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纪录片《大后方》第三集《愈炸愈强》,揭开了重庆 “五三”“五四” 大轰炸的诸多隐秘:日军投下的炸弹能制造 45 米死亡区,指挥官却落得断手下场,更有人亲赴轰炸现场后,写下 “轰炸无用” 的结论。导演赵兴明的专访,把这段浸着血与火的历史,讲得字字戳心。
央视纪录片《大后方》第三集《愈炸愈强》,揭开了重庆 “五三”“五四” 大轰炸的诸多隐秘:日军投下的炸弹能制造 45 米死亡区,指挥官却落得断手下场,更有人亲赴轰炸现场后,写下 “轰炸无用” 的结论。导演赵兴明的专访,把这段浸着血与火的历史,讲得字字戳心。
“五三”“五四” 大轰炸的惨烈,藏在日军投下的两种炸弹里。日本军事专家前田哲男深耕这段战史,他在接受《大后方》剧组专访时,曝光了这两种武器的恐怖细节 ——
九八式 25 号陆用炸弹:每颗重 250 公斤,落地爆炸的瞬间会崩出近万枚弹片。前田哲男明确指出:“爆炸中心 45 米以内,就是绝对的死亡区”。换句话说,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区域,只要被这种炸弹击中,几乎没人能幸存。
九八式七型 6 号燃烧弹:这是日军首次对重庆使用燃烧弹,堪称 “城市焚化炉”。它能喷射出 3000 摄氏度的火焰,比炼钢炉温度还高,不仅能持续燃烧 10 到 15 分钟,还能烧透 20 厘米厚的水泥屋顶,火焰能窜起 5 米高。纪录片里的史料画面显示,轰炸后重庆街头一片火海,木质房屋瞬间化为焦炭,连石板路都被烤得开裂。
这些数据不是夸张 —— 它们来自日军当年的武器档案,经前田哲男考证后被《大后方》收录,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数平民的血泪。
《大后方》剧组还通过日本随军记者的历史资料,梳理出指挥轰炸的核心人物,而他们的结局,藏着正义的回响。
“五三”“五四” 大轰炸的最高现场指挥官,是日本海军第一联合航空队司令冢原二四三,他同时兼任汉口日军 W 基地司令,正是他下达了投弹指令。
但这位刽子手没嚣张多久。1939 年 10 月 3 日,苏联援华航空队大队长库里申科率队奇袭汉口 W 基地,驾驶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 “DB-3” 轰炸机,精准轰炸了基地核心区域。混乱中,冢原二四三的左手被炸弹弹片炸断,从此成了 “独臂战犯”。导演赵兴明说:“这段史料是从日本军方档案里找到的,算是对他罪行的直接回击”。
1940 年之后,负责轰炸重庆的是日军陆军第三飞行团团长远藤三郎。为了迫使中国投降,日本推行 “101 号空中作战计划”,远藤三郎成了核心执行者 —— 他亲自驾驶战机,在重庆上空轰炸了 20 多次,亲眼看着炸弹落在这座城市。
但他越炸越清醒。在《大后方》披露的史料中,远藤三郎在给日本参谋总部的《关于进攻中国内地的意见》里,首次提出 “重庆轰炸无用论”。他直言:“之前说重庆是废墟,全是假话,我亲眼看到炸塌一片,很快又建起一片,城市还在往周边发展”,更坦然承认 “单凭轰炸,根本逼不垮中国”。
这个结论,不是来自外人的指责,而是刽子手亲赴战场后的醒悟 —— 它恰恰印证了纪录片 “愈炸愈强” 的主题。
《大后方》里有一组对比画面:一边是日军炸弹炸开的火海,一边是重庆市民在废墟上搭起临时棚屋,孩子们在防空洞外读书,工人扛着工具重返工厂。导演赵兴明说:“我们找了很多当年的平民日记,有人写‘房子烧了,只要人在,就能再建’,这就是中国人没被打垮的秘密”。
日军想用 45 米死亡区、3000 度火焰摧毁意志,却没想到:断手的是战犯,醒悟的是执行者,而站着的,始终是重庆的百姓、中国的脊梁。
3000 度火焰烧不透的,是不屈的民心;日军指挥官的醒悟,是对 “愈炸愈强” 最直接的证明。这段历史不该只藏在纪录片里 —— 或许您的长辈,就曾讲过防空洞里的歌声、废墟上的炊烟。
您对哪个细节最震撼?是魔鬼炸弹的恐怖,还是战犯的结局?评论区聊聊,一起铭记这段 “火里生花” 的历史!
来源:无为不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