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文风,党的作风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09:25 1

摘要:文风,顾名思义,就是作文的风格。本来,文无定法。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具有自己风格的文章。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读到的许多文章,一看标题就不想再看下去,不是千篇一律,就是了无新意。这就是现在大家关注的文风“问题”。这样的文风,不仅已经成为宣传思想文化中

文风,顾名思义,就是作文的风格。本来,文无定法。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具有自己风格的文章。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读到的许多文章,一看标题就不想再看下去,不是千篇一律,就是了无新意。这就是现在大家关注的文风“问题”。这样的文风,不仅已经成为宣传思想文化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党的作风建设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要害在“问题”成“风”作为“问题”的“文风”,是一个贬义词,而不是“文风”这个词的本义。今天之所以要讨论这个贬义的“文风”,不仅是因为它那些为人们所诟病的“问题”,更是因为这些“问题”正在成为文坛见怪不怪之“风”,即“风气”。历史上早有这样的案例。一种作文风格,一旦成为千篇一律而无独特风格、词句华丽而无实际意义的文坛风气,就会成为思想文化发展的障碍,就会被当作文坛流俗加以革新或摒弃。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骈文,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通行的八股文,就是如此。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像这样能够成“风”的文体或文坛现象,绝不是个别人能够推动造就的,因此,也绝不是依靠少数人的努力就能够轻而易举解决的。今天我们讲要改进文风,同样不只是因为某些报刊上发表了几篇套话连篇的文章,而是因为它成了一种积弊甚多且不断蔓延的文坛流俗。这种文坛流俗由来已久。早在2010年5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就已经明确指出:“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长,就是有意无意地将文章、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空,就是空话、套话多。照抄照搬、移花接木,面孔大同小异,语言上下雷同,没有针对性,即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如同镜中之花,没味、没用。”“假,就是夸大其词,言不由衷,虚与委蛇,文过饰非。不顾客观情况,刻意掩盖存在的问题,夸大其词,歌功颂德。堆砌辞藻,词语生涩,让人听不懂、看不懂。”这些话,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我们一些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和一些理论文章中存在的文风问题。而自这个讲话至今已经15年,这些问题改变了没有?平心而论,我们许多文件、领导人的讲话和理论文章的风格已经大不一样,“长、空、假”的问题已经有所改观,但不能说已有根本性改变。要害就在“问题”成“风”,要改太难,文坛之不正风气依然十分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用尖锐的语言,指出我们在文艺、新闻舆论和理论工作中存在的文风问题。比如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说:“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浮躁”二字,形象而又精辟地揭示了文艺创作中的文风问题。比如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我们还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时,就讲到“面对受众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的深刻变化,一些媒体还是按照老办法、老调调、老习惯写报道、讲故事,表达方式单一、传播对象过窄、回应能力不足,存在受众不爱看、不爱听的问题,时效性、针对性、可读性有待加强。”这里点出的是工作问题,但也包括了媒体在党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文化传播中存在的“老调调”“表达方式单一”“受众不爱看、不爱听”等文风问题。又比如同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在阐述“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时,更是尖锐地指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这些学风方面存在的不良风气就包括了“东拼西凑”“粗制滥造”“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等文风问题。特别是,202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而又精辟地一针见血指出:“现在理论宣传上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浮在面上的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的少。”这里指出的“一多一少”或“三多三少”,就是理论宣传中的文风问题。联系他2010年指出的文风上“长、空、假”问题,不仅更深刻揭示了我们今天在文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实质所在,而且以“多”和“少”的量词指出此类问题正在成“风”,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切实予以解决。“风起于青萍之末。”世间万事万物都会有这样的或那样的问题,发现问题就要努力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如此,绝不能让此类“问题”成“风”。今天,我们之所以要把改进文风提到“值得注意”的地位,就是因为这已经不是文字表达形式这样简单的问题,而是当下许多文章或讲话要么空话套话连篇累牍,要么洋洋洒洒不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要么用食洋不化或泥古不化的词句堆砌,要么词章华丽但言之无物。总之,这些人们在茶余饭后经常谈论的文坛诟病正在成“风”。二、不正文风是党的优良作风之大害文风不是小事,“问题”成“风”的“文风”更不是小事。要从根本上改变正在成“风”的文坛流俗,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不正文风是党之大害,尤其是党的优良作风之大害。对于历来重视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不正文风不仅是影响思想文化工作和我国文坛健康发展的歪风流俗,而且是党的形象之大害、党的革命精神之大害、党和群众关系之大害,归根到底,是党的优良作风之大害。一害党的光辉形象。党的形象,内由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决定,外以党的文件和领导干部的讲话、党的理论工作者的文章和其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作品来展现。人们要了解一个党是什么样的党,无疑要了解这个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但更多的是通过这个党发表的文件、文章、讲话、新闻以及标语、口号等等来了解。而如何让这些文件、文章、讲话、新闻以及标语、口号等等表达的党的主张和决策能够让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并发自内心拥护,文风好不好就会起到关键的作用。这就是毛泽东为什么一再强调的,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要“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来阐明党的科学理论和政治主张的缘由。那些空话连篇、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旦成“风”,成为让人民群众讨厌的文风,首先危害的就是党的光辉形象。二害党的革命精神。文风,形式上是文章的风格,实际上反映的是作者的精神状态。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五光十色”,红色的和白色的、黄色的和灰色的思想文化作品,什么都有。一联系这些作品作者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人生观就可以发现,这些作品反映的就是作者自身红色的和白色的、黄色的和灰色的精神面貌。