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斌:研读杨宪金编著红墙经典12部新著文化启示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9 11:24 1

摘要: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书籍依然是知识的灯塔,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杨老师作为一名出版人,深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励精笃志,以出版为业,不仅是对个人职业的追求,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承诺和践行。

读红墙经典 品书香西苑

研读杨宪金编著红墙经典12部新著文化启示录

励精笃志 筑业出版

陈衍斌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书籍依然是知识的灯塔,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杨老师作为一名出版人,深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励精笃志,以出版为业,不仅是对个人职业的追求,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承诺和践行。

第一章 初识杨老师 注定文化情缘

我和杨老师从2003年相识,至今22年,我对杨老师相识相知逐年加深,有一些可能是别人没有的体会和感受,借今天红墙经典读书启动仪式暨“书香西苑”——杨宪金编著图书展示、阅享会我说出来,分享给大家,谢谢!

2003年我来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有机会和杨老师相识。我们是老乡,都是山东省肥城人,泰山西麓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肥城,桃乡,君子之邑,我们家乡的肥桃闻名遐迩。之后,我带着我写的70多首(副)诗词对联去杨老师办公室拜访他。杨老师很高兴,说:“你能诗词对联,很好,我在中国楹联学会有许多文化活动,你可以参加。”于是我们开始了文化交往。

杨老师给我讲了他许多的经历。参加了他举办的许多楹联、书法绘画的活动,我对杨老师有了逐步深入的了解。我知道了杨老师参军,他还有半年初中毕业,为了参军他冲破母亲的反对,当时母亲怕他离家太远,也希望他毕业上高中考大学,不行就回来挣工分。奶奶父亲是支持他参军的。他参军来到中央警卫团,勤学苦练本领,多次获得奖励。1965年组织派他到解放军65军193师4626部队汽训队学习汽车驾驶。1965年12月31日回到北京,分配到中央警卫团玉泉山农场炊事班做炊事员。1966年5月27号调到中央警卫局交通科做驾驶工作。在此期间他抽空参加中南海夜校补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同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工程学院读管理课程拿到大专文凭。

1984年1月组织调他到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担任主任。1992年后筹建中央办公厅主管中央警卫局主办的西苑出版社。1993年9月新闻出版署批准成立西苑出版社杨老师任社长、总编辑,退休后成立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任院长。杨老师从1984年1月至今已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四十余年。

第二章 故乡情怀 书润肥城

肥城汉初置县,有两千多年历史。肥城文化历史有六千多年,北坛文化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一部分。肥城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是泰山文化的组成部分。肥城圣贤文化深厚,孔子、左丘明、范蠡、孙膑四个圣人曾在肥城生活过,宋真宗驻跸肥城,儒释道文化繁荣。肥城桃举世闻名,有一千多年的培育史。肥城更是红色文化的著名地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肥城人民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泰西抗日根据地,山东对日本鬼子最大一仗的陆房突围,肥城都是主战场。

为弘扬肥城圣贤文化杨老师和肥城市委,市政府,市政协有关文化艺术单位联合编辑出版了系列文化艺术图书,关于系列非遗文化艺术的图书。

桃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民間福壽的象征,它絢麗盈碩的風采與代代相傳的書畫藝術緊密相聯。縱觀桃的發展和桃的文化史,“肥桃”篇群桃之冠,吸引着中國著名書畫家各展所長,揮毫潑墨,精心繪制傳世佳作。這裡有名震四海的國畫大師以及名家的杰作;也有當代書法名家的力作;還有中青年的書畫精品。這些墨寶精珍,異彩紛呈躍然紙上,蔚爲大觀。1992年杨老师同肥城市政协,策划出出版了《世上桃園》書畫集。1992年 4月由西苑出版社出版。

