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浪花的世界—读侯荣臻先生的《瀚海浪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10:15 1

摘要:《瀚海浪花》是侯荣臻先生继《涅槃重生—抗癌路上的风景》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其文之美,其情之深,其叙之实,叹为观止。侯荣臻先生说,分享是最大的快乐。作为侯荣臻先生的铁粉,我有必要把我对侯荣臻和他的《瀚海浪花》的理解分享给大家。单纯地为了快乐。

人生如瀚海,每个人只是朵浪花;浪花有世界,每一步都别有风景。—题记

《瀚海浪花》是侯荣臻先生继《涅槃重生—抗癌路上的风景》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其文之美,其情之深,其叙之实,叹为观止。侯荣臻先生说,分享是最大的快乐。作为侯荣臻先生的铁粉,我有必要把我对侯荣臻和他的《瀚海浪花》的理解分享给大家。单纯地为了快乐。

《瀚海浪花》分上下两篇,上篇是“龙城旧事”,满满的回忆;下篇是《幸福密码》,妥妥的传道。回忆是过来人的专利,传道是悟道者的品性。而写作则是写作者的禀赋和格局。

在“龙城旧事”中,他写到了父亲、母亲、爱人、家庭和龙城。

他写父亲,不是直接写父亲。

而是写父亲的中山装,“父亲的发质比较硬,时间长了,就把衣领的边儿磨烂了。”“有时我趁母亲刚刚缝补完这件衣服(中山装—笔者注,下同)还没架起来的时候偷偷穿一下,还跑出去让姐姐和妹妹看看我帅不帅气,像不像父亲那样威武。”“儿子,你不是很喜欢这件衣服吗?你爸说了,以后就送给你穿了。”“妈妈,这是真的?”当终于穿上父亲无比珍爱的中山装的时候,才发现,“除了领口边上织补过外,胳膊肘和两口袖口也打着补丁,而且,胸前的一溜扣子的边上都已经磨得起了毛,那个插笔的地方似乎也磨出了毛边儿……”这就是一个领着高工资的领导干部的衣服。艰苦朴素、永不忘本就是一个老革命的本色。

写电风扇。写电风扇的风波。父亲把以难解难换来的电风扇退给了他帮助的人,只为了守住一个共产党员的底线,一个革命干部的初心。乐于助人,不图回报;解人危难,不存私心。

写背影。写花甲之年,为了弥补省内还没有专业中医大学的不足,为了尽快培养出一批中医专门人才的不足,为了满足莘莘学子的求知渴望,筹建成立“山西省中医业余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时辛劳但挺拔的背影;去大学看望他时,父亲在昏暗的路灯下认真看着学校的宣传栏的背影,“自教”,那是父亲深藏不言的秘密。

写第二故乡探亲。写父亲对生死之交的战友和兄弟的情谊。为了见这个伯父,母亲和姐姐们不但给父亲了赶做了新棉衣、新外衣……“印象最深的就是和父母一起去当时太原市最繁华的商业街‘钟楼街’的副食品市场、‘稻香村’食品店选购年货和礼物。在那时我们分别挑选了几种有名气又好吃的点心和水果糖,还有刚刚进入太原市场不久的上海‘大白兔’奶糖和精美铁盒装的曲奇饼干。在刚刚改革开放的那个年代,这些东西就算是上上品了,一般人家是不会买的。”“我们的车刚刚停稳,父亲就下了车,三步并作两步地跨入庭院大门。父亲和伯伯一见面,两个人就紧紧地握住手,使劲晃着,凝视着对方,还不时地相互拍拍对方的肩膀,好像久别重逢,早已忘记了是在寒冷的庭院中。”

写惊蛰吃梨。“喜欢研究中医的父亲,还常在惊蛰这一天给我们讲一番吃梨与健康的道理。”“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家如果有谁不幸中招感冒、咳嗽,父亲就会买几个大梨,把梨在炉火中烤熟给我们吃,或者把一整梨切成小方块儿,与鲜姜片(五六片)、白萝卜(五六片)、葱须(两根,最好带一点葱白)和香菜根一起煮了,加一些红糖或冰糖让我们连汤带梨一起吃掉……咳嗽比较严重时,父亲就把一个整梨的梨心挖掉,里面放置少量的川贝和蜂蜜蒸熟了给我们吃……”

写看飞机。“爸爸,爸爸,你看,飞来两架飞机。”“我的喊声把父亲从家里吸引了出来。父亲一边撩起竹帘子一边问我:‘在哪儿呢?在哪儿呢?’”一个当过兵,打过仗的父亲又怎么会稀罕飞机呢?

