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来势汹汹,建议:每家备好7样东西,关键时刻能救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09:46 1

摘要:一听说是甲型流感,不少人立刻慌了神,以为又是哪个病毒变异了,甚至有人干脆不敢出门、不敢送孩子上学。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甲流本身,而是当家中有人感染时,手足无措、缺乏准备。

每年秋冬季一到,医院发热门诊总是排起长龙。尤其是家有孩子、老人,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查出来是甲流。”

一听说是甲型流感,不少人立刻慌了神,以为又是哪个病毒变异了,甚至有人干脆不敢出门、不敢送孩子上学。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甲流本身,而是当家中有人感染时,手足无措、缺乏准备。

甲流不是新词,但每一次来袭都让人措手不及。特别是近几年,公共卫生意识显著提升,人们对于呼吸道病毒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据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6月发布的监测数据,全国多地近期报告的甲流阳性率已突破20%,高于同期往年平均水平,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学校、托幼机构的局部聚集性传播。这说明,甲流的传播力依旧强劲,且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病的人群更容易进展为重症。

很多人以为甲流就是“重一点的感冒”,其实不然。甲型流感病毒不仅传染性强,变异速度也快。研究发现,甲流病毒的变异频率是普通感冒病毒的数倍,且常常伴随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引发肺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尤其儿童患者,若出现持续高热、嗜睡、呼吸急促、抽搐等症状,可能已发展为重型流感,需要立即就医。

面对来势汹汹的甲流,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提前做好准备。作为一名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结合近期病例和家庭防护实践,建议每个家庭常备以下7样东西,关键时刻能救命,不夸张。

第一件:体温计。发烧是判断甲流感染的首要信号,尤其是高热超过38.5℃时,要格外警惕。家里常备一个电子体温计或耳温枪,便于及时监测体温的变化。很多家长只在孩子明显发热时才测体温,等到烧到39℃才发现,已经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

第二件: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这类退热药是家庭常见药品,能有效缓解因甲流引起的高热和头痛。

但要特别注意剂量,不同年龄段、不同体重的患者使用剂量不同,尤其儿童应避免使用成人剂型。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家庭用药指导手册》也明确指出,儿童退热药应优先选择单一成分,避免复方制剂。

第三件:口罩。甲流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佩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阻断方式之一。尤其家里有一个人出现症状时,其他家庭成员必须戴好口罩,尽量隔离。特别是在封闭空间内,如厨房、卫生间、客厅等,要注意通风换气。一只口罩,可能就是一道关键防线。

第四件:含奥司他韦的药物。奥司他韦是目前全球公认的抗甲流一线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临床指南均推荐其作为甲型流感的早期治疗首选。

研究表明,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可显著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该药需凭处方购买,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滥用。

第五件:电解质补液盐或口服补液液体。高热出汗、食欲不振、腹泻等情况会导致体液丢失,容易引发脱水,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更为敏感。常备一些补液盐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如口服补液盐Ⅲ型,可以帮助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因脱水导致病情加重。

第六件:消毒湿巾与免洗洗手液。甲流病毒可在物体表面存活一段时间,门把手、手机、遥控器等都是高频接触区。养成进门洗手、勤消毒的习惯,能有效降低家庭传播风险。特别是在照顾病人后,及时用含酒精成分的洗手液清洁双手,是保护自己的关键一环。

第七件:家庭健康记录本。听起来不起眼,但非常实用。当家中有人发病时,记录每日体温、用药时间、症状变化等信息,方便医生评估病情进展,避免重复用药或错误判断。尤其是对于多人口家庭、老年人或慢病患者,这本记录本相当于一个“健康小档案”。

除了物品准备,家庭成员也要有基本的流感防控意识。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饮食、适度锻炼、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甲流最根本的办法。

2025年新一代四价流感疫苗已全面上市,覆盖更多甲型流感毒株,保护效果显著提升。中国疾控中心建议,6个月以上人群每年接种一次流感疫苗,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及医务人员等高危人群。

从医多年,见过太多因为“没准备好”而延误治疗的遗憾。甲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拖延、侥幸心理。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提前备好这7样东西、了解基本的防护知识,就能把伤害降到最低。别等病毒来敲门才后悔没早做准备,那时候,真的可能是争分夺秒。

健康不是等来的,是准备出来的。这7样东西,也许你家早就有了几样,但请认真检查一下,是否齐全、是否在保质期、是否存放得当。关键时刻,它们真的能救命。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希望你能点赞、评论、转发给身边的亲人朋友。让更多人知道,“甲流并不可怕,怕的是毫无准备”。只有全民健康意识提升,才能真正筑起抵御病毒的“防火墙”。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5年全国流感监测周报(第23期)[R].2025-06-15.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流感防控知识问答手册(2025年版)[Z].2025-03.

[3]李娜,张文,黄小英.奥司他韦治疗儿童甲型流感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5,40(05):352-356.

来源:大苹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