当年,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唱遍大江南北,一直到新中国建立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就在于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共产党人,体现的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种革命精神的重要表现就是文章、讲话、诗词、歌曲等思想文化作品中展现的激励人民勇往直前、团结奋斗的革命文风。因此,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问题”成“风”的文坛流俗一旦出现,反映的就不只是某个个人的精神面貌,而是党内必须认真对待的精神状态。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尖锐地指出了这个问题,说:“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今天,我们在文风上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人的精神状态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精神状态不振,导致文风不正;不正文风,又反过来束缚革命精神包括创新精神的张扬。我们必须跳出这一思想文化“怪圈”,避免出现毛泽东担忧的“革命精神窒息”。三害党和群众的关系。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形象”是外在的,“精神”是内在的,伤害党的“形象”和“精神”的文风,必定会进一步伤害党和群众的关系,这就伤到了党的生命。因为,党的生命就来自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矢志不渝的追随。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最懂得党群关系的重要性。尽管我们党在历史上经历过失败,犯过错误,有过失误,但我们愿意为中国人民坚持真理,也愿意为中国人民改正错误,因此中国人民自愿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听党话、跟党走。同时,我们党也始终强调群众路线是自己的根本工作路线,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因此,我们不仅每一个决策都要倾听人民群众意见,实现人民群众愿望,而且每一个文件、每一次讲话、每一篇文章都要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走进人民群众心里。毛泽东说过:“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因此,起草文件也好,领导讲话也好,发表文章也好,都要牢记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话是说给人听的,文章是写给人看的。文风正还是不正,实质问题是心中有没有人民群众。现在我们党是执政党,我们的一言一行能否让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所接受,会直接影响党群关系和党的执政地位。我们今天常讲要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建设,党的文风不正就会在党组织与人民群众之间造成许多误解和隔阂,甚至会在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壁垒,危害党的事业。 归根到底,不正文风是党的优良作风之大害。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就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党的作风体现的不仅是党的形象、党的精神状态、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更是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从党的作风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人民解放军解放大上海时,上海人民一早醒过来,看到解放军战士抱着枪睡在马路边,对老百姓秋毫无犯,都被感动了,连荣毅仁这样的大资本家的内心都被震撼了,广大人民群众从中认识到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共产党是人民的救星。而党的作风不仅是通过共产党人的行动体现出来的,同时是通过共产党人的语言包括文章、讲话、标语、口号等等体现出来的。文风,就这样和党的作风及其内在蕴含的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说过:“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由此决定了,不正文风是党的优良作风之大害,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不正文风之根源要从根本上改变正在成“风”的文坛流俗,不仅要认识到不正文风是党的优良作风之大害,还要深挖导致文风不正的根子,坚决铲除不正文风的根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来自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的不良作风包括不正文风皆源于违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违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不良作风包括文风,在各个历史时期又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违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文风集中表现为毛泽东指出的“党八股”,而其根源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一方面明确指出:“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如果不连党八股也给以清算,那它们就还有一个藏身的地方。”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党八股是藏垢纳污的东西,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不能就文风讲文风,必须深挖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这一形成“党八股”而又保护“党八股”的思想政治根源。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之际,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醒全党:“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他同时还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江泽民也指出:“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群众反映最大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主义,二是官僚主义。这必须引起全党上下的高度重视,必须痛下决心把这两股歪风煞住,越快越好。”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了“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的明确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领导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就把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作为重点。经过持续不停顿的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形成了压倒性的态势,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依然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还未完全根绝,决不能掉以轻心,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我们重温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关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这些重要论述时,可以注意到,我们在文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正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两大顽疾在文风上的表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浮在面上的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的少”问题,无一不是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个根子上产生的。