写来去匆匆的电视机。为了不影响自己备战高考,父亲居然把好不容易托人从上海买回来的一台“飞跃”牌电视给卖了。那是大院里第一台电视机,也是那个时候大院里的唯一一台电视机。来家里看电视成了邻居每晚的盛典。家里坐不下了,“父亲干脆就把电视机架在窗台上,屏幕朝外让邻居们坐在院子里看。一时间,我们家成了全院最热闹的地方。”就这样一个坦诚正直、热情真诚的老革命,居然掐灭了全院人的快乐。作者不理解,很不理解,认为父亲“过于呆板,不通人情”。“你们和邻居们每天晚上都看电视,我都没怎么看,也没埋怨你们……”“于是,他就给我讲了一大通道理……”“儿子,你放心吧,等你明年考上大学了,爸爸一定给你买一台更大更好的电视机。”

写我和当兵擦肩而过。“当兵,是我青少年时期的一个梦想”,当1976年春天招飞初审通过后,“我的心情特别激动,走起路来常常蹦蹦跳跳的,那几天的高举劲儿就别提了,兴奋得上课不安心,连觉都睡不好。恨不得马上进入军营,穿上军装……”结果却因左鼻窦脃大,与蓝天雄鹰失之交臂。“我满心沮丧地回家和父亲说了此事,意思是想让父亲帮我找人说说情。父亲却说:‘儿子,不去也好,好好读书吧。’”

写家长会。“父亲告诉我说,‘儿子,学校号召每个学生要学一两项特长,以便使你们更好地成长。我想让你参加学校的宣传队,负责宣传队工作的张林祥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优秀老师,跟着他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一个慈祥板正的父亲形象和一个活泼懂事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父子之情就这样自然地流淌在字里行间……

如果说父亲是载侯荣臻先生出海的大船,母亲就是他温柔的港湾。有时候,母爱跳动在针线里:“母亲就带着我大姐,一边耐心地教她如何织补,一边一针一针地把磨烂了的领口边儿织补起来”。有时候,母爱活跃在细节中:“母亲眯着眼睛,带着慈祥的微笑上下左右打量着我,接着又戴上她的眼镜端祥了我一番,说:‘哦,我儿子真是长成大人了啊,都能穿你爸爸的衣服了。虽然稍显肥大,但挺好的,就是颜色有点浅,不太耐脏,你注意点就好了。’”中山装的颜色怎么会浅呢?母亲明明知道是她洗了又洗的结果啊。可母亲还是这样说。那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心疼,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期盼。

先生总是把对母亲的爱藏在文章的缝隙里,借“母亲对父亲的理解”凸显他对母亲的依恋。当先生跟随父亲回第二故乡探亲时,“临行前一天,母亲把所有要带的东西,小心,仔细地摆放在行礼箱里……临开车了,母亲又拿出半袋大米,非得让拿上,说这是山西省最好的晋祠大米。”

儿女是这个世界上最贪婪的生物。侯荣臻先生也一样,母爱之花一直开在他的味蕾上:“妈妈做的打卤面特别香,在我的记忆里,任何山珍海味也比不过妈妈做的打卤面。每次妈妈给我们做打卤面,我都会超出平时的饭量许多,都有了吃了还想吃的欲望……如果半月二十天没吃上打卤面,我们必定会强烈要求妈妈做一次。”“高考的第一天……吃过早饭,母亲就为我准备好两个馒头、一天块榨菜、几块豆腐干和一根黄瓜,小心地把它们装在一个袋子里。”

“母亲的身材虽然不够高大,却有着博大的胸怀和浓浓的家国情怀。我和秀骅(侯荣臻先生的爱人)工作很忙,她总是把全部家务承担下来,不让我们做。”当先生矫情时,妈妈却这样说,妈妈却这样说:“你和秀骅都是一校之长,你们要负责几千师生的学习、工作和安全,特别是教学质量,妈妈干点家务没啥,就当是锻炼身体,你们能向组织上交出满意的答卷,就是我和你爸爸最希望看到的。”