這本《世上桃園》書畫集,推進文化交流,弘揚華夏藝術,让饗海內外鑒賞家、收藏家、書畫愛好者,一睹肥桃之鄉的美好風光。

1997年4月肥城市政协举办范蠡研讨会。杨宪金老师积极参加组织范蠡研讨会,范蠡研讨会后杨老师策划出版了《范蠡研究文集》。此书的出版起到了蠡学研究“领头羊”的作用。对范蠡的政治谋略、军事才能、外交策略、经商之道等研究,无论是学术研究价值,还是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2000年9月参加了山东肥城党史办举办的左丘明文化研讨会。杨老师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国语》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先秦文学作品。该书的文章结构合理而严密,文字生动简约,叙事记言形象生动,繁简有致,搭配得非常巧妙。通过各种人物的言谈对话和辩论驳难,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人物的性格、气质、品德修养以及对社会的不同看法等,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开启了中国戏剧文学的先河,其艺术魅力可以与《战国策》相媲美。

目前,全国各地区对历史名人、历史文化研究越来越重视,有些地方资古鉴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所提倡并实践着的左丘明研究工作,广交海内外各界朋友,进一步发挥名人效应,促进对外开放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此杨老师撰联一副赞“左丘明”:

虽已失明完国语,万里姬周存伯史;

为防歧解传春秋,千年笔法共文宣。

从此杨老师几十年研究范蠡、左秋明文化,为挖掘弘扬扬肥城文化,做了许多活动。

这段时间我参加了杨老师的许多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山东肥城举办的“迎奥运——2008全国诗联书画展览会大奖赛”和《文润肥城》的出版发行的首发式。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杨老师告诉我他和肥城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迎奥运——2008全国肥桃诗联书画创作展大奖赛”,收到了许多诗词对联,他想征稿能不能得到《肥城赋》?已经收到十几篇《肥城赋》,但是都不理想,问我能不能写《肥城赋》?肥城人写《肥城赋》最合适。我听了有点热血沸腾,就答应“行”。一个多月后,我送上《肥城赋》初稿。杨老师领我和肥城人欧阳中石先生见面,请他对《肥城赋》提了意见。杨老师又请专家学者对《肥城赋》提了意见。终于,《肥城赋》经过专家组评选获得一等奖。

迎奥运——2008中国肥桃诗联书画创作展大奖赛在肥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圆满成功。为了把这个成果巩固下来,杨宪金先生同多方面协商,决定出版精装本《文润肥城》一书。

《文润肥城》一书的作品来源于受肥城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和肥城市文化体育局联袂举办的“迎奥运一中国肥桃诗联书画创作展"。展事昭闻,海内外风动,全国31个省(市)及海外华人,送来作品3000余件。经评审委员会反复遴选,评出精品586件,为使其传世,遂编辑《文润肥城》精品集,以飨世人。

该书中有明、清以前历史名人遗作和民间诗联,有举世公认的书画家佳作,还有当今诗联艺术家吟咏肥城的诗词歌赋及楹联,是以肥城和肥桃为创作题材的书画艺术集大成者。诗联丹青,或古风迭宕,或奇趣天成,或泼墨叠染,或脱窠创意,既重格律,又不失创造。笔墨间或追魏摹唐,或雄奇峻峭,或连绵流畅,或拙朴厚实,或大气磅礴,或细微见真,无不寄寓着书画家对肥城人的人格与灵性的传达。可谓泰斗群星,南北融汇,古今贯通,既师承传统,又不拘泥古人,风格纷呈,各显异采,洋洋大观,给人以难得的艺术享受。《文润肥城》实际上又代表了我国当今美术界许多新的艺术成果和水平。

本书选编涉及文赋诗词楹联,涉及书法,涉及古贤今人,同时又涉及肥城的历史、地理、民俗、名胜、人文、掌故,十分繁杂,甚至难以考据、处理。但它毕竟对肥城文化作了总结性汇编,对名人作品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为肥城文化发展写下了不朽的一页。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又是一部研究肥城及其肥桃文化的百科全书。

第三章 书法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其创作成果固然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与之相辅相成的学术研究,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书法艺术的殿堂中,出版研究与书法创作共同构成了其发展的双翼,两者相互支持,共同前行。相较于书法创作的直观与感性,出版研究则是一项更为严谨、艰辛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以更加深入、细致的态度去探索、去研究。因此,我们更应给予出版研究以特别的关注与重视。