而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仅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相悖,还和执政条件下党员干部身上沾染的非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政绩观紧密相联,具有极大的顽固性、隐蔽性,一有条件就会强烈反弹、持续复发。这就给我们纠治和改进文风,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艰巨性。深谙唯物辩证法精髓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砥砺前行的时候,一再强调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也是如此,要懂得党内存在的形形色色不正之风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整顿党的作风也必须有系统思维。改进文风,绝不能就文风论文风,绝不能单打一,而要看到文风与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乃至于学风、会风,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更是不正文风滋生和蔓延的根源所在。因此,我们要改进作为“问题”的“文风”,不仅要抨击文坛歪风流俗,而且要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铲除不正文风的根源。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清醒的自我革命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管党内出现的不正之风是表现为“党风”“政风”,还是表现为“学风”“会风”“文风”,从来都不姑息,坚决加以整治。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够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同时从根本上改进文风,开创风清气正的马克思主义文坛新气象。四、打好打赢改进文风的攻坚战和持久战坚决铲除不正文风的根源,从根本上改变正在成“风”的文坛流俗,决非易事。我们不仅要有打这场改进文风攻坚战和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而且要深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打好打赢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首先,要有坚持“两个结合”的自觉。由于我们要解决的文风问题,是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相联系的顽疾,必须有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和应对。当年我们应对“党八股”,靠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今天,我们要克服理论宣传中“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浮在面上的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的少”问题,必须坚持“两个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原则。因为,“两个结合”不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且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同时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两个结合”原则下形成的学风,必定是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的学风;和这种学风相联系的文风,必定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风。值得提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两个结合”这一深刻思想,而且身体力行“两个结合”。只要读一读他的讲话和文章,就可以注意到,这些讲话和文章不仅思想深刻,而且风格接地气、语言新颖又大众化,是坚持“两个结合”的鲜活样本。我们只要掌握了“两个结合”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就能够打好打赢改进文风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其次,要有为人民写作的自觉。文风,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文化,属于既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一切科学,追求的是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是什么”“为什么”的客观真理和知识体系。人文学科,追求的则是人的生存价值及其实现问题,揭示的是我们“为了谁”“应如何”的价值导向。这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为什么要重点解决“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一问题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文章可以各人写各人的,但文章的价值导向应该是也必须是“为人民”的。解决文风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决为什么人写作的问题。我们评判文风的好坏,看的也是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只有坚持为人民写作的正确方向,才能打好改进文风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再次,要有形式和内容辩证统一的自觉。文章之好,主要在内容,而不在词句。好文章要有好内容,好内容是能够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解决人们思想困惑的内容。但是仅仅强调这一点还不够,好文章不能没有好的表现形式包括鲜活生动的语言。我们是辩证唯物论者,历来主张事物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由此决定了改进文风,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下功夫。1938年4月10日,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大会上说过:“亭子间的人弄出来的东西有时不大好吃,山顶上的人弄出来的东西有时不大好看。”这里讲的“亭子间的人”和“山顶上的人”就是从上海等城市到革命根据地的文化人和革命根据地的文化人。“好吃”和“好看”指的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要好。不论是亭子间的人,还是山顶上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内容好,形式也好。我们现在的一些文章特别是理论文章,在文风上存在的问题,既有“好吃”不“好看”的,也有“好看”不“好吃”的,还有既不“好看”也不“好吃”的。改进文风,把党的决策和创新理论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必须解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把“又好吃又好看”的文章奉献给人们。 最后,要有贯彻“双百方针”的自觉。检视当下文风上存在的问题,诸如大家诟病理论文章“套话多”“空话多”,就是批评我们自己的话少、自己的观点少,究其原因,是学理研究不够,而学理研究不够又和学术风气不浓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针对这种状况,明确指出:“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他同时还说:“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个问题切中时弊,深刻地告诉了我们,“双百方针”作为促进艺术和科学繁荣发展的方针,也是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以改进文风的根本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说:“各级党校特别是中央党校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学术优势、话语优势,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工作,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切实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我们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进学风文风的重要论述,通过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改进文风的自觉性,在理论研究和宣传“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上下功夫。

来源:旗帜

相关推荐