父亲是先生的丰碑,母亲是先生丰碑的底座。在先生的文章里,父亲的高频率出现,我认为是每一个男人,每一个儿子的本能,这是一种血脉上的压制。但,母亲才是那个情感和理想的底座。先生爱他的父亲,更爱他的母亲。先生何必要歇斯底里地向整个世界呼喊,说母亲是他今生最爱的两个女人之一。不是这个世界不相信,是他怕这个世界不相信。因为,他对母亲爱得深沉,爱得不知所以。

真爱是热辣的。当先生写妻子的时候,那种“热辣”毫不掩饰。但热辣中透着无可名状的小心。我想先生一定是一个长不大的丈夫。先生在文章“我一生最爱的两个女人”中,看似也写了他亲爱的母亲,但我以为,他其实是用他亲爱的母亲衬托他的爱人,他的秀骅女士。“一个好女人可以旺三代,我一生中幸福地遇到了两个最美、最贤惠,能够旺三代的女人,一个是生我养我的慈祥的母亲,一个是贤良智慧的我的结发爱妻秀骅。”

你瞧瞧,“最美”“最贤惠”“能够旺三代”这样的定语是他母亲和他爱人共有的。注意,接下来,母亲的定语只有两个:“生我养我的”和“慈祥的”,而妻子的定语则有四个:“贤良”“智慧”“结发”“爱妻”。直接翻倍。不是说先生对母亲的爱比妻子少,而是先生把母爱投射给了妻子,把妻子对他的爱浓缩成了母爱。所以,有人说,丈夫是妻子的第一个孩子。

“龙城旧事”中,先生用整整两篇文章表白他对妻子的爱。一篇是上面我提到的“我一生最爱的两个女人”(典型的娶了媳妇儿忘了娘),一篇是“遇见你是我一生的福”。 遇见你是我一生的福,是嫂子60岁生日时,先生对嫂子惊天动地的表白:“我要感恩我的爱人。我感恩她,一个甲子,半个世纪的勤奋、辛劳和奉献;感恩她,对双方父母一往情深的爱和孝顺;感恩她,对家庭,对孩子的倾心经营、培养与呵护;感恩她,在我抗癌过程中的全力支持和温暖陪伴!(详见《涅槃重生—抗癌路上的风景》)”“如果说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那么,我的爱人,就是我最好的导师!(注意感叹号)”但先生还是在不经意中透露了一个很重大的秘密,在先生和嫂子上大学期间的全校纪念五四运动的歌咏比赛中,嫂子是指挥,而先生只是领唱。

所谓“龙城旧事”,我以为分界点要么是先生新婚,要不是先生患病,总要有一个重点节点。我以为是先生患病,但他在给嫂子的表白,又涵盖了他整个的抗癌过程。我们允许一个红色基因强大的政治老师、“太原市名校长”在给他深爱的妻子表白时越过了本应有的界限,毕竟,真爱无所畏惧。至于“旧事”的分界点是“先生患病”,还是“先生新婚”,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我很讨厌“患病”这个说法,但我还是坚持以为分界点应该是“先生患病”既然是旧事,一定要写他的原生家庭,写他的成长环境,写他经历的一切。

先生重情,首篇写了父亲后,就开始毫不掩饰地写他的第二次拥抱。那是先生从香港返家后最重要的一个安排,便是看望分别三年之久的小学班主任郝佩英老师。注意这个时间节点:阳春三月,渲土播种的季节。一个六十多岁的人,能如此关注细节。感恩之心无需言表。他这样描述他的老师:“想起了老师梳着顺溜好看的大辫子,在黑板上写着工整漂亮的仿宋体粉笔字”。他这样描述他的第二次拥抱:“这第二次拥抱,依然是老师那温馨而有力的双手拥抱着我,一只手还不停地轻拍着我的背膀,摩挲着我的头发,我能感受到她的鼓舞和力量,感受到她坚强话语中声音的颤抖,感受到慈母般的真情和真爱……”然后,以同样的深情,写了教他武术的范师傅,写了教他农活的农民伯伯,写了教他车轴的张师傅……

先生淳朴。他竟然在“给了奶妈的姐姐”中这样写:“姐姐对母亲说,‘妈,这么多孩子,你咋就把我给了人呢?’”能这样写么?朴素而残忍!没有一点儿艺术的温情!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人忍受着这样的痛哭,而且不一定能够顺利认亲!我就是被寄养在奶妈(三姑)家的,可我至今也没有问过我的母亲:“妈呀,我是你第一个孩子,你怎么忍心把我寄养给别人?”那是一个孩子的痛,更是一个母亲的痛!先生啥也不懂,怎么能这样写呢?