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而书法事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持与推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书艺论道》的出版应运而生。

《书艺论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杨老师在书法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这些篇章记录了杨老师多年来对书法艺术的探索与实践。每一篇作品都是杨老师与笔墨纸砚深入对话的结晶,是杨老师对传统与创新、形式与内容、情感与技巧不懈追求与精妙平衡的成果。杨老师期望通过这些篇章,能够传达出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以及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则是杨老师对书画艺术家们的评价论述。在这些篇章中,杨老师深入剖析了各位书画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技法特点及其在书画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和深远影响。通过杨老师对他们的细致分析与评价,杨老师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画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2025年春节前收到了杨老师快递我的《书艺论道》一书。收到后我反复阅读体会到《书艺论道》这部著作是杨老师文化艺术理论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对今后的出版事业与书法研究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书艺论道》的出版旨在弘扬学术精神,深化出版研究,为书法研究搭建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平台。通过学术研究介入创作实践,我们能够及时分析书法创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引导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参与到书学研究中来,共同推动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

杨老师作为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主任、西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以及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院长,他不仅是一位极具人文关怀与时代关切的出版人,更是一位在书法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家。他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力、独特的思想力度与创造锐气,为当代的中国出版与书法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气象。他开创的“风樯阵马、笔走龙蛇、气势恢宏”新书风,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艺术魅力,更对当代书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老师始终主张出版研究与书法创作要并行不悖,他在深入研究传统进行书法创作的同时,也不忘笔耕不辍,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出版与书法艺术研究中来。他遵循“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学术”的艺术宗旨,不仅在出版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书法创作与研究方面展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力。他的文章观点新颖、论述深刻,触及到了书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展现出了他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与深刻思考。

此外,杨宪金先生在书画评论界也享有盛誉。他学识渊博、理论修养深厚,能够深入了解作者、认真研究作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他的评论文章画龙点睛、褒奖有度,既肯定了作品的价值,也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展现出了他独到的艺术见解与深厚的评论功力。

《书艺论道》的出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杨老师艺术成就的重要著作,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当代出版与书法艺术的全新视角。他以其独特的笔墨组构、具有生命张力的色墨营构和雄浑刚健的图式表现,推进了出版与书法语言的现代性发展。它的出版,无疑将对今后的出版事业与书法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鼓舞着我们在出版和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与进步。

第四章 诗联创作 情怀文化

杨老师2005年春节前快递给我他的新著《诗联致远》,我读后体会到《诗联致远》是杨宪金老师几十年诗联的集中荟萃,前后时间跨度有六十年。以桃乡、泰山、中南海为主轴,围绕这个主轴的诗联,写成了《诗联致远》。

杨宪金老师2500多首(副)诗联集《诗联致远》出版发行是杨老师的个人人生大事,是他了结一大心愿的大事,是他集60年文化心血的阶段性大总结,值得大赞和祝贺。毛主席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杨老师就是一个有精气神的人。我2003年来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从那时我就和杨老师认识,并且长期交谊,一晃就20多年了,我深深地了解杨老师,我接触了他的几乎全部诗联,有时候杨老师也不耻下问地把他的诗联发给我要我审改,因为我特别了解杨老师的诗联和写作心意,我也就大胆斧修,往往杨老师也虚心接受我的修改,这也加深了我们的进一步互相了解和友谊。《诗联致远》出版之际我有必要把我所知的杨老师写一写,与朋友们共飨。

《诗联致远》大体写了杨老师的学习篇,工作篇,人生感悟篇,家乡泰山篇,中南海篇,领袖情怀篇,风土地域篇,历史文化篇,交流唱和篇,杂谈篇,整书以时间为写作顺序,从参军入伍开始,到现在的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时间跨度接近60年。

