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江津第五中学校的高三学生何媛媛在校园“金龙信箱”前驻足良久。她月初通过“金龙信箱”提出的“增设晚自习后心理辅导值班老师”的建议,得到校方采纳,能在线上平台看到详细的办理过程和结果反馈。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崔曜
近日,江津第五中学校的高三学生何媛媛在校园“金龙信箱”前驻足良久。她月初通过“金龙信箱”提出的“增设晚自习后心理辅导值班老师”的建议,得到校方采纳,能在线上平台看到详细的办理过程和结果反馈。
师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这是江津区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线上线下融合实践的一个缩影。
代表进校园信箱来沟通
今年4月3日,江津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平台在江津五中挂牌,10名市、区、镇人大代表入驻。为了更好地畅通渠道,激发师生和家长参与校园治理的热情,石门镇人大还设立实体信箱,把人大代表沟通、联系、服务群众等工作纳入。
一个名为“金龙”的红色信箱很快悬挂在校园教学楼一隅,学生可以匿名投递“青苗建议”,教师可以提交“园丁建议”,家长也可以投递意见建议。信件每日由驻站人大代表查收,并定期反馈,线上建议平台也同步开放。
学生在“金龙信箱”前投递建议信。记者 崔曜 摄
信箱设立不久,一封来自高一学生的匿名信便道出了许多住校生的困扰:晚自习结束后的一小时,宿舍里上演着紧张的“抢水大战”。排队、摸黑洗漱,甚至因混乱导致纪律扣分,让本应放松的时间变成了“煎熬战场”。
信箱背后,机制迅速启动。校长办公会上,问题被精准拆解:总务处将热水供应延长至23时,归寝洗漱时间增加30分钟;副校长领衔优化错峰方案,纪律检查从“扣分”转向“疏导”……
如今,“有事找代表、有话投信箱、有果看回音”已成为江津五中师生和家长的习惯。“我们将紧扣‘校园民主、共治共享’目标,把‘校园民主’模式向村(社区)、重点行业延伸,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扎根更深、活力更足。”石门镇人大主席陶浪说。
代表履职上“云端”
“各位居民朋友,今天下午3点,人大代表将围绕老旧小区改造方案开展线上意见征集,欢迎扫码进入直播间参与讨论!”近日,江津区鼎山街道东门社区居民李升收到一条推送信息。
过去,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主要依托走访、座谈会等形式。然而,受时间、空间和参与人数的限制,线下活动群众覆盖面窄、互动效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让人大代表更贴近群众,怎样让民意表达更畅通?
“街道搭建起‘一站到幸福’直播间,将代表履职、政策宣讲、民意征集、监督问效等功能融入‘云端’。”江津区人大鼎山街道工委主任陈浪告诉记者,直播间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参与。“过去总觉得人大代表离自己很远,现在刷直播就能听政策、提建议,民主就在身边。”
数字化手段不仅拓宽了民意渠道,更强化了人大监督效能。在一场直播活动中,居民王义方在线反映,因修建江跳线鼎山站,鼎山大道封闭施工导致过往车辆通行不便,希望修建一条车行便道。人大鼎山街道工委收到建议后迅速行动,联系交通、城市管理等有关部门,协调解决车行便道问题。如今,一条长约300米、宽4.5米的车行便道极大方便了往来车辆。
数字化场景赋能基层民主
目前,江津区已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人大代表联络体系,通过微信群、专属线上平台等渠道,实现代表与群众“全天候、零距离”互动。下一步,江津区将实施数字化场景赋能行动,线下的代表联络站和代表民情联络点放置张贴“代表码”和站点“场所码”,有条件的选区可将“代表码”张贴到相应网格。
江津区正推进线上代表之家场景与“141”基层智治体系的互促融合与多跨协同,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道)探索运用特色图层等功能,实现对辖区人大代表之家(站、点)分布及运行的“一图统揽”“实时调度”,围绕代表建议办理、家站活动组织、监督工作推进等核心业务,设定工作任务,实现数据有效集成、智能分析应用。
鼎山街道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线上线下融合。记者 崔曜 摄
江津区还将推动线上数据多跨协同,建立健全线上代表之家办理群众意见“接收-转交-办理-反馈-评价”闭环机制。镇(街道)履行“负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转交人大代表反映的人民群众意见建议”职责,做好群众意见扫码提交、代表之家归集处理、具体问题平台转交、代表线上沟通反馈的全链条工作。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