先生大义。他写了那个年代,写了“学农”“学工”“学军”,写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写得细腻温婉、生动有趣、转承起伏、回肠荡气。“学农、学工、学军”“这‘三学’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上初中前,国家实行的教育方针,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改变,还极大地促进、影响了一代人的教育和培养。它贯穿于我的小学后期和初中阶段。人生中这种难得的经历,在我的心灵深处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现在的年轻人,不懂。

一个优秀的学生、优秀的老师、优秀的校长,既然要写他的学校,他的老师,他的学生,他的高考,他入团的经历,他的毕业照,他退休的日子。除了感动,就是感恩,他总是记着别人的好,并把这种好以忽略自己的努力表达出来。既有对旧事的追忆,又有对当下的思考,更有对未来的担忧。我想这应该就是赵少琳先生在序言里说的“本色与本真酿造的淳朴美”。

他把家庭与父母紧紧地联系起来,把龙城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紧紧地联系起来。“每当母亲进入病房,父亲那特别高兴的样子就像一个孩子。二老就和老久没见面似的,问长问短说东道西的,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一个东站,能让先生记住一辈子;一碗老豆腐,能让先生滚烫到如今;立夏的雨,可以让先生浸润人生;太原的桥,可以让先生通达古今。

在下篇“幸福密码”里,我以为有三个纬度:一个纬度就是“指引”,一个纬度就是“布道”,一个就是“分享”。

所谓“指引”就是“以身作引”,首先就是让自己快乐起来,譬如“你好,新年快乐!”;所谓布道,就是“以病悟道”,譬如“健康不是第一是唯一”;所谓“分享”,就是“分享一切”,譬如“香港的叮叮车”。

先生的文风可以用这样几个词来形容:细腻、缜密、煽情。他能记住每一个细节,而且要对每一个细节做论述,这还不算,他还能用最朴实的叙事炫彩(出自曾聆和老师语:一朵朴实又炫彩的浪花)。我想这与先生的原生家庭、红色基因、成长经历、奋斗历程,以及他的成就,他的重生,他的交际是分不开的。

先生博爱。幸福的密码,早在《涅槃重生—抗癌路上的风景》里,先生就无私地、反复地分享给了大家。先生之所以将“幸福的密码”在《瀚海浪花》中另辟一篇来再次分享,是因为先生洞察了人性:在健康没有被侵蚀之前,很少有人真正注重健康。他不想、不愿看到他经受的痛苦发生在你我的身上。

先生说,孙女儿糖糖是这个世界送给他的最美、最珍贵的礼物。是他抗癌成功的无上动力,是他余生特别的牵挂。

先生总是这样,总是在我们读他文章时,很突兀地插入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譬如,当我怀着充满希望的喜悦,读完他的“生命的意义在于生活总有小目标”时。他突然插入一篇文章“我读台湾作家邱文周的一封家书”。更可恨的是,他还附录了邱先生写给女儿的信和16年后她女儿写给邱先生的回信。

当我读到“爸爸和你玩了好多次捉迷藏,每次都一下子就被你找出来。不过这一次,爸爸决定要躲好久。你先不要找,等你十六岁的时候,再问妈妈爸爸躲在哪里,好不好?”“我们这次是在比赛,看看你厉害,还是爸爸厉害,准备好了吗?比赛就要开始了。”时,已然泪如雨下。及至读到“爸爸,我真的好爱你。可惜,比赛结束了。爸爸,我赢了……我是不是可以哭了?”时,我终于忍不住嚎啕痛哭。

我理解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心情,更明白先生选附邱先生父女俩家书的心境,但先生不一定知道:我或许就是澣海中那朵哭泣的浪花。

还是说可爱的糖糖吧,她真的很可爱,她绝不只是“卓成家园的天使”,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天使。因为这个的出现,让先生战胜了病魔,实现了希望。那么,她也一定会给我们所有人带来好运,助力我们所有人实现梦想!

来源:横眉196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