本书以真实的记述写真和真挚的情感为线索。兵营生活,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西苑出版社,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等时期的诗联都是亲身经历和感受,令读者读来倍感真实。所有诗联都有震撼人心的情感,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作者滚烫的心。打动不了自己就打动不了别人,《诗联致远》能打动读者的根本就是真挚的情感。

《诗联致远》的诗联突出特点就是境界高和格调响亮,不落俗套,内容丰富多彩,这也是杨老师的文艺追求。心中装着家乡,装着泰山,身在中南海43年,境界不能不高;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感情热烈奔放,格调不能不响亮。

就本书的气韵内质来说,杨老师心里装着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毛泽东,因而他的诗联自然而然地隐隐约约地流淌出屈陶李杜白苏毛的影子,这是难能可贵的。

杨老师熟知诗词欣赏和创作的八维方法,也就是十六层面:人物,象形,声色,动静,数量,感理,时空,立平。正是熟知八维术,杨老师才创作出不同凡响的2500多首(副)诗联。

杨老师也把谢赫绘画六法之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通感到他的诗联书法中,因而他的诗联自然不同凡响了。

杨老师为什么创作诗联?仅仅是爱好吗?不是。因为他有一个高上的观念,就是无论学者还是书法家,都要写自己的东西才能进入一流,如王羲之写《兰亭序》,颜真卿写《祭侄文稿》,苏轼写《黄州寒食帖》,毛泽东写《长征》《满江红》,都是写自己的东西,这才是一流大家。那些只抄写别人的诗词和名句的就进入不到一流。因此,杨老师学习诗联,创作诗联,书写诗联,实现心中自己的梦。

《诗联致远》体现了杨老师的勤奋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无论格律诗还是古风,都体现着汉语的独特的韵,而做好合辙押韵和平仄都必须搞好普通话。无论对联的工对和宽对,也必须搞好普通话,上联末字必须仄,下联末字必须平,忌三仄三平,这是工对宽对的共同要求,掌握不好普通话是不行的。而杨老师那时的小学初中不重视普通话,他的普通话不是很好,摆脱不了山东话的方言土语。怎么办?他就以字典为师,以身边朋友高手为师,更能不耻下问,把自己的诗联请大家提意见,积极吸纳好的意见化为己有,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终于有了格律诗古风、工对宽对兼有的《诗联新语》。

现在能写2500多首(副)诗联的人并不多,能有这样品质内容的也不多,这就是成绩,是杨老师的成绩。恭喜杨宪金老师!

愿杨老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第五章 开创性出版成就与文化贡献

杨宪金老师总是干第一的工作。第一次的工作,也就是别人没有干过的前无古人的工作和业绩。1984年1月他担任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主任后,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南海名胜古迹的画册编辑工作,让中国人民首次看到毛主席、周总理等领袖在中南海的风采,这是他做的第一次的开拓性工作。

西苑出版社的工作。西苑,是皇家西花园,就是中南海。北京有南苑,北苑,西苑,东苑,也是这个意思。西苑出版社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属的出版社,杨宪金老师筹办西苑出版社是费了很大周折的,最终成功,他担任社长总编辑。从此西苑出版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出版工作,成绩斐然。他充分发挥西苑出版社的独特优势,对毛泽东文化和中南海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形成了伟人系列的书籍和中南海系列的书籍,出版了许多可以上架的高质量图书,取得了社会的交口称赞。其中《中南海》图书成为国礼,是国家领导人馈赠外宾的礼物,这是西苑出版社的亮点之一。

我对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和西苑出版社的印象之一,或者说最初印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中南海》《元帅》挂历,那时我们家曾有这些挂历。《中南海》挂历的中南海三个字是毛主席的手迹,因此印象特别深。后来在新华书店里看到西苑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图书,其中有毛泽东系列图书。西苑出版社的许多图书都是第一次的,启发性的。

