动。他在思想碰撞的舞台上,讲述着独属于安定的教育故事。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都承载着安定教育的蜕变与奋进,都凝聚着教育者们的智慧与汗水。生命叙事,讲述教育之路。康局长荣获新网师生命叙事“十佳人物”,并在现场深情分享。压轴登场的他,接地气、幽默风趣,激情四射,讲述着他和安定教育的前行之路。他每天坚持读书,坚持写“晚安”,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本土专家,走向教育前沿。

福台小学杨校长和黑山初中赵校长入选新教育网路学习中心校长专家库成员。他们凭借先进教育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为安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名师示范,引领教师成长。大城小学衡校长和第二实验小学李校长登上新网师的舞台开展讲座,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与实践经验。当然,还有很多在加入新网师后成长起来的老师,他们借助这个平台,浸泡在新网师的课程中,一路播种、一路收获、成就更加美好的自己。

03

深耕·燎原:理想课堂的诗意栖居

在第三届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核心素养导向的理想课堂生态重构”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为我们勾勒出理想课堂的模样,并指出了实现路径。

课堂的本质:师生与知识的“三重对话场”。王志江校长在研讨会上提出,理想课堂是“教师·知识·学生”三位一体的生命场域,是“意义生成的篝火晚会”。这里没有单向的灌输,只有多维的对话:教师唤醒学生,学生与知识碰撞出认知,师生共同在思辨中达成“临时性共识”。“课堂是师生围绕知识篝火的载歌载舞。”知识的传递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如人类初次丈量土地般充满探索的激情。

学生的觉醒:从被动接受者到“知识探险家”。林忠玲主任指出,传统课堂的弊病在于教师“长期主导”导致的思维惰性。理想课堂需将时间归还学生,让其成为“探险家”,在任务驱动中自主建构知识。陈东强院长在致辞中强调,课堂应以“学为中心”,通过情境创设、问题生成与思维进阶,让学生的眼中“看见光芒”。当学生通过VR技术身临其境地触摸山脉的褶皱,或通过协作平台跨越时空共同完成课题时,学习便不再是记忆的负担,而是生命的体验。“郑州宣言”提出的“AI赋能三境界”中,第二重境界正是如此——课堂成为自主探究的乐园,智能工具如同向导,引导学生在多维交互中点燃探索的热情。

教师的蜕变:从“讲述者”到“设计师”。教师角色的重塑是理想课堂的关键。林忠玲用“设计师与教练”定义新角色:教师需设计学习框架、搭建思维支架,而非填鸭式讲授。陈大伟教授以幽默的反思叩问教师:“若自己的课堂录像令人不忍直视,学生却日复一日忍受,我们有何理由不革新?”刘祥老师的实践提供了范本——他借助AI创设语文阅读情境,将文本转化为互动任务,让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深化理解。“真正的幸福不是沐浴光明,而是朝光明奋力奔去。”教师的使命,正是点燃那束“追求理想课堂的光”,并在奔跑中与学生共赴成长。

技术的赋能:AI为课堂插上“超越时空的翅膀”。“郑州宣言将AI定位为“重构课堂生态的翅膀”。在第一重境界,AI通过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教学;在第二重境界,VR技术让知识可视化、可触摸;在第三重境界,协作平台打破地域限制,让师生在“云端”共创智慧。然而,技术并非万能。研讨会上反复强调,AI的核心价值在于“服务于学”,而非取代人的温度。技术赋能下的“学本课堂”,仍以师生互动为灵魂,以思维进阶为内核。技术的诗意,在于让人更贴近教育的本质——生命的共鸣。

教育的归宿:在“幸福完整”中抵达生命的共鸣 。理想课堂的终极境界,是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在这里,学生因发现而快乐,教师因创造而充盈,课堂因对话而流动。杜威警示:“用过去的方法教现在的学生,损害的将是未来。”唯有打破惯性,让课堂成为“刀刃向内”的革新之地,教育才能真正滋养生命。凉水井中学的蜕变故事印证了这一点:一所濒临撤并的薄弱学校,通过“自导式教学”逆袭为全国名校,其核心正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生命的自觉。

从结缘到成长,从深耕到燎原,新网师的故事仍在续写。相信在新网师的引领下,安定教育将乘风破浪,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新光。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作者:牛虎岗 定西市安定区教育局

投稿:新网师公众号2025年征稿启事

来源:新网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