《肥城赋》书法刻碑。2009年,肥城市仪阳街道办事处刘台村邀请我写《刘台赋》。刘台村是肥城桃花节主办地,赋写成后,村里决定将《肥城赋》《刘台赋》刻碑。于是我请杨宪金老师书写《肥城赋》,刻碑,立于村东头双赋厅。《肥城赋》碑高2.5米,厚15厘米,长3.6米,《刘台赋》长3.2米。双赋碑现在已经成为桃花节一道风景。杨宪金老师书写的《肥城赋》用行书体,洒脱自如,一气呵成,可谓书法巨制,是他的书法代表作之一。

《泰山胜迹图》。这是反映五岳独尊的泰山全景的长卷画卷,杨老师率领300多名画家历时多年完成。这是泰山文化史上第一次,开了历史先河。《泰山胜迹图》展现了泰山的历史形成,帝王封禅文化,圣贤文化,儒释道文化,泰山美景,泰山英雄文化,红色文化,泰山黄河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等等,内容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是泰山文化的不朽一笔。

《中南海胜迹图》。这是杨宪金老师组创《泰山胜迹图》之前的一个开创性巨制,是中南海文化的又一个第一次。能把中南海胜迹图画出来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中南海不是谁想画就画的。杨老师取得相关部门的同意和支持后,组织画家把中南海各个景点画出来,组成长卷,形成《中南海胜迹图》。这是中南海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传播中南海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泰山胜迹图》《中南海胜迹图》是杨宪金老师近年来的扛鼎之作,代表之作,堪称双璧。

《杨宪金日记》。杨宪金老师是个有心的人,有一件事对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他的笔记本,从初中时期到现在,几百本,几个箱子。这些笔记记录了他从初中到中南海半个多世纪的学习生活工作历程,提现了他的思想人生观的发展过程,这是杨老师的宝贵自我财富。这些笔记对研究一些历史也是珍贵一手材料。只有有心人才能做到这样的积累财富。

第六章 老骥伏枥 志在前行

人与人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老了还能干什么?怎么度过老年?许许多多人老了退休了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地打发时间。杨老师不是这样,他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退休以后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

一个会学习的人,年龄是财富而不是累赘,阅历是财富而不是困惑。杨宪金老师就是这样的人,退休以后他开始了诗词楹联文赋的再学习,再攀登,他学习齐白石七十衰年变法,认真审视自己的过去,对过去认真总结,制定了新的目标,更加扎扎实实地学习下去,果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他的衰年变法,就不会有今天的让人瞩目的成就,他的人生就没有今天的成熟和饱满。

杨宪金老师热爱诗词楹联文赋。当然诗词楹联文赋有高低两种层次,一种层次是讲究形式和内容,一种注重内容忽视格式。注重内容好说,注重形式就是重视格律美,就是讲究平仄和合辙押韵。平仄和合辙押韵是汉语特有的现象,古汉语,也就是1960年前的汉语有五种读音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没有入声,入声划入一声二声里去了。因此学习格律诗词楹联必须学好普通话,必须把四声掌握准,四声掌握不准格律诗词楹联就会失误。杨老师从小学时期开始普通话并不受重视,学校不重视,社会不重视,不像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就重视普通话,所以他的普通话并不好。

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再学习普通话可见其难度,必须要下的功夫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杨宪金老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用他的方法记忆每一个字的声调和含义,苦中作乐,苦中求静,克服老年记忆力下降的困难,持之以恒,终于取得了让他自己满意的成果。现在他能写出一些标准的格律诗词楹联了。他还在努力着。

积极宣传楹联,积极推广楹联文化,进一步繁荣楹联文化,是杨宪金老师积极致力的工作,他在山东等省市进行了楹联分会的设立,在学校大力普及推广楹联文化,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为楹联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活出自己的精气神,这就是古稀之年的杨宪金老师。到了这个古稀之年,杨老师对人生人世早已悟透,什么样的人生人世才有意义,他也早就看透悟透。对桃乡——泰山——中南海这条人生轨迹,他有了更深刻认识,梳理过往,憧憬明天,他有了更新的把握。明天更美好,明天更灿烂,这就是杨宪金老师的魅力人生。

2025年2月26日。

编辑 文瑞

编审 韩家水

